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阳
摘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劳动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实践过程,难以利用传统的监测量化等手段进行评价,需要建立反馈机制。以多元评价为驱动引领劳动教育改革,一方面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劳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深入落实,实现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让劳动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
关键词:劳动教育;教育评价;“五育”并举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提出劳动教育要“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这一重要论述将劳动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當前,劳动教育在教材、课程和师资上与其他“四育”相比,仍然略显局限性。这既与人们长期以来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进行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有关,也与部分教师狭义理解劳动教育,关注劳动技能而忽视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的培育有关。劳动教育的多元评价可以作为课程改革和家校共育的深层驱动,促进全新的教育模式的形成。
一、多元的评价激发学生劳动“内驱力”
(一)多元评价驱动劳动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首先,教育评价是劳动教育的基本性推动。教育系统庞大复杂,但如果需要提出最重要、最基本的构架,目前学术界公认可分为目标、行为和控制三个子系统,教育测量与评价在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各种教育结构的基本性推动,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劳动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必须采用多元评价。一方面劳动教育更加强调知行合一,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操作性特点,最终落脚点在于人的全面、终身发展;另一方面,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变化,更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人的终身发展的多元评价。因此,劳动教育由于全过程实践、课业成果难以量化和要求终身发展等自身特点,决定了不能单纯以书面考试、课后作业等常规、单一的检测手段加以评价,而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评价机制。实际上,评价方式欠缺也是长期以来劳动课程弱化的一个原因。学生参与劳动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家长和老师也难以了解孩子成长的感受,各方面都难免动力不足。
再次,多元评价可以促进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以实践作为概念核心,向内可以拓展到各学科的循环探究,向外可以连接家庭和社会,其复杂和多元程度都需要强有力的抓手和驱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但可以保障劳动课堂实效,还可以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的跨学科、跨地域构建。
(二)多元评价需实现“四个转变”,关注“四个维度”
首先,以评价为驱动的劳动教育应实现“四个转变”,即评价目的由甄别选拔向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可持续发展转变,评价标准由强调统一向多元化转变,评价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评价重点由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转变。其次,在评价内容上关注“四个维度”,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
在劳动课程建设中,东北育才学校国际部着力构建 “以概念为驱动”“以探究为手段”“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多元的成长性学生评价体系扎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形成了从“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全过程,到“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的多模式,再到“学生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的多角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传统课程为中心、以书面考试成绩为评价的教育教学体系。
二、发展性评价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走向深入
(一)发展性评价的三个主要阶段
要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评价就必须贯穿实践的全过程,能够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和水平,同时及时反思、有效促进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劳动评价应是动态的过程性评价或者发展性评价,是一个贯穿教学全过程、持续性的评价体系。按时间段划分,劳动评价体系可分为学前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学前评价
学前评价在每个探究主题开展之前,可以利用KWL表格等工具针对课程内容的已知知识及未知问题列出一个清单,确保学生的能力与劳动课程的内容及难度相匹配。KWL表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而设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常用的KWL表格中,K代表“我知道什么”,W代表“我想学习什么”,L代表“我学到了什么”。通过三个完整的环节将全部实践活动整理记录,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记忆,搭建学习框架,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我是家务小能手”探究主题下,四年级的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前先对家务的种类开展“头脑风暴”,制作思维导图,再利用KWL表格(见表1)进行分类,学生本人、教师和小组成员后期会对照表格内容进行打分。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学校依据评价细则,通过观察表现评价、过程评价、探究任务单等方式,完成学生评价样本,对指标清单和具体事例及连续进展记录等进行评价。它是依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旨在鼓励学生养成更好的学习习惯,并记录自己完成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以初中学生学习“如何烹饪鸡肉”课程主题为例,学生根据自己的烹饪经历设计任务环节,包括烹饪的前期准备及组员之间的分工合作;烹饪过程的详细步骤;遇到的困难、挑战和新的发现,然后对照行为打分,以此来检测自己对烹饪的理解和掌握。
3.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学期末的总测评,旨在给教师、学生、家长更加直观地呈现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效果,学生通常需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合作探究的展示。小学阶段的教师在评价学生成果时会从学生的质疑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独立和合作能力等几个角度着手;而初中阶段则侧重学习态度和习惯、社区服务、个人设计等评价。
(二)有效的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手段
按内容划分,劳动教育评价可以分为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在量化评价方面,必要的量化评价包括各种任务清单、评估细则表、考核表、开放式作业评价表等。虽然劳动课程中的动手实践内容难以通过常规测试手段进行量化评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量化,必要的量化工具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都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质性评价方面,行为观察、学生口头表述、情景测试、项目合作、学习日记、成长记录、成果展示等方式,都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学生的思想实际、认知水平及行为实践等多种能力,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养成。量化和质性评价的手段较多,我们可以重点关注以下两种特色的评价方式。
1.劳动学习任务单
学习任务单是学习支架的主要形态,是教师依据学情为达成学习目标而设计的学习活动的载体,具有支架的功能。如果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既可以帮助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好地掌控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进行反思和提升。
以初二年级的劳动课“灯罩的设计与制作”为例(见表2),在“项目实践”环节,可通过创设探究任务单,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设计。每个小组4~5名成员,共同协作,以任务单为基础,完成作品的创作,为学生的动手操作提供清晰的“脚手架”。教师通过对任务单的整体解读,一方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探究中;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评估细则,以评估驱动教学。在评价与反思环节,教师和学生将从分工合理、设计合理、团结合作、正确并安全使用工具、及时收纳整理工具、作品美观有创意等方面进行打分。
2.阶段性劳动成果展览
阶段性劳动成果展览是一项跨学科的教育成果综合展示,也是围绕劳动成果开展的一次项目式学习汇报,既可以在学期末开展,也可以在最后一次毕业综合展览中选择与劳动课程相关的课题。我校国际部在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三年级最后一个学期,要求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在六周内完成一个劳动成果项目,最终能够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公开展示,老师、同伴和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劳动成果展览评估标准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和待提高四个等级,每个等级8分,总分32分。以初三某学生设计与制作的自动宠物喂食器为例(见表3),学生通过一系列创造劳动成果的过程,最终得到展示和反馈,劳动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了较大提高。
三、多元评价对接家庭劳动场域的特点
如果说关注动态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是从时间的纵向上进行的评价,那么多元评价领域就是从空间的横向上进行的评价。人的劳动能力需要在生活中应用,因此将劳动教育场域从学校扩展到家庭甚至社会,是未来一个时期劳动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评价标准人性化
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在小学阶段尤为需要,是学生、家长和教师达成劳动任务的认知趋同的重要因素。学校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要与家庭就劳动任务量、劳动效果达成共识。人性化还意味着个性化,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应该留出一定的随机性灵活制定。我校国际部小学在期末对劳动教育采用等级制的素质报告单形式,所涵盖的评价内容由全体教师共同商讨确定,其构成比例是:教学主题下60%的终结性评价+30%的形成性评价+10%的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情况。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多元评价在主体上可以是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学校场域内外相关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评价者。在对接家庭场域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反馈单、师生会议、三方会议等途径,让学生、家长、教师充分交换意见。例如,疫情期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居家小厨神”“整理小达人”“培育小豆苗”等活动,开学后总结各方面的评价结果,有效促进了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劳动能力的提升。
(三)评价结果全面化
多元评价在形式上可以是展示评价、分享评价、竞赛评价相结合,在结果上应当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公正。以我校国际部高中项目为例,内部评价总体包括动手实践报告、档案袋、口头演示等形式,不仅考查劳动知识、技能掌握,更关注劳动品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外部评价方面,由于劳动学科没有考卷,通常以课程作品展示为主,学生还需要完成任务设计表、过程记录表和终结评价表。
学校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的同时,还应当注意不能“为了劳动而劳动”,而是要把劳动作为一项能锻造人格品质、实现生命成长的重要课程贯穿学校教育始终。总之,以评价作为劳动教育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驱动,可以建立更加系统、完善、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进一步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王连照.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6(7).
[3]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2).
[4]任娟.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5]严云洋,孙国红,乔斌.正心立德,劳动树人——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劳动教育評论,2021(2).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