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概念间的关系 与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

2022-03-30 19:43陈梁飞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木叶事理说明文

陈梁飞

一微型写作——阐释概念间的关系

[一微型写作——阐释概念间的关系]

(一)文体解说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逻辑思维的起点,又是组织文章的关键构件。阐释概念是要将概念所反映的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或内涵特征揭示出来。阐释概念间的关系,是要将概念之间全同、全异、交叉、包含等外延关系揭示清楚。阐释概念间的关系一般都要根据自己对事理的认识,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或现象来解释。

(二)写作要求

阐释概念间关系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概念具体化阐释

概念具有抽象性、模糊性等特点,有时会晦涩难懂。阐释概念一般要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平易,化枯燥为生动,化模糊为明确。因此,阐释概念间的关系,应该在具体化上做文章,可以结合自己生活或经验中的具体情境进行阐释,也可以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具体阐释,还可以结合生动形象的具体描述进行阐释。有时需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语境做阐释,挖掘它的深层义或特殊义,叙述事例可以概括,也可以放大细节。比如《说“木叶”》中,作者将“木叶”“树叶”“落木”等概念放置在不同的诗句中进行阐释,在诗句的具体情境中让我们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2.概念分解式阐释

概念需要分解式阐释,需要将核心概念拆分为字或词,进行分解式阐释。分解式阐释有利于逐个辨析关键概念中的具体字词。比如《说“木叶”》中,作者先将“木”和“叶”按照字面意思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既而通过发问“‘树倒是常见的,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经过层层阐释,最终得出“‘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分解能让读者对概念理解更透彻,从而更明晰地把握概念的本质与内涵。

3.概念比喻式阐释

阐释概念,可以采用打比方的方式,运用相似的景象或形象阐释抽象的事理,运用形象的语言直观具体地呈现概念的内涵,使阐释更鲜明生动、更通俗易懂。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用“文法”来比喻建筑的“规矩”,用“词汇”比喻建筑的材料,让人们能通过熟悉的文章组成要素来理解建筑中的各种法式和材料的使用,使得事理说明生动具体,让读者易于接受。

4.概念间关系阐释

概念的内涵常常在阐释概念间的关系中越来越明晰,阐释概念内涵主要的目的还是在揭示概念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是指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概念间的关系主要有四种:一是全同关系,是指外延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间的关系,比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全同概念,“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是全同概念;二是包含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外延,比如“人”和“女人”、“学生”和“小学生”;三是交叉关系,指外延有部分重合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比如“学生”和“党员”、“演员”和“歌手”;四是全异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或对立,或相对,比如“猫”和“狗”、“奇数”和“偶数”。

(三)示例引路

无理数并非无理

希伯斯虽然被害死了,他的发现并没有跟着他死去,因为他的发现是客观存在。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决不会因为有人不敢承认它就自行消失。

从希伯斯的发现中,人们认识到除了整数和分数之外,还存在着一种新的数,[2]就是一个这样的新的数。那么,给这种新的数取个什么名字呢?

当时的人们觉得,整数和分数是容易理解的,就把整数和分数叫作“有理数”;而希伯斯发现的这种新的数不好理解,就取名叫作“无理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有什么区别呢?

主要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把有理数和无理数都写成小数形式,有理数能写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比如4=4.0,[45] =0.8,[13] =0.3333 ...而无理数只能写成无限不循环小数,比如[2] =1.4142 ...根据这一点,人们把无理数规定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第二,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而无理数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根据这一点,现在有人建议给无理数摘掉“无理”的帽子,把有理数改叫“比数”,把无理数改叫“非比数”。本来嘛,无理数并不是不讲道理的,只是人们最初对它不太理解罢了。

(李毓佩《无理数的谋杀案》节选)

以上节选文主要介绍说明数学上的“无理数”的概念,将“无理数”与“有理数”进行比较说明,举例阐释“有理数—比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与“无理数—非比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语言通俗易懂,阐释概念深入浅出,即使那些没有数学基础的人,也能轻松理解这些概念。

(四)写作任务呈现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二)

这个学习任务要求运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特别是阅读学术性较强的文章时,要注意提炼文中的主要概念。这些概念一般比较专业,我们可以通过文中的通俗易懂的例子,来帮助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还可以通过绘制知识结构树或思维导图来梳理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例文示范

1.思维导图

2.文字阐说

在讲述中国建筑特征时,作者采用文学上的说法来比喻建筑上的概念及其关系。引入“文法”来比喻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即建筑的规则与法式,引入“词汇”来比喻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即建筑的材料。“文法”有一定拘束性,但又有极大灵活性,运用“文法”的规则,可运用极不相同的“词汇”创造出极不相同的建筑。中國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构建中国特色的建筑。

同样地,作者也采用了语言文学上“可译性”这一说法来比喻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的建筑各自由不同的“文法”与“词汇”创造,但创作出的建筑却都是同一性质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这就如用不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

(董岑竹《〈中国建筑的特征〉“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关系解说》)

【点评】 本例文具体阐释了《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文法”“词汇”“可译性”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内涵明确,逻辑关系清晰。同时,例文还具体阐明了作者解说“概念”的行文思路,即采用文学上的说法比喻建筑上的抽象概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本例文辅以上面的思维导图,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就更直观形象,易于理解。

[二大作文——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

(一)文体解说

事理性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阐明事理的文章,其说明对象往往是某个抽象的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阐说清楚,其主要目的是使读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

事理性说明文往往会涉及很多领域的专业概念,想把某个事理讲明白,常常需要把一些关键概念及概念的关系阐释清楚。事理性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所谓“事理”,就是与事物相关的某种道理。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不满足于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而要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原委,这就需要做事理的说明。

事理性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写好事理性说明文的关键是把事理说明清楚,就是要说清事物的性质、原理和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等。与介绍事物的说明文相比,说明事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在我们周围,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许多看似寻常的现象中都蕴含着智慧和哲理。我们要将这些抽象的事理阐释清楚,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准确认清事理

事理是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具有抽象性、复杂性,如果仅仅停留于简单的介绍了解,很难做到科学、准确。因此,要将事理阐释清楚,必须事先下一番功夫,准确、深刻地认清事理:首先,要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了解事理的本质特征,掌握第一手材料;其次,要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查阅文献,从多方面搜集材料,深刻透彻地掌握事理,确保说明的事理的科学性。对事理的研究愈深,思考就愈深,写作就愈明。

2.阐释关键要素

事理中总有一些关键要素,包括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写作事理性说明文,只有将这些关键要素阐释得清楚明白,才能使文章纲举目张。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紧紧抓住整体布局、重要构件、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等关键要素,揭示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使是非专业的读者也容易理解。

3.讲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既要按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安排顺序,也要以符合事理本身的特征安排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括从因到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等。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按照总体特征、结构方法、外观装饰的逻辑顺序阐释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条理清晰,符合人们的观察顺序。

4.巧用说明方法

事理性说明文中的事理是抽象的,要将其阐说清楚,就一定要借助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義、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我们在写作时应该根据行文的需要灵活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努力做到浅显、生动地说明事理。比如《说“木叶”》一文,为了准确说明文学作品中“木叶”的特征,作者不但引用大量的古典诗词,将“木叶”结合具体的诗境进行说明,还将“木叶”与“树叶”“落木”进行作比较说明,准确生动,通俗易懂。

5.具有读者意识

事理性说明文的写作目的是让读者理解事物相关的道理,使读者对某一事理从未知状态到已知状态。为了让读者准确、深入地理解事理,写作时应该准确把握读者的对象,了解读者的年龄层次、知识水平以及阅读状态,考虑读者对事理的接受情况和理解程度。尽量抓住读者可能不易明白或不易信服的关键问题,尽量利用人们熟悉、知道、承认、能够明白或接受的东西来说明问题。只有这样,写作事理说明文才能有的放矢,谋篇布局、技巧使用才更有针对性,写出的文章也更容易为读者所理解接受。

(二)任务要求

1.题例呈现

常识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四·2)

2.写作点拨

这里的常识指的是为群众长期所普遍认同并分享的基本经验、道理。然而常识往往是较表浅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与挖掘,找到这些经验、道理背后的原因和规律。

可以通过观察,对自然现象中的常识进行思考;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对文化现象中的常识进行探究;可以通过实践,对人生的认识与经验进行体悟。先观察、感受,再分析、概括,是发现常识中的“理”的可行路径。

本次写作任务,可以让我们对各种事物、事理从浅表了解迈向深度理解,激发我们对生活、经验背后规律的探究兴趣,也可以让我们灵活运用说明事理的写作技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例文示范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王奕彤 浙江省玉环市玉城中学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这是汇聚中国农民实践智慧的一句传统谚语。

这句谚语是说,如果碰到蚂蚁搬家或者是蛇横穿马路,那么明天就会有很大概率下大雨。但是,蚂蚁和蛇全都是在陆地上行动的,它们的行为又为什么能够成为人们预判天气的依据呢?在古代,由于农业是第一生产力,天气预报却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落后的科学条件并没有制约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古人往往通过观察某些自然事物去预判天气,体现出古人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超凡的智慧。这其中显然隐藏着科学道理。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蚂蚁是因为对下雨的预判而知道自己的窝极有可能被冲刷,所以急着搬家,而蛇是因为急于躲避大雨而不择路线,从而频繁地抄近路,从而难免“乱入”人类的道路上来,所以就出现“蛇过道”的现象。

可是蚂蚁和蛇并没有先进的天气预报技术,也没有谁给它们通风报信,它们又是怎么知道即将有大雨到来的呢?原来,蚂蚁搬家的根本原因是蚂蚁通过触角感知到空气湿度的变化,从而对下雨具有预警,搬家主要是搬运泥土堵住洞口,防止雨水灌入洞中。而作为爬行动物的蛇,在下雨前,空气里的湿度大大增加,包括地底空隙里空气的湿度也是大大上升,蛇通过皮肤感受到这种湿闷,从而感知到天将要下雨,于是爬出地面透气,并寻找新的安全的栖息处。

然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并不知道这些科学背景,只是单纯地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到这些道理。这不难发现,中国人民的智慧绝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相反,大多数都是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生活经验成为理论发展的基础。就算没有先进的科学设备和生产力作为基础,只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规律的眼睛,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头脑,具有善于总结规律的品质,也能够创造出非凡的智慧。

今天,在经济和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却慢慢放弃了用眼睛探寻事物规律、用勤劳解决现实问题的优良传统,高度依赖于科学技术,一味追求方便省事。先进的科學技术不应该成为我们日益“躺平”的理由,而应当成为我们继承优良传统、向自然规律、宇宙奥秘的更深处探寻的台阶。这或许是这句古代谚语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点评】 这篇文章主要阐说“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这一谚语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层层阐释,探究原因,探寻规律。先从字面上简要解释这一谚语所揭示的天气道理;然后以设问引入,探究“蚂蚁搬家蛇过道”的天气原因;接着又以设问过渡,探究这一谚语背后的科学规律,说明蚂蚁与蛇对湿度变化的敏锐感知能力,揭示蚂蚁与蛇的行动与天气变化的因果联系;最后阐说这一谚语背后蕴含着的古代生活智慧,并得出重要启示:用眼睛探寻事物规律,用勤奋解决现实问题。文章抓住谚语中的几个关键概念,探究概念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现象中的天气规律,语言通俗易懂,善于设置悬念,层层剖析道理,较好地阐释了古代谚语中蕴含着的事理。

(三)拓展训练

生活中总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学习中总是有很多有趣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答。发现是快乐的,发现的过程很艰苦,发现之后肯定有一些感悟。请结合自己的经历或体验,以“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问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说明文。

猜你喜欢
木叶事理说明文
来来来,一起装修数据库——说明文也能很生动
说明文阅读专练
立冬即事二首其一
梅大圣
盏中,木叶似小舟
阅读教学中的人文事理解读
剧有诗书气自华
联意义 析事理 用思想
谁曾见过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