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家庭教育的更高要求。学校可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资源,制订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家长团体积极心理辅导方案,通过实施团体心理辅导,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家庭教育方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减少心理危机的目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家长团体心理辅导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环境,其氛围和谐程度、家庭教育科学性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紧密相关。面对高中生特殊的心理特征,家长应该随着子女的成长而“成长”。如果家长与孩子很少沟通,或过于严格,或放任不管,那么处在这种亲子关系下的青少年往往无法解决好各种矛盾冲突,从而导致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教育部 2012 年颁布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促进孩子发展的指导意见,协助他们共同解决孩子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所以,学校主动承担起培养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责任,不但有助于促进家长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增强家校双方的情感联系,最终共同发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笔者所在课题组致力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家长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获得了提升。这不仅为国内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也为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开辟了新途径。
一、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内涵
美国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心理品质是人类的高级潜能,每个人身上都有积极心理品质,建议开发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倡导用积极的方式看待和处理问题,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解决问题。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指家长在家庭教育环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塑造和培养的,因此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通过干预的方式获得提升。
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学校利用其教育优势,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家长实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让家长在辅导活动和交流中找到自我定位,彼此相互促进,从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团体辅导能够全方位地提升家长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抗挫能力和心理弹性,降低或消除消极情绪,形成较为稳定的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改善家庭教养方式,从而与学校一道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二、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框架
2004 年,美国弗雷德·卢桑斯教授和尤瑟夫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的框架下,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将积极心理资本定义为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我国学者柯江林、孙健敏基于本土文化,认为积极心理资本包括2维度8因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分别为事务性心理资本维度,含奋发进取、积极乐观、坚韧顽强、自信勇敢等4个因子的积极心理品质;人际性心理资本维度,含包容宽恕、谦虚诚信、尊敬礼让、感恩奉献等4个因子的积极心理品质。由于本研究主要围绕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开展,所以需要对8个因子的积极心理品质内涵进行重新界定。
(一)事务性积极心理品质
1.奋发进取
家长能够主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积极参与家校活动,努力提升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2.积极乐观
家长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认为已发生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并能感染孩子,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
3.坚韧顽强
家长能够直面家庭教育的问题,不会因遇到困难而轻言放弃,有恒心和毅力去解决,并会培养孩子无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
4.自信勇敢
家长勇于承担家庭职责,坚信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改善紧张的家庭关系,具有根据孩子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灵活、有效教育方式的能力。
(二)人际性积极心理品质内涵
1.包容宽恕
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原谅孩子曾经的错误并帮助孩子改正,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同时能够耐心倾听孩子的表达,不会因观点不合而讽刺、挖苦孩子,体察和询问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轻易指责孩子。
2.谦虚诚信
家长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理性分析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同时诚实守信,遵守对孩子的承诺。
3.尊敬礼让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重视礼节,尊重他人,并身先垂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交往中能照顾他人的感受,能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用轻松的方式化解家庭矛盾。
4.感恩奉献
家长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能够体察到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帮助和奉献,心存感恩,给予回报。
三、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内容设计
本研究以8个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内涵为指导,由4位指导教师参考相关资料设计编写了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方案(见下页表1)。为了达到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改善家庭教养方式的目的,在设计辅导内容时,指导教师要全面考虑家长的实际情况。
首先,由于家长的理解能力不同,指导教师在设计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内容时,需融入更多通俗易懂的案例。指导教师在设计辅导内容时,融入一些家庭教育案例,可启发家长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思路。由于参加辅导的女性家长往往比较多,在设计辅导内容时,可设计一些较为感性的体验活动,让女性家长在体验中获得感性认知,提升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
其次,由于家长对辅导的过程和辅导的结果所持的期待值不同,指导教师在设计辅导方案时,尽量丰富辅导的内容,既设计一些容易操作的项目,也设计一些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项目。例如,在“解读10个自我”的心理沙龙中,先要求每位家长写下10个自我评价的句子。评价要客观、全面,不能只提优点。然后,请家长分享自我评价。接着,指导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在这些自我评价中,您认为哪些评价阻碍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您是否尝试过改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还有其他办法吗?若是有,您愿意改变吗?为什么?”这几个问题需要家长认真思考和反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虽然受到时间限制可能无法做到每位家长都回答问题,但只要有几位家长回答,就能够起到全体家长启发和思考的作用。
四、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实施
首先,我校随机抽取了3个年级的80位家长实施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将家长分成4组,每组20人,各由1位指导教师负责。每组均实施13次辅导,每月1次,共实施13个月。
其次,在实施团体辅导之前,指导教师考虑到家长需要提前协调工作与休息的时间,便把辅导时间安排在周末的某个固定时间段,并提前告知家长。另外,指导教师在实施辅导时需要创设和谐的辅导氛围。良好的氛围能调动家长的兴趣,是提升辅导效果的有效保证。
最后,在实施13次团体辅导期间,指导教师可以不定期地对家长实施访谈。这种访谈属于家长个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是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补充。指导教师既可以根据家长心理团体辅导的反馈情况选择访谈对象,或根据学生在校表现的情况选择访谈的家长,也可以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选择某位学生家长实施追踪访谈。通过访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家长实施辅导,及时地解决家长和学生的问题。
五、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组织形式
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组织形式有讲座、心理沙龙、体验活动三种。由于绝大部分高中生家长的年龄都是40多岁,他们有着一定的人生阅历和体会,所以,无论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采用哪种组织形式,具体操作时跟学生团体心理辅导都是有区别的。在讲座式中,主讲人与家长的关系是平等的,表达时语言亲切,内容以启发和建议为主;在心理沙龙活动和体验活动两种组织形式中,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家长积极参与活动,鼓励家长围绕主题谈看法,启发家长深入思考,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在辅导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少说,要让家长多说,鼓励家长结合主题和人生体验分享自己的看法或感受。在辅导结束的时候,可请深有感触的家长做总结性发言。
(一)讲座式
讲座是一种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要求主讲者考虑到“家长”身份的独特性,陈述观点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性。
例如,在“创新思维改善亲子關系”的讲座中,主讲人从亲子关系的含义和类型、不和谐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影响、创新思维改善亲子关系的重要性和案例分析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一位家长在听完讲座后意识到,要改变家庭教育思维方式,不再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而是积极与班主任和孩子的朋友联系,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和生活需要,通过付出关心和多方协助,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再如,在“我的原生家庭”讲座中,主讲人从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人成长的作用、当下原生家庭现状的反思、家长如何创建良好的家庭环境等几方面进行阐述。一位男家长在听完讲座后明白了,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紧张与自己的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立志要做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和父亲。
(二)沙龙式
指导教师先选择一个教育案例作为讨论主题,然后发出“邀请函”,邀请家长自愿参加。家长按约定时间到学校后,由指导教师主持,开展互动交流、讨论。家长们从彼此的分享中,获得启发,提升了积极心理品质。
例如,在“出谋划策”的心理沙龙上,指导教师首先描述一个案例:一个女学生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很糟糕,父母知道后表现得很失望,于是她向好友倾述,可好友只是简单安慰了她几句。她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关心自己的感受,感到无助和孤独,每天无精打采。一天,一个男同学传了一张纸条鼓励她。她感到莫名的心动,渐渐振作起来,并跟男同学交上了朋友。
陈述完案例之后,指导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您如何看待女孩的经历?这个案例给您怎样的启示?若您是女孩的家长,您打算做什么?说出原因。接着,指导教师要求家长在思考这三个问题后说出自己的看法,每次发言的时间不超过5分钟。
事实上,家长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时,很少按照问题的先后顺序发言,有的只选择自己关注的问题,有的把三个问题揉在一起说,有的会由一个案例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其他案例,还有的家长感触颇深,发言超时。在心理沙龙活动中,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常见的。为了让倾听的家长理清思路,指导教师需要敏锐地捕捉每一位家长发言的关键词,当听到发言的核心部分时,以提问的方式请家长再重复一遍;对于喜欢综合分析问题的家长,指导教师可以等到结束发言后,请他再逐一回答问题;对于发言脱离主题内容的家长,指导教师需要及时地提醒他不要偏题;对于发言超时的家长,指导教师可以依据家长发言的质量和沙龙的气氛,决定是否打断。
(三)体验式
在13次积极心理品质辅导中,体验活动是次数最多的形式,它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深刻而极具启发性的。指导教师需要提前选择一个主题,设计活动流程,选择适合的场地和活动时间,可邀请一位家长作为助手。家长按约定的时间到达场地后,由指导教师主持,家长志愿者辅助,开始实施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活动。家长在辅导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分享,潜移默化地获得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
例如,“优点座椅”的体验活动,指导教师提前设计一份7项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行为清单,并准备一份参加此项活动的家长名单。然后邀请一位家长做助手,选择学校的一间活动室并安排好时间。班主任老师负责给20位家长发送活动邀请。现场,把椅子整齐地摆放在活动室靠后的位置,前面留出一个较大的空间。当家长到齐后,由指导教师介绍活动流程:所有家长站到预留的空间,指导教师说出第一个积极心理品质行为,家长依据自身生活的实际情况选择坐在椅子上还是留在原地,要求家长“选择后不能中途反悔”,由家长助手在学生名单上标记选择的情况。家长们再次回到前面,进行下一次选择,直至完成7项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行为的选择。最后,所有家长都坐椅子上,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名单上标记的情况,分别请坐的次数最多的家长、坐的次数最少的家长和在某项没坐的家长分享感受。
在分享感受时,有一位家长说:“指导老师提到的7个积极行为,我做得都不到位。自己站在前面,看大家一个一个地坐‘优点’座椅,心里真不好受。今天的体验活动对我来说是一个警钟,没有对比就没有反省。以后我要多从孩子的角度分析教育问题,尊重孩子的个性选择,主动与孩子沟通,多鼓励,不轻易指责,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创设轻松的交流气氛,做一名称职的家长。”
六、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的效果与反思
在团体辅导结束后,采用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总体评价。本研究使用SPSS12.0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在辅导前,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整体水平一般,部分家长的积极心理品质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良好,有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危机。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家长积极心理品质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中等偏强正相关。实施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后发现,团体辅导能够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家长改善教养方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学生的心理危机。
基于本次研究结果,建议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教育资源创建家长学校,实施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提升家长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家长改善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此外,建议持续加强心理危机学生的排查工作和个体心理辅导工作,以保障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共同健康、共同成才”的教育目标。
在进行家长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设计时,需遵循四条原则:一是独特性原则。指导教师要明白,在团体积极心理品质辅导中,不仅让家长获得知识,更要让他们在辅导活动中积极体验,并且需要把主观产生的感受与其他成员分享、交流。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能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二是整体性原则。指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需要对参加辅导的所有家长无条件给予关注。指导教师在辅导时需营造出一个安全、放心的氛围,有利于家长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情感。三是专业性原则。指导教师需要具有丰富的心理辅导和个案咨询经历,并且能够及时察觉家长细微的变化,给予积极引导。四是系统性原则。指导教师需要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本校家长的实际情况,系统地构建家长积极心理品质辅导各项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设计好团体辅导方案。
參考文献:
[1]路桑斯.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柯江林,孙健敏,李永瑞.心理资本:本土量表的开发及中西比较[J].心理学报,2009(9).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