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语言及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一直都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当要习得一门外语时,只有正确地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学习者才能恰当而准确地使用该种语言。但目前的中职英语课堂,文化的渗透力度不足以支持语言学习,因此加强文化意识的输入是中职英语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根据教育部最近推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被提到了首位。此外,《中职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中职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的。以此为根据,英语课堂应进一步渗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旨在向学生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等背景知识,拓宽其知识面,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美两国的文化概况,使其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
语言和文化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一方面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另一方面,文化的演变发展也推动着语言的变化和革新。只有把握好了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外语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另外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文化素养。
一、目前中职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
如果要完整地习得一门目的语,那么对目的语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无疑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目前在中职的英语课堂上,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训练是缺乏的,大多数学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应有的认识。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学生缺乏在实际交际中的语用能力,无法得体地运用目的语;另一方面由于在语言教学中强调语法和单词的学习,忽略文化方面的输入,课程也索然无味。割裂了语言文化这一整体,单纯的语言知识的灌输使语言学习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造成这一现象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较长以来的应试导向教育,使很多学生和教师都重语法、轻语用;一方面是中职学校往往都希望可以借助于课堂英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不过却严重忽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在课堂上未得到体现,导致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而学生也因为缺乏应有的文化意识,对一些文化现象的理解不到位,而认为英语学习只有枯燥的单词和语法,逐渐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感受不到一门外语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其次,学生的英语层次较差,教师更倾向于采用灌输式的英语教学方法,如机械记忆单词语法,往往忽视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改进,这进一步加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不良情绪。造成了学生不愿意自主自动地接触目的语文化,这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对学生自身的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便会更容易通过现代化手段吸收自己感兴趣的相应文化知识。
二、提升文化交际意识的意义
(一)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语用能力
英语学习不仅是简简单单传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如以饮食习惯为例,中国人并不反感吃动物内脏,但是如果在招待英美国家的客人时也拿出动物内脏,肯定会使客人产生厌恶之感,使交际无法愉快地进行下去。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要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消除国家之间的文化障碍。
(二)明确了学习目标文化,理解文化差异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为了正确沟通和理解,学习和掌握目标文化将有助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与知识相关的外国文化,如国外的语言习惯、行为习俗等。了解目标文化,也使学习更具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三)增强了日常英语表达能力
学习一门外语,如果不能将其应用到实际,那相当于白学,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锻炼,也有助于语用能力水平的提高。语言锻炼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开展英语角等相关活动,加强外语口语锻炼,说得多了,自然用得也就更自如了。通过各种教学视频,使课堂变得生动,既使学生提高兴趣,又能锻炼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使学生懂得换位思考,学习他们的沟通经验,加强锻炼,就可以逐步提高外语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中职英语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的措施
(一)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资源,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在课文学习中向学生潜移默化地输入文化意识。例如在Around the world的学习中,其中含有大量的英语国家文化的方方面面;在基础模块下册Unit 6中,教材中就提到了西方国家的禁忌。例如西方人不喜欢数字13、不喜欢碰到黑色的猫、婚礼上着白装等。给学生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与中国的禁忌相比较。通过学生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去寻找这些不同背后深层的原因,学生逐步会明白所有的不同都是由于中外的思维方式不同。如果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那么也就具备了初步的跨文化意识。
(二)利用学生所能接触到的词汇短语,通过俗语谚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输入目的语文化。例如white elephant这个短语,在中文中,这只是普通的意象,没有更加深层的含义,但是在英语中,则指“无用而累赘的东西”;再比如black sheep这个短语,在中文中并无特别的含义,但是在英语中却有“害群之马,败家子”之意。利用这些短语的讲解和辨析,能逐步改变学生对英语的看法,英语不再是冷冰冰的字母,也可以带来很多乐趣。在教学中如果能遇到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教师应随时给予介绍。我们要让学生在掌握词语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
(三)利用影像资料向学生展示原汁原味的英语文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手中的手机、家中的电脑都使学生每天可以接触到最新鲜、最前沿的资讯,包括最新的英语电影、歌曲甚至电视剧。教师可以挑出其中比较简单而且常用的句子,向学生加以介绍。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不但能有提高,而且在文化意识的理解上也会更上一层楼。例如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出现了一句台词:A fox may grow grey, but never good. 译成中文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仅仅是依赖句子本身的字面含义,是无法理解这句台词的真正含义的。事实上,以这种方法学习英语会让学生对某一个句子或短语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因为在特定语境下习得语言是一种学习英语的理想方法。
(四)创建特定的情境,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在与他人谈话时,什么样的话题是可以进行的、哪些话题不适宜选择的;当得到他人邀请去做客时,哪些礼物是比较得体的、哪些礼节是必须遵守的。只有做到这些,才是一个受欢迎的客人;又如当和别人进餐时,怎样点餐、主要有怎样的餐桌礼仪、用餐后怎样付小费等。凡此种种都和我国的习惯不同,在情境演练中教师应特别对此作出提醒,避免学生在实际交往中出现错误,被人误认为没有礼貌和教养。同时教师在请学生演练的同时也可以请其他同学找出表演者出现的错误,并说出正确的做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四、实施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是从教师遇到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转变为有系统、有设计地对英语文化有一种更加深入的阐述,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二是所选话题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以更加多样的课堂形式丰富教学活动,包括篇章阅读、课堂讨论、现场模拟等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扩大文化背景知识,深入了解英美文化、社会习俗与我国文化和习俗之间的差异,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认识和了解西方社会文明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并为那些准备出国深造的学生提供一个了解西方文化、礼仪和习俗的平台,帮助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异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此外,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教学环境。首先,在校园中,可以最大化地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网络来建立一定的跨文化交际平台,如学习交流网站、论坛、微信公众号等。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或是通过网络上的双语新闻、影视资源等来提高对英美文化的了解。除了线上的强化外,在线下还应当组织各种英语活动,如辩论赛、英语读报、英语报刊等,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宣传,为学生构建最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造环境。
五、小结
文化一直是包括外语在内的众多学科研究的重点、难点、热点和焦点之一。社会文化能力也已成为语言教学中继听、说、读、写之后第五种语言运用能力。新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文化教育列入教学任务之一,而新一轮的英语课程改革今年已在我省全面展开。形势在推动着中学英语文化教育向前发展。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目前在职业学校英语教育中,加大文化教育的力度是十分必要和完全可行的。它一定会提升整个英语教学水平,对学生提高英语水平、语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质的作用。因为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使用和交流,而任何语言交流都是离不开文化的。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语言知识的教授外,也应该适时适当地向学生灌輸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通过情景设置、多媒体使用、词句的语义拓展,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了解西方文化、感受西方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也为后续的英语学习及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