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德育衔接的教学策略

2022-03-30 23:21陈大会
家长·中 2022年2期
关键词: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陈大会

初中和小学都属于义务教育,但是在这两个阶段的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小学升初中是学生在生理、心理、学习等方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加,学生的心理特征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学校应该要做好小学升初中的德育工作的准备,进行有效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地度过这一关键环节。本文主要着重讨论小学升初中的道德教育的衔接问题,并指出相关的瓶颈问题,并总结方法,提出有效的措施。

在小学到初中的德育的衔接过程中一定要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有规划性,目的性地进行设计,要把握一定的规律,还要注重教学实践手段的创新,从成功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适合本校的学生的德育教学方法,促使小学向初中阶段的教育实践的有效衔接。

一、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现状

在中小学的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者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道德价值认同感,在很多的德育开展过程中,往往只是以理论的阐述作为讨论的方向,并没有延伸至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导致评价的主体单一化,在道德体系的框架之中,一定要让学生摒弃传统的旧思想,接受和体验新的想道德价值,而非纯粹的理论学习。由于部分学校对知行合一的道德标准的界定比较模糊,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道德的理解程度,在这个方面上,必须要消除以往不合时宜的教育模式,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其次,家庭道德教育的方式形式化,父母的鼓励表扬,是支持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形成的补充条件,现在的很多家庭中,大多数父母都会将表扬和鼓励集中在物质层面,对精神层面少有关注,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不够密切,如果部分家庭将教育的目标定位于工作、金钱、物质等需求,这样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就会受到来自父母不正确的思想观念的干扰,影响青少年选择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因此,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要避免这样的道德观念,要形成统一的合作整体。

二、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具体措施

(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班级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各项活动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者,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深化学生对德育的价值认知,在学校的德育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深入探索,为学生进行多样化的教育,从小学阶段走向初中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学生都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父母价值观念的引导,让学生形成一个尊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态度,在升初中的过程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从小学到中学的道德教育衔接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要在正确的道德观念的价值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着清醒的认识,了解自身的发展,从而做出科学的判断,为个人的发展、社会的贡献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

小升初的德育衔接工作应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首要前提。小学教师可以开展有关“如何培养好习惯”的主题班会,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的活动,将这一活动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学会横向比较、纵向比较,从日常生活中规范行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适应新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小学生活泼好动,人际交往较为简单,而进入初中,学生都来自各个不同的小学,所以小升初的学生经常会存在社交恐惧心理,担心交不到新朋友,导致内心产生了一定抵触心理,因此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全方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适应人际关系,尊重学生的选择、决定,帮助学生交际交友,才能尽快调整状态,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因此,必须要做好教育模式的衔接。首先,应该满足教育民主化的主流发展趋势,对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所谓教育民主化,是指凭借民主精神实现教育的改造。教师需要遵守均等教育机会条件的原则,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均应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开展有关德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德育素质提升的主要途径,也是具备民主化特征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关键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运用以及合作探究。另外,还应依据衔接期学生和教师的磨合状态,相信并尊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教育,进行正面教育及正面引导,如要做到公开表扬与单独批评有机结合。

(三)加强学生自我认知,明确全新定位

在小升初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也在渐渐地成熟,自主意识越来越强,这对学习来说是件好事,但学生的关注点也更广泛,部分学生会发现比自己成绩好、各方面优秀的学生大有人在,如果激发了良性的竞争,自然有益学生成长,但激烈的竞争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出现心理不平衡、学习成绩下滑等不良情況。针对这一情况,小升初德育衔接教学应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树立学习自信心,让学生在迈入新环境、新集体后第一步就是明确自身的定位,学会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积极调整心态与学习方法,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初中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赏识,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并建立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家长的联系,通过有效地配合制订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以全新的面貌对待初中的学习和生活。此外,还要帮助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制定长远目标,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学习,形成自我鼓励的良好品质,做到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个性。

(四)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对小升初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从小孩子过渡到了少年,身心方面都在快速发育,教师也要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将德育放于首位。引导学生敬学、爱家、感恩,才能在责任的驱使下健康成长。在实际的德育衔接教学中,教师应将疏导与激励有机结合,采取宽松的管理模式,不要试图改变学生、塑造学生,而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思考、选择的过程中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除了家庭之外,班级是其最关键的一个集体,充满友爱和温暖的班集体显得格外重要,现阶段,绝大多数小学生均拥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这一衔接期,这些学生会对班级形成十分浓烈的荣誉感、责任感以及归属感,认真对待衔接期的德育工作,建议教师将其有机融入班级管理中,旨在通过班集体所具备的教育力量,辅助学生出色地完成这一学期的生活任务、学习任务,从而顺利迈进初中的大门。当前部分学者提出,做好班级管理应凭借科学及民主的方式。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及民主意识,那么在选举班干部的环节,教师不应主观地指定;班级任务也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班主任应引导学生进行班级的管理、班级制度的制定,由学生自己进行班级教育与相关实践活动,这样学生的责任意识会在该过程中不断提升,班级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五)家庭与学校的多重教育

中小学是教育的重要场所,主要的功能是传授知识和教学生行动的方法。家庭是除学校外,初中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目前,家庭教育已经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教育实践课题,成了每一个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时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毋庸置疑,21世纪是人才激烈竞争的世纪,而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个和谐的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其在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形成强健的心理素质,与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更好地肩负起社会建设的重任。家庭教育作为校园教育的补充,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有着促进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家庭教育的正确表现形式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学生父母正确的道德观念以及行为举止,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思想,及其价值观念的形成,在诸多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应该要积极引导学生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转变家庭因素形成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对青少年的道德形成正确的导向,构建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对中小学德育育衔接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榜样,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关注家长行为且加以模仿,家长可在有关小初衔接期教育的资料中,挑选具备教育意义的一个榜样,同时针对其行为加以有效分析。通过榜样的道德思想及其光辉形象,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精神激励。对某一事迹的刻画分析,使学生可以更加具体、直观地感受榜样带来的魅力、感染力及亲和力,在家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熏陶。例如,可以为学生讲解有关雷锋同志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事迹。校方也可通过组织“学雷锋主题活动”,使学生不断受到优秀品质的感染,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在此过程中树立起学生心中的榜样,从而达到德育熏陶的目的。另外,在中小德育工作中,教师应重视应用家庭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相较于教师,家长在德育的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家长具有广博的人生阅历,和对孩子的深入了解,依然能在家校合作德育中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学校可通过邀请具有一定德育经验的家长莅临学校上课,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这有助于构建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学习风格,如果加强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集体荣誉感就会增强,整个思想境界就会进一步提高。良好的意识形态,良好的环境氛围,容易形成一种优秀的学校精神,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加强对学生的理念和思想教育,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项目。只有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中小学的良好教育能力就能得到提高,社会感染力才会不断扩大。

(六)在道德讨论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针对衔接期学生产生的思想“问题”,教师不应该通过个人权威来打压学生,更不能对学生进行机械化的道理灌输,建议教师让学生根据某个观点展开探讨,采取道德讨论的模式进行同伴教育。实际上,道德讨论属于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借鉴、学习的一种方式,更是助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在具体操作中,若是学生发表同教学预期不相符的观点,但是获得其他学生认可的情况时,这时如果教师认为难以掌控,继而收回“讨论”,最后只能是无疾而终。这便是无意义的讨论。至于“真讨论”需要具备反思性及真实性。保证讨论更加真实是进行有效讨论的基础前提,对此,教师需要创设开放、宽松的讨论环境,积极鼓励学生分享及表达个人观点。学有通过对各种观点进行对话和思想交锋,剖析和个人观不一致的反面论据,并对道德推理方式重新审视,在反思过程中做出最后的抉择。

(七)深挖课本内容,实现德育因素的有效渗透

实际上,学校中开展的课程尤为丰富,大部分课本教学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和学生需求相结合进行德育内容的挖掘,立足多角度,实现德育渗透,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要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并和教材内容融合来传授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民族传统美德,并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初中生的特点,达到内化于心的效果。教师也可为其提取一些法律素材,依据具体案例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确守法、遵法的重要性,旨在使学生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八)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德育工作

在现阶段的媒体环境下,针对处在小学和初中衔接期的学生,无论是人生观还是价值观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变化,尤其是因为接触网络,导致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受到影响。针对这一客观情况,在新时期做好小学初中衔接期的德育工作需保证与时俱进。教师应正确认识并把握好德育工作的开展要点,掌握此时期学生发生的心理变化。如果想要充分了解掌握学生,则有必要提升信息素养,从而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从而形成新的德育工作认知,在转变自身观念的基础上,增强理解能力,以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处理问题。充分运用网絡平台进行学生的德育工作,可以凭借社交平台等减少和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感受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清楚学生现有价值取向,妥善处理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升初中的德育的衔接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重视小学向中学阶段的德育的衔接工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素质,更是对教育改革的创新的体现。教师一定要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个性化、阶段化的教学创新,为学生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是现代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要不断在实践中总结,形成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现代教育体系。

(宋行军)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道德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