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红 位丽娜
她早早萌芽,却姗姗开花;她不开则已,开则极尽风华——皮日休盛赞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她与春风相依,有傲然怒放的自信坦荡,有艳压群芳的端庄典雅;她与盛世相伴,有热烈繁盛的意气风发。她本生长在深山野林中,与世无争,当她选择了厚重大气的洛阳,终于芳名甲于天下。她,就是牡丹。
洛阳牡丹的历史
牡丹在洛阳的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海山记》记载,隋炀帝辟地二百亩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唐代西苑又称上林苑,女皇武则天将家乡西河的牡丹引入上林苑,自此洛阳牡丹开始兴盛,遍布于御苑衙署和官邸民宅。唐开元年间,牡丹栽培渐盛。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记载,洛阳尊贤坊田弘正宅“有紫牡丹成树,发花千朵”。《龙城录》记载,洛阳人宋单父善植牡丹,有绝技,可使牡丹变易千种,红白斗艳,人不知其術,当时人惊服,尊为“花师”。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洛阳牡丹栽培技术的发达。“安史之乱”后,洛阳“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牡丹种植也随之衰落。
五代时期洛阳得到恢复,牡丹种植也重新发展起来。北宋时期,牡丹在洛阳再度兴起,姚黄、魏紫等名品出现,洛阳牡丹获得了“天下第一”的美誉。《群芳谱》曰:“唐宋时,洛阳之花为天下冠,故牡丹竟名洛阳花。”靖康之乱后,牡丹种植中心随着南渡的中原人民也向南移动。元明清时期,洛阳牡丹种植不断发展,名闻天下。
正所谓“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李格非《书洛阳名园记后》)。可见牡丹荣枯里藏着一个城市的沧桑、一个王朝的兴衰。
洛阳牡丹何以甲天下
天地本无私,为何洛花占尽好物华?欧阳修曾感叹:“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里的地脉并非单指自然环境,还应包含社会人文环境。
1.自然环境
古代洛阳周围的邙山、锦屏山、万安山都生长着大量的野生牡丹,而今在洛阳南部和西南部山区仍能发现野生牡丹。洛阳有适合牡丹生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牡丹可谓“独占洛阳春气足,遂中天下作花魁”(汪莘《浣溪沙》)。牡丹喜温暖、凉爽、干燥、阳光充足的生长环境,开花温度为17℃至20℃,这与洛阳的气候正相宜。
2003年,洛阳地矿局和河南地质调查院联合成立调查组,对伊洛河流域(洛阳城区)土壤进行了采样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尤其锰、铜、锌、钼元素的含量明显高出其他地区的土壤。这些微量元素有助于细胞的分裂,能有效促进光合作用合成和花蕾的形成。这是适宜牡丹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2.人文环境
欧阳修认为,洛阳牡丹的兴盛亦“幸于人焉”。洛阳名园遍布,文人雅士汇聚,园艺独领当世,百姓乐此不疲,这些形成了牡丹兴盛的人文环境。以北宋为例,《宋史》中记载曾在洛阳居住的世家名流就有钱惟演、欧阳修、梅尧臣、文彦博、司马光、韩琦、富弼、二程、邵雍……他们对牡丹的推崇使洛阳牡丹为天下所倾慕。邵雍曾毫不掩饰地赞叹“天下唯洛十分春”。据全宋诗检索系统统计,宋朝咏牡丹的诗歌数量达1035首。
不仅文人雅士如此,一城民众皆爱花、重花。洛阳人家家有花,洛阳人言花即指牡丹,洛阳人说“天下真花独牡丹”。每逢牡丹花开,人们绝烟火而游,士人百姓竞为游赏,如痴如醉。没有满城百姓的爱重,就没有洛阳的“花城”美誉。
洛阳牡丹之所以能保持不可撼动的地位,与善植的洛阳园艺师也分不开。范成大《吴郡志》中说,牡丹唐以来只有单叶,“洛阳始出多叶千叶,遂为花中第一”。花王姚黄和花后魏紫,皆出自洛阳且以栽培者命名。洛阳育花、浇花、护花、接花的先进技术,令洛阳牡丹闻名遐迩。
满城的花,满城好看花的百姓,满城会赏花的雅士,满城充满的与花相宜的吉祥喜悦、繁荣昌盛气象,这些成就了“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誉。
洛阳的牡丹文化
1.牡丹神话
相传,一日隆冬时节大雪纷飞,女皇武则天饮酒赋诗:“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众花慑于诏命,一夜之间竞相绽放,唯牡丹不开。武皇大怒,令将牡丹连根拔起贬至洛阳,不想牡丹到洛阳后竟傲然盛开。武则天又令将牡丹大火焚烧,但烧焦的牡丹第二年反而开得更加明艳动人。清人羊之有诗赞曰:“即便烧焦亦不平,根根铁骨自铮铮。洛阳恰得相宜地,留取花中强项名。”
2.赏花习俗
洛阳人好花,但对桃李花开却不以为意。只待牡丹花开,城中游赏的人们或乘车或骑马或步行,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蔚为大观。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记载,花开时节,士大夫和百姓争相游春赏花,在有古寺或者废宅的亭台池塘处形成临时街市,搭设帐幕,吹笙奏乐之声远近相闻。邵雍《春游五首·三月牡丹方盛开》中有:“三月牡丹方盛开,鼓声多处是亭台。车中游女自笑语,楼下看人闲往来。积翠波光摇帐幄,上阳花气扑樽罍。”
游赏。城中赏花的主要形式为游赏。欧阳修说:“我时年才二十余,每到花开如蛱蝶。”司马光骑马赏花“乘兴东西无不到”,足迹遍布了整个洛阳城。结伴赏花、吟诗唱和在当时也颇为流行。
酒赏。赏花之时人们还饮酒助兴,和着花香饮酒,悠然闲适中自有一份洒脱与随性。既有饮酒赏花时的惬意——“畴昔居洛阳,看尽名园花。临水复荫竹,艳色照彤霞。良友相与至,竞饮欢无涯”,又有酒赏的意犹未尽——“牡丹花发酒增价,夜半游人犹未归”,更有再聚同赏的期盼——“何时重载酒,同醉洛阳花”。
戴花。牡丹花开时节,人们不仅喜爱赏花饮酒而且有戴花习俗。花开时,无论男女贵贱皆头插鲜花,连挑担引车之人也不例外。邵雍《插花吟》写道:“头上花枝照酒卮,酒卮中有好花枝……酒涵花影红光溜,争忍花前不醉归。”他不仅自己喜爱牡丹,还将花赠予妻子,他的“初讶山妻忽惊走,寻常只惯插葵花”,写的是妻子因为平常只习惯插葵花,收到牡丹花后竟高兴地跑起来的可爱场景。《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宋)神宗尝幸金明池,是日洛阳适进姚黄一朵,花面盈尺有二寸,遂却宫花不御,乃独簪姚黄以归。”宋神宗因见名花姚黄,就丢掉宫花,头戴牡丹回朝了。可见当时戴牡丹花乃时尚。
赠花。宋仁宗嘉祐年间,牡丹花开之时,王宣徽恨不能与朋友同赏,遂剪下几十枝牡丹,分别寄给远在他乡任职的朋友欧阳修、梅尧臣等,大家收到花后分别写诗答谢。自此,民间寄花也大量出现。
游花市。民间赏花活动盛行,官方又积极推动,花市逐渐形成,即使夜间也游人如织。文彦博的《游花市示之珍》云:“列肆千灯争闪烁,长廊万蕊斗鲜妍。交驰翠幰新罗绮,迎献芳樽细管弦。人道洛阳为乐国,醉归恍若梦钧天。”描写了花市的繁华热闹。
3.牡丹花会
北宋时,西京留守钱惟演首次举办万花会后,花会年年举行,直至北宋灭亡。周密《齐东野语》记载了张镃举办万花会的情形:“名姬十辈皆衣白,凡首饰衣领皆牡丹,首带照殿红一枝,执板奏歌侑觞,歌罢乐作乃退。复垂帘谈论自如,良久,香起,卷帘如前。别十姬,易服与花而出。大抵簪白花则衣紫,紫花则衣鹅黄,黄花则衣红,如是十杯,衣与花凡十易。所讴者皆前辈牡丹名词。酒竟,歌者、乐者,无虑数百十人,列行送客。烛光香雾,歌吹杂作,客皆恍然如仙游也。”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人好花之风更盛。1982年9月,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定牡丹为洛阳“市花”,并决定每年4月15~25日举办洛阳牡丹花会。
1983年4月,洛阳市举办了第一届牡丹花会,人们以花会友,赏花、观灯、作画、赋诗,反响热烈。沉寂多年的民俗活动又复活了,舞龙、舞狮、排鼓等传统项目不断走进花会,丰富了花会内容。
2008年,洛阳牡丹花会入选民俗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牡丹花会升为国家级节会,并改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牡丹文化节传承了牡丹花会的民俗活动,又加入了喜聞乐见的现代元素,是集节会展演、文体活动、经贸活动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节庆活动,一般在每年4月1日~5月10日举行。厚重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洛阳牡丹花会影响力日增。据统计,2021年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3048.43万人次。当年展出牡丹品种1400多种,分为红、黄、蓝、白、黑、绿、紫、粉以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
4.牡丹艺术
从唐宋开始出现的赞颂牡丹的诗词、歌赋、小说、故事以及绘画、刺绣等艺术,蔚为大观。人们把牡丹比作造福人类的天使、反抗强权的正义化身,把她塑造成美丽、善良的仙女等,寄托了人们的理想和愿望。表现牡丹题材的戏剧歌曲、影视音乐以及工艺美术等作品更是琳琅满目。今天,牡丹石、剪纸、玉雕、刺绣等牡丹工艺多元发展,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牡丹艺术的百花园;以牡丹为特色的化妆品、饮品、用品等逐步开发,使牡丹文化得到空前繁荣发展。
在牡丹文化的熏陶下,如今牡丹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形成了具有中国风的多种艺术形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洛阳牡丹瓷和平乐牡丹画。
先说洛阳牡丹瓷。牡丹与瓷器的关系源远流长,唐宋时期就已将牡丹纹饰刻于瓷器之上,既用于观赏又取其寓意吉祥。据记载,白瓷出洛阳,始于北魏,兴盛于唐。唐白瓷工艺开创“南青北白”局面,并在河洛地区传承至今。同样出自洛阳的唐三彩被称为中国陶艺的巅峰之作。洛阳牡丹瓷就是继承洛阳白瓷烧制技艺、唐三彩彩塑工艺和唐以来牡丹纹饰风格而形成的一种新派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永不凋谢的牡丹花”。其具体形态可以描述为:“红玉瓣、黄金蕊、琥珀枝、翡翠叶。”牡丹瓷的创作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如今烧制成功的有以自然状物为主要题材的花盘、壁挂、花瓶、瓷鼎、盆景、花篮、屏风、人物、动物、中国结、单株牡丹树、大型艺术雕塑、日用瓷、牡丹瓷饰品、牡丹绣等十多个系列,规格多样、花色齐全。
再说平乐牡丹画。牡丹入画自古有之,晋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有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牡丹为历代水墨丹青界所偏爱。当代牡丹画更是蓬勃发展,洛阳市孟津县平乐村有千余名农民画家,几乎家家会画牡丹,被誉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平乐牡丹画以写意技法为主,画中牡丹花朵硕大,色彩鲜艳,神韵兼备,透着返璞归真的自然气息。
5.牡丹审美
牡丹花色艳丽,富丽堂皇,姿态万千,芳香袭人,被称为“国色天香”。牡丹富于观赏,最初的咏叹皆始于其娇艳的外形。之后,对牡丹的审美由注重其外在过渡到其整体的神态又进而上升到蕴含的品性、感情,最后深化为理性的寓意。
刘禹锡赞美牡丹“有此倾城好颜色,天教晚发赛诸花”,罗隐称其“任是无情亦动人”。万物皆有灵,牡丹同样被寄予了人类的感情和命运。其中,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成功之喜;有“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的离别之愁;有“眼看吹落地,便别一年春”的离人之叹;也有“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的亡国之恨。牡丹有“迟开都为让群芳”“敢让百花先,敢殿三春后”的从容大度,加上鲜艳硕大、端庄典雅而成为富贵吉祥、太平盛世的象征。
牡丹代表着巍巍中华的大国风范,蕴含着中华儿女的精神气质。在国人心目中,牡丹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责 编 清 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