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华
在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少,学习还不得要领,导致他们在学习文言文时无所适从,甚至产生畏难心理。本文试以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为例,通过“1+X”主题阅读模式的探索,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进行拓展阅读,在阅读中迁移运用。
所谓“1+X”主题阅读模式,即教师精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相关文章,指导学生自己读。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丰厚其文化积淀。
结合新课标三维学习目标,运用“1+X”主题阅读模式,笔者将《铁杵成针》的学习目标设置为以下几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学习朗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2)借助注释和组词等方法理解部分字词的意思。(3)体会文言文中人物的形象特点,感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强调朗读,要求学生多读,尽可能读出自己的节奏,并把自己感受到的人物形象特点记下来。
一、朗读课文,读出节奏与感情
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想要学好就必须多读,读出节奏。笔者让学生大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抽查几名学生了解学习情况。接着,笔者进一步提高朗读的标准,要求学生尝试划分节奏进行朗读。这样,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然后,笔者再次提高朗读要求:认真听老师范读,划出节奏,并模仿朗读。经过三次朗读,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不同要求,将课文读出了节奏,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标。
二、默读课文,抓住关键词理解课文
经过多次朗读,学生已经可以读得朗朗上口了。笔者这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自己习惯的符号把懂的和不懂的字词分别标记下来。接着,笔者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把自己不懂的字词在小组内提出来并交流。最后,请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在每个学生汇报时,笔者相机询问学生是如何理解文中字词的。如“方”字,学生是借助注释理解的;如“弃”字,学生是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的;如“老媪”,学生是借助学过的古诗词“白发谁家翁媪”一句理解的……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理
在扫清了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障碍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一过程,既能让学生从抽象的文字中解脱出来,也能让学生深度理解人物。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把李白与老媪的相遇过程演得惟妙惟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不断地融入表演,丰富了人物形象。这样,通过声情并茂的角色扮演,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四、拓展阅读,巩固学习方法
通过课文的学习,笔者与学生总结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做到习得有法,进而尝试举一反三。
笔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学习“语文主题丛书”《薛谭学讴》一文,并解决问题:这则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先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时,笔者再次提醒学生通过看注释、组词、联系古诗词及成语的方法来理解文言词语,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自学和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体会到薛谭知错能改的品质,也能悟出学海无涯不能骄傲自满,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五、写作训练,检验阅读效果
在进行“1+X”主题阅读后,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布置了以下学习任务。
1.复述故事。文言文言简意赅,学生在复述故事时,要自行组织语言表达课文内容,这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联系实际写感悟。要求学生将阅读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日记、读书笔记中结合所学文言文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3.故事新编。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李白与老媪的对话,运用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对《铁杵成针》进行扩写,将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在一起。
文言文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富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与桥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贴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审美情趣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1+X”模式引导小学生开展主题阅读,能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