薛颖
沈阳市皇姑区宁山路小学以“至远教育”为办学特色,关注生命成长,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生命成长”为延展的“至远”课程体系。学校先后被评为“沈阳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沈阳市首批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沈阳市新优质均衡示范学校”。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出台,让学校、社会都面临了新的挑战。如何将“双减”落地、落实、落细,是每所学校、每个教育者都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多年来,“减负提质”一直都是我校教学工作常抓不懈的重点。“双减”政策实施后,我校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路径进行了更扎实的探索和实践,通过项目驱动、思考推进,做到“集智、纳慧、聚力、践行”,力求在“双减”形势下把教学常规工作做得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
一、体系化运行,在探寻中确立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我校要求全体教师在每一节课上落实 “343”课堂授课模式,即“三段四环节三目标”,从总体模式的初步形成到重点环节的深入探索,体现了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理念,充分践行了以学定教、分层教学。
(一)“三段”:课前自主探究,课中实施差异化教学,课后反思拓展
我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开放包容的“大问题”,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实施随机评价,根据教学反馈,集中教学内容,缩短教学时长,进行差异化教学;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拓展,布置共性作业与个性作业,使每一名学生在课内与课外均能获得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能力提升。
(二)“四环节”:前置探究,合作交流,汇报评价,拓展提升
我校将自主探究安排到课前,引导学生在课前就开始思考,通过布置“前置作业单”唤醒学生的认知,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学习。前置探究是基于学生个体视角的观察、思考、探究的过程,学生在多元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在前置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倾听、有表达、有思考,思维产生碰撞,进而在评价拓展后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养了思维能力、创新素质及批判精神。
(三)“三目标”:会学目标,学会目标,践行目标
我校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事实证明,基于目标导向的课堂教学,有助于增强教师的目标意识,完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高。
“343”课堂授课模式既凸显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强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体现了融合发展;既鼓励合作式学习,又关注评价机制的完善,体现了科学发展;最主要的是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目标发展。“343”教学模式是我校教研智慧的结晶,是实践“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二、制度化管理,在日常工作中落实“减负提质增效”
我校要求教师在日常教研工作中严格备课、上课、听评课、多元评价等一系列教学流程的管理,引导教师针对学情特点和学生需求,主动、精心地设计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模式,做到引导到位、点拨到位、训练到位、提升到位。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养好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升其阅读习惯、书写习惯、计算习惯等,不仅让学生“吃得饱”“吃得好”,还能让有潜力的学生找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感觉,让每一名学生每节课都有所得。
我校通过课堂展示,有效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造就了精英教师团队。通过推门课发现问题,利用引路课诠释问题,开展研讨课化解问题,推荐参赛课引领示范。
我校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落实教导处常规检查、作业日抽查制度、班级作业周报告制度,加大规范课堂及作业检查的力度,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全校领导全学科、全覆盖地随机听课,对教学进度、教师态度,作业设计、作业量、作业批改以及教辅材料等进行全面、细致地检查。学校领导每节课听完后立即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课,助力教师课堂提质,通过对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规范管理,用创新理念、健全制度、规范管理等手段落实“减负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三、专业化思考,在培训中提升教师能力
校内减负的关键在于作业设计,作业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提升。我校通过扎实的集体教研和有效的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充分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作用,将集体智慧覆盖到每一堂课、每一名学生,真正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同频共振,打造一流课堂。
(一)集体教研:在碰撞中收获,在合作中进步
我校将教师备课时间固定为:科任教师每周二上午第一节课;一、二、三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师每周二下午3:40~4:30;四、五、六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师每周四下午3:40~4:30。每周的集体备课有中心发言人即主备人,就本周的课例把自己的教案与组内教师分享,并在集体备课时说课,全组教师一同参与评课、议课。根据主备人的阐述,其他教师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分析以及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二次备课,进而生成自己的教案。主备人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反思自己的教案,与全组教师达成共识,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只有带着问题开展的教研活动才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每个学科组每个月都开展扎实有效的以日常教学的核心问题为主的常态化教研和以重点研究的课型及主要研究目标为方向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明确各阶段工作重点。
(二)教师培训:在竞赛中提升,在蜕变中成长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学校的重视与培养。
我校科学筹划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设计了丰富的培训内容,而且在培训中始终引导教师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全面助力教师的专业成长;引领教师科学制订三年教学规划的大目标和學期计划达成的小目标,明确实现的环节与步骤,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和工作。
为更好地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助推新教师成长,我校采用师徒结对子的做法,引导新教师逐层提升。通过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引路课,增强名师辐射力;通过徒弟“赛课”“晒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促进青年教师在实战中蜕变,在课堂中成长,真正筑牢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我校不仅根据办学理念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还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辽宁省教育厅印发的《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作业管理“十要求”》等文件对教师进行教育政策培训。
我校还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教研员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促进教师确立专业发展方向,掌握专业技能,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修养。
四、多元化推进,在创新中深研课程、项目、评价
(一)多元课程促进学生充分发展
我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课程的适切性和选择性。通过特色校本课程——“至远传统文化”“融合成长”“博视家长”,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
“至远传统文化”课程涉及13个学科, 通过系列校本资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课程类别,制订课程目标;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分年级设置课程内容。
“融合成长”课程依照学生成长节点,本着“教育走在學生成长的前面”的原则,把成长体验作为成长课程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让学生带着仪式感成长,包括一年级入学课程、二年级入队课程、六年级毕业课程等,课程源于学生生活、融入学生生活、创造学生生活。
“博视家长”课程开展家长走进课堂活动,家长们分享军人、医生、运动员、工程师等职业特点和职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劳动、感悟生活。
多元课程以“德”为根,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以“需”为上,促进学生懂得责任担当,学会实践创新。
(二)多元项目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我校构建以项目学习为载体的学科内、跨学科、超学科课程群,实现内外联通,促进学生从以“知识”为主的学习向以“素养”为主的学习转变。学校既让学生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也利用课外资源和条件为教学服务,延伸学科综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热情。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的认知都得到拓展,能力都得以提升,师生实现共同成长。
我校围绕“小种子·大探索”的主题,以个人、小组合作、班级讲堂、学校大课堂等方式开展了自主探究的跨学科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学生通过种种子、画种子、读种子,写观察日记,讲劳动者故事,种植中草药……实现了在劳动中思考、在劳动中研究、在劳动中学习、在劳动中创造的目标。
(三)多元评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要实现更深层次的减负,就要积极推进评价改革。我校通过多元评价来为学生减负,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完善综合性评价,使学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使不同之“材”皆有所用。
我校重过程、轻结果的评价体系采用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庭与学校等多元化和全方位的评价方式。学期末的综合性学业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关注全面发展。
学校依照课标,构建了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将自评与师评、互评相结合,将口试、笔试与实践操作性相结合,将过程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五育并举”“三全育人”。
2021年暑假期间,我校为学生定制了“至趣园”特色假期作业,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提升自身素养。开学后教师发现,学生的作业在家长评价、自我评价中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书写工整,字体规范,项目完成齐全,正确率高。
多一把尺子丈量学生,多一种视角欣赏学生,为每个学生照亮前进的方向,为每个学生坚实成长的脚步,我们一直在路上。稳守教学质量关口,是教育人的共同使命,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挑战,我们会且行且思,张弛有道,追求成长、进步。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