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晞, 符立辉, 黄鹏达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放射科, 广东 广州 510150)
肺癌是临床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磨玻璃结节样多灶性肺腺癌(multifocal lung adenocarcinoma,MLA)被列为多灶性肺腺癌的单独一类,MLA定义为起源于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s,GGNs),可发展为伴实质性成分结节[1]。GGNs指肺内局限性密度增高影,且不掩盖经过其内部的支气管血管束,临床将GGNs分为纯磨玻璃结节(pGGN)及混合磨玻璃结节(mGGN)[2]。随着CT技术的发展,GGNs的临床检出率逐渐升高。不同分化程度及是否存在转移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有一定影响[3]。因此,需尽早对患者病情进行鉴别诊断。目前,影像学检查是肺癌的主要诊断依据,既往临床研究多针对孤立性GGNs,针对MLA的研究较少,本文旨在探究MLA患者CT征象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1对 象
1.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7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56例MLA患者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中男性91例,女性65例,年龄为34~76岁,平均年龄(59.15±12.42)岁。根据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分别分为高分化亚组(n=48)、中分化亚组(n=65)、低分化亚组(n=43)及转移亚组(n=81)、未转移亚组(n=75),其中分化等级依据患者肿瘤细胞HE染色后显微镜下分化程度进行判断。各亚组之间性别、年龄差异均不显著(P均>0.05),见表1。
表1 各亚组一般资料比较
1.1.2纳入标准:①CT检查发现存在多发GGN,且经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MLA者;②年龄>18岁者;③患者充分知情同意。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
1.1.3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者;②检查前行抗肿瘤治疗者;③存在肺部手术史者。
1.2CT检查方法:使用仪器:83例患者采用西门子双源SOMATOM Force CT机,患者检查体位:仰卧位。医师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肺尖到肺底,包括两侧锁骨上区和腋窝。仪器参数设置为:使用CARE DOSE 4D,CARE KV根据患者体型重量给与最佳的KV与Mas,管电压范围90~110KV,有效Mas100~195Mas,扫描层厚1mm,重建增量0.7mm,螺距0.55,转速0.25,卷积核Qr40,ADMIRE选择3级。将原始数据传输至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并进行多平面重建。67例患者采用Toshiba Aquillion 64层螺旋CT机,患者检查体位:仰卧位。医师嘱患者深吸气后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肺尖到肺底,包括两侧锁骨上区和腋窝。仪器参数设置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250mAs,扫描层厚1mm,重建增量0.7mm。将原始数据传输至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全部影像学资料由两位工作经验10年以上的胸部影像科医师进行分别阅片,记录患者病灶的部位、形态、密度,判断是否存在毛刺征、分叶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等特征,当出现分歧时经双方讨论后达成一致结论。
1.3观察指标:根据患者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分别为高分化亚组、中分化亚组、低分化亚组及转移亚组、未转移亚组。比较不同分化程度、转移情况亚组MLA患者的CT征象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究病灶长径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1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CT征象比较:高分化亚组患者≥3cm的病灶出现率低于低分化亚组;高分化亚组患者的pGGN出现率高于中、低分化亚组;高分化亚组毛刺征、分叶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低于低分化亚组;中分化亚组患者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均低于低分化亚组(P均<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化程度患者的CT征象比较n(%)
2.2MLA患者CT征象与分化程度的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LA患者病灶长径与分化程度负相关(r=-0.337,P<0.05)。
2.3不同转移情况MLA患者CT征象比较:转移亚组与未转移亚组病灶长径≥3cm及圆形或类圆形、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pGGN、毛刺征、空洞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表3 不同转移情况MLA患者CT征象比较n(%)
2.4不同转移情况MLA患者CT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LA患者病灶长径与淋巴结转移相关(r=0.429,P<0.05)。
2.5影像学结果见图1、图2。
图1 患者检查图片
图2 患者检查图片
随着影像学技术及影像器械的发展,CT检查已成为获取肺癌患者影像的最佳检查措施,获得的CT征象对揭示患者的潜在生物学特征有一定帮助[4]。自2011年以来,国际上将浸润性病变、浸润前病变、浸润性腺癌的概念引入了肺癌的分类中,认为肺腺癌的发生、发展是持续性的过程[5]。而早期肺腺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后生存率较高,且明确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因此对肺腺癌患者进行正确诊断已成为临床关注热点。
有研究认为,肿瘤患者的病灶大小与其良恶性、恶性程度均有一定联系,患者病灶越大,恶性程度越高[6]。本研究从不同分化程度MLA患者的CT征象来看,不同分化程度MLA患者的病灶长径及pGGN、毛刺征、分叶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MLA患者分化程度可能受MLA患者的病灶长径及pGGN、毛刺征、分叶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水平影响。且这一结论与任开明等[7]研究结果一致。
当周围无组织浸润及肺泡腔塌陷时,患者CT图像可出现pGGN,随着患者病灶病变程度的增加,则部分实性结节的出现率也随之上升,pGGN出现率则会下降。毛刺征在CT图像上显示为长短不一的细线状影,其为肿瘤细胞向周围基质浸润性生长并牵拉周围组织或肿瘤内不规则增生的纤维收缩导致[8]。分叶征是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不一、生长速度存在差异导致的CT征象[9]。空洞征是肿瘤细胞生长过程中未被破坏或替代的肺泡结构。血管集束征则是由肿瘤细胞的浸润性生长、纤维化收缩或肺泡塌陷导致,而肿瘤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邻近的胸膜则会导致胸膜凹陷征出现。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LA患者病灶长径与分化程度负相关,此结果可能与分化程度越低的MLA患者恶性程度更高,则导致病灶长径、有一定程度上升有关。
另一方面,本研究结果显示,转移亚组与未转移亚组患者之间病灶长径及圆形或类圆形、分叶征、血管集束征出现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淋巴结转移可能受上述指标影响。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MLA患者病灶长径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上述两项结果说明当患者病灶较大、出现圆形或类圆形、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是提示淋巴结转移发生可能性上升,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圆形或类圆形出现说明肿瘤生长速度较为均衡,不易发生转移;分叶征的病理基础在于肿瘤多核发病及瘤体生长速度不均衡,与病灶转移存在一定联系[10]。
综上所述,病灶长径≥3cm及pGGN、毛刺征、分叶征、空洞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率与分化程度存在一定联系,病灶长径、圆形或类圆形出现率、分叶征出现率、血管集束征出现率与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联系,根据MLA患者部分CT征象可对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进行初步判断,对指导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