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峰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高度生活化,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热爱生活的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可通过关注具体的生活议题、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启发学生的多元感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思路,运用情境创设、矛盾认知、事件分析、主题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思路;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36-0035-03
以德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德与行为习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渗透德育的重要学科。小学阶段是学生性格与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而思想品德的养成根植于生活、立足于生活,需要学生实打实地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学堂中,促进自身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强调教育应当与生活紧密相连、彼此渗透。基于此,本文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生活化教学理念为原则,探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一、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思路
1.关注具体的生活议题
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核心在于“生活”二字。因此,教师选择教学素材、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当着力关注它们在生活中的具体话题。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家中的安全与健康》教学为例,这个单元主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居家安全对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结合家庭中的潜在危险来进行教学。如水壶在烧水时,滚烫的水壶就存在烫伤的危险;散落在地上的大小玩具存在绊倒的危险;小颗粒物品存在吞咽的危险;靠近阳台的矮凳子存在翻越坠楼的危险……教师可以将学生在家里可能做出的不自觉的、有潜在危险的例子逐一列举出来,带着学生一起“排雷”。同时,这些生活素材的展示方式以图片和短视频为主,这样契合学生的感性思维,符合学生形象具体的认知思维习惯。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安全扫雷游戏”,让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危险情况,说一说如何规避危险,通过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
2.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
生活化教学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直接参与,让学生在现实环境与具体的活动中获得深刻的认知和体验。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旨在培养学生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到公共场所学习与践行文明礼仪。如在做课间广播操时,走廊和操场就是公共场所;学校组织统一的外出游玩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举办场地就是公共场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这些公共场所中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以及自我监督提醒,切切实实地在公共场所中践行文明礼仪,而不是只停留在书面教材的理论学习上。对一些性格比较内向、胆子比较小的学生,教师要多加观察、及时鼓励,通过眼神示意、微笑肯定、点头肯定等,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启发学生的多元感知
小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强烈,对外界环境,尤其是新鲜的事情表现得非常敏感,且想象力非常丰富。教师要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生活化教学启发学生的多元感知。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多样的交通和通信》教学为例,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交通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便利。教师可以学校所在地或周边区域为研究对象,组织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启发学生关注和了解自己家乡的交通、通信发展情况。在课堂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不同感知,如对地理范围的感知、对通信数据的感知、对交通工具的感知等,尽可能地唤醒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器官,教会学生从感性和理性等角度去感知所学内容。多元感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释放和扩大自己的生活化触角,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的认知。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生活化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所以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懂得如何学习,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的良好习惯。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有方法》教学为例,这节课可以设计成半开放课。首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了解一下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并将自己与他人的方法和最终的学习效果放在一起对比;最后,尝试用其他人的方法来学习,看看自己的学习效率是否有提高。这样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将抽象的学习方法转变为具体的学习步骤,将抽象的学习效率转变为具体的学习数据(如学习时长、考试成绩、单位时间内的答题准确率等),将自己学习方法的优缺点与其他同学学习方法的优缺点找出来,并把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方法不再是教师单向地告知学生,而是双向、多元地进行讨论、分享;可以是学生展现给教师看,教师则提建议、纠错等。多元的感知路径和自主的获知方式,无疑能够加深学生对学习方法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培养,这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持久学习的意义非常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旨在让学生由内而外、自主自发地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努力地用习得的知识和本领服务生活、改变社会。
二、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教学法
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核心既然是生活,那么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在课堂上还原和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这样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上学路上》的教学为例,教师邀请几名学生还原自己在上学路上看见的人、经过的地方、可能发生的事情并提出问题,如“有几位同学住得比较近,在上学路上偶尔会相遇,这时候该如何有礼貌地打招呼?”“如果在路上看到有学生穿着本校的校服,但是自己又不认识,该如何互相认识?”“如果在结伴上学的路上想要顺路去买点东西,该如何注意安全?”“如果上学路上遇到不认识的大人或者是自己父母的朋友给自己糖果,该如何应对?”等。通过在课堂上还原生活中的情景,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在具体的环境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情境创设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烦恼等融入情境之中,通过分析和解读情境来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这比单纯地给学生讲道理更加深入人心,更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2.矛盾认知教学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烦心事,在他们左右为难、矛盾纠结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矛盾认知教学法来开展生活化引导。如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说话要算数》这一课主要讲人与人相处时要讲诚信,说话要算数。教学时,教师提问:“同桌之间关系非常要好,平常也互相帮忙,约定好答应彼此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一天,其中一个人想要翘课溜出去外面玩,想以身体不适为借口向老师请假,并要求同桌替自己保守秘密,特别是在老师询问时要给自己作证。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老师的询问,这个同桌该如何回答呢?假如如实禀告,同桌并非身体不适,那么对同桌来讲,就是不守信的行为;假如默认同桌的借口,那么对老师来讲,就是撒谎骗人的行为。这种两难情况,究竟该如何抉择呢?”类似这种充满矛盾的事情,生活中并不少见,教师可以此为例,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什么是诚信?说话要算数是否有前提条件?出现两难情况时,抉择的标准和依据是什么?通过矛盾认知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学习科学面对矛盾、处理矛盾的方法,不陷入习惯性逃避或假装不知道的情况当中,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事件分析教学法
生活化教学强调立足生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时事的习惯。因此,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事件分析教学法来组织教学。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垃圾分类这一全国推广的事件来开展教学。从前几年开始,我国就在各大城市逐步推广垃圾分类,向全国人民普及垃圾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对应的垃圾要如何处理、垃圾回收的价值有哪些等。越来越多的城市街头有了垃圾分类箱,部分城市还对垃圾分类不当行为试行了一定的惩戒。教师可以抓住这一事件,从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经济资源的创造开发、从生活环境的保护美化到减少垃圾的产生等,与学生一起分析垃圾分类的意义,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生活中、聚焦到日常的点滴中,更好地理解《地球——我们的家园》的内容,培养学生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在分析事件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地谈一谈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如“三分钟热度”:在垃圾分类推广的初期,不论是宣传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还是执行垃圾分类的小区居民,大家的热情都非常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都没有之前那么关注了,久而久之,垃圾又在不知不觉中恢复了以前统一丢弃的情况。又如“依赖性心理”:有的小区会邀请志愿者来担任垃圾分类的指导员和监督员,对前来丢垃圾的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检查,有的居民因此心生依赖,每次都是提着没有分类的垃圾来让志愿者分类,这本质上还是没有将垃圾分类做到位。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主题活动教学法
丰富有趣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主题活动教学法开展教学。仍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我们的家园》教学为例,“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保护环境更多地依赖于每个人的一举一动。如离开房屋时随手关灯,打开水龙头洗手时不要开得太大,纸张尽量正反面书写等。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班级举行“环保小卫士”比赛,让学生为保护环境建言献策,可以是生活中的小妙招,也可以是一些富有创意的科学小设计,如滤网、干湿分类器等。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为自己的家庭和班级制订环保行为守则,扮演环保监督员,如看到家人离开房间没有关灯时及时提醒其随手关灯、将洗菜后的水储存以备冲洗卫生间等。学生在监督提醒他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提醒自己,这对学生环境保护的习惯培养有帮助作用。通过举办环保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动手让地球母亲变得更加美丽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无疑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题活动教学法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学科知识,既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又能够利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避免学过就忘的情况出现。
总之,生活化教学旨在引导学生从抽象、虚拟的教材知识走向真实的、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中,去认识自然、社会、事件、人物,去参与社会发展的过程,在与真实世界的碰撞和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这个过程是一场有意思的探险之旅,而热情、好奇、自信、勇敢无疑会成为探险的有效助力。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讲,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和生活的关联度非常高,着力点多聚焦于儿童在学习、生活以及成长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会面临的困惑、会发出的疑问以及模糊不清的內容,这些特点与生活化教学理念强调立足生活非常吻合。因此,教师应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来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从多个角度切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探究,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健康发展的人。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敏捷,郭艳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活化”[J].吉林教育,2018(12):51-52.
[2] 谢宏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实施[J].湖南教育(B版),2019(6):59.
(责编 杜 华)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学品德‘生活化课堂活动促进儿童素养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TY-c/202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