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安
阅读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师开展阅读教学始终不变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明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然后立足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实际面临的问题,探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对策,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提供科学指导,让学生掌握新时期的阅读学习方法,从文本阅读中获取丰富的知识。
阅读能力可谓是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中应掌握的重要技能,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从文本内容中有效获取知识。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教师需创新现有的阅读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使用与平时不同的阅读学习方法,激发阅读学习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在广泛阅读学习中不断地汲取丰富的知识,成长为具有良好阅读素养的人才。
一、新课改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出的要求
阅读能力是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基本能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水平会直接反映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目前新课改对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件长期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不断深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断适应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各种阅读教学的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真正掌握语文阅读学习的技巧,让学生学会寻找突破点,提高语文阅读学习效果。其次,教师需始终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变成主动阅读,亲身体会阅读学习的乐趣,领悟文本内容特有的文学魅力。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更容易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还可形成积极的阅读学习情感,驱动学生不断坚持阅读更多的文本,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使其在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最后,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的创新阅读意识,不再只是沿袭以往的阅读方式或思维方式,而是要学会站在新的角度看问题,或者通过新的方法,从文本阅读中获得知识。
总体而言,教师应让新时期的阅读教学呈现崭新的面貌,让学生重塑语文阅读学习观念与学习方法,在长期的语文阅读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忽略学生个性化解读
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依旧过于注重知识传递,将阅读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个性化解读,导致学生接受阅读知识的过程依旧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学习习惯,也就不利于促使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
(二)学生阅读热情不高,不爱阅读是常见现象
许多小学生依然对阅读学习抱有敷衍、厌烦的态度,学习热情并不高。不仅是在语文课堂中,在课外阅读学习中,学生不爱阅读都是常见现象,这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
(三)学生阅读方法不新,阅读能力提升较慢
一些小學生采用的阅读学习方法不够新颖,对阅读学习尚未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态度。这意味着学生的阅读学习动机依旧不够明确、强烈,难以体会到阅读学习的特有魅力,导致其整体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提升速度都比较缓慢。
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制定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一)通过有效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积累的认知经验还不够充足,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经验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到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意味着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可帮助学生拓展认知,加深他们对未知世界的了解。
在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蝙蝠和雷达》一课中,学生很自然地会产生疑问:“蝙蝠能和雷达扯上什么关系呢?”而在阅读文本后,却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科学家制作雷达的时候,模仿的是蝙蝠探路的技能呀,好神奇。”当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认知经验得到丰富时,会产生一定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而学生能否对文本内容进行有效阅读,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着重锻炼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处理文本信息,从中提取重要的信息,将其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知识内容,然后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对本篇课文,教师可引导学生抓住蝙蝠与雷达这两个“主体”,细心阅读课文内容,找出阐明两者关系的句子,并对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把握好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当学生了解了蝙蝠与雷达的关系后,可以对雷达的工作原理进行有效理解,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的认知能力。
(二)通过有效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有一定的思维活动。教师要想帮助学生有效提高阅读能力,就需要确保学生的思维活动足够强烈,让学生在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对文本中蕴藏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挖掘、分析与理解。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与阅读能力能得到同时提升。
在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一课的教学中,文章里有一处采用了留白手法:“两个人沉默了一阵。”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展开想象,并补充内容:“桑娜和渔夫都在沉默,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在学生展开想象与思考的过程中,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继续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阅读问题,如“桑娜家里很穷,一直担心丈夫回来会说自己带回来两个小孩子,雪上加霜,然而丈夫听说邻居死了,留下两个孩子,毫不犹豫地想要将他们抱回来,这与桑娜忐忑的想法不符,你们能从这里看出两个‘穷人’的哪些高贵的品质?你们如何理解文题中的‘穷人’二字?课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它们对桑娜与渔夫两个人物的描写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你们认为桑娜与渔夫身上究竟还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问题与文本内容的中心思想存在紧密联系,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无疑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阅读能力,也可锻炼学生应有的思维品质与思维能力,甚至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通过有效阅读,可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语言性,语言教育功能是语文学科教学中非常基础的一个教育功能。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程度还取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意味着学生需发挥一定的阅读能力,从文本内容中学习丰富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才能相应地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文本语言进行赏析:“文中采用了哪些表达手法?你对哪些语句印象比较深刻?”在语言赏析活动中,学生既可学习文章中采用的写作手法,还可体会到作者的语言魅力,眼前仿佛真实地浮现出作者描述的这个人物。
在语言赏析活动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开展口语表达,让学生任选身边的一个人,灵活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手法,对这个人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这可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参与到“以读促写”的随堂写作训练活动中,即学生可围绕“他/她像……”这个主题,写一篇小短文。
学生在写作时,可灵活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或者利用文章中的一些好词好句,对其进行灵活改写后,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文章。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四)通过读演结合,可以提升体验性阅读能力
读演结合是指教师将阅读教学与角色扮演法结合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要通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解读。这对丰富学生的阅读学习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将读演结合教学法融入当下的语文课堂。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一课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通读全篇故事内容后,分别扮演秦王、赵王、蔺相如、廉颇等主要角色,将历史上的“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等著名场景再现出来。不管是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还是欣赏角色表演的学生,都能从这一直观的角色扮演内容中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也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表演体验或者观看体验,分析这几个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尝试通过具体的历史实例讲述这几个历史人物的形象特点。对没有参与角色表演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尝试根据个人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几个历史故事。又或者学生可通过角色朗读的方式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从阅读学习中获得充足的个性化学习体验。而且这些阅读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理念的教学作用,让学生从中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能力。
(五)通过读与写结合,可提高学生以写促读的能力
“以写促读”是读写结合教学理念下的一种特殊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开展相应的阅读学习。这种教学策略可支持学生将写作教学当成辅助性的教学手段,重点在于学生的阅读学习。教师可让学生围绕写作任务走进文本世界,使其在解读文本内容的过程中,挖掘文本中各方面的知识点。
在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续写故事”这一习作栏目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阅读《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课文,从文章中获取多方面的信息:那是怎样的老屋?为什么它总也倒不了?故事中写到的主要角色包括哪些?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文章结尾处留下的是怎样的悬念呢?
在学生自主提出这些问题后,可从文本中获得相关答案。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处理信息、续写文章的学习任务:如果延续这篇课文的写作思路展开想象,那么该如何编写故事的结局呢?不同的学生,想象力的发展程度各不相同,关注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然而学生却能从自主阅读中获取足够的知识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在学生开展写作的教学环节,学生更是可以对阅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深化学生的阅读学习效果。
(六)在小组合作學习中,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科学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阅读教学的实际需要,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围绕共同的阅读学习任务展开合作交流与深入探究学习。教师要实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一根本性的语文教学要求,则可依托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松鼠》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先将本节课的阅读学习任务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正确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矫健、机警、玲珑、躲藏等,并根据自己对这些词语含义的理解,灵活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松鼠”;②阅读课文中描述松鼠外形的文本内容,归纳“松鼠的外形特点”这一知识点;③阅读课文,了解松鼠在平时生活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归纳“松鼠的性格特征”这一知识点;④阅读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归纳“松鼠的行为特点”这一知识点。
教师在设置了阅读学习任务后,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阅读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组内成员可相互协作,分工完成每部分阅读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交流,彼此讨论个人的学习心得,再从整体上总结这些学习任务中涉及的重要知识点。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动提出新的疑问,促使学生展开更深层的合作探究学习。如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作者在课文中采用了哪些巧妙的写作手法,将松鼠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呢?”学生可在这一问题驱动下,围绕具体的写作手法这一知识点展开探究学习,这显然可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整体实效。小学语文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验性阅读能力、以写促读学习能力等方面入手,着重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改善自己阅读学习兴趣不足、阅读学习方法不科学、创造性阅读能力薄弱的问题,有利于从不同方面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注:本文为2020年度张掖市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小学‘经典阅读’校本晨读微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编号:ZYLX[2020]082)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