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培养,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2022-03-26 14:17王晓华
考试与评价 2022年2期
关键词:周长数形数学知识

王晓华

数学是小学生的必学科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必要的数学应用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创造思维和辩证思维,在小学数学阶段主要是指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学科从根本上就是思维能力运用的学科,这是它的核心内容,拥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但是,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以知识教授为主,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为主的色彩仍比较严重,教师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思维,这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提高是没有好处的。新时代的数学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打破教师本位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学生拥有了一定的数学思维之后,他们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会有一些新的看法,他们从自身的角度也会觉得数学学习的难度有所降低。归根结底,这是由于学生已经有必要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已经有自己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興趣,他们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总之,小学数学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助于学生展开深度的数学学习。

(二)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打基础

数学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数学学科的独特魅力在于任何数学知识都有独特的思考方式,当学生掌握了每种问题的思考方式以后他们便掌握了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能够为学习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基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数学定义。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习较有难度的数学知识,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三)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当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能力以后便意味着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能够对一些数学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和看法。所以,教师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从而让学生能够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知识,帮助学生逐步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措施

(一)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一个抽象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理解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够在讲解具体的知识时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能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

比如,教师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可以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知识的学习,以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小数乘法”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乘法运算规则,然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练习活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假设我们在一个超市中进行采购活动,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份购物清单,小组合作按照自己的清单,完成采购活动。”比如,第一小组的学生手中的清单内容是:“购买5瓶牛奶,每瓶牛奶的价格是3.5元;购买10包饼干,每包饼干的价格是2.5元;购买10个笔记本,每个笔记本的价格是1.5元。请先计算每种商品的总价格,然后计算三种商品的总价格。”在清单的指导下,学生开展计算活动,由于整个活动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非常有兴趣。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的,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在这样的引导学习下,学生能够意识到数学知识能够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定的情境活动,但是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几何知识,如《圆柱的表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定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圆柱的动态展开图,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两个圆的面积以及一个正方形所构成的侧面积构成。从而引导学生以一种生动的形式理解这部分知识。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知识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情境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利用数形结合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形结合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思维模式的重要方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学会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思考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为学生以后的深度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比如,在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和方程后,为了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某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4米,那它的边长是多少;如果将这个正方形的花坛改成长方形,但是花坛的周长不变,宽变为四米,那么花坛的长是多少米?”教师在讲解这种抽象程度比较高的数学题时应该善于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教师为学生讲解这个题:“已知这是一个正方形的花坛,花坛的周长是24米,首先在你的草稿纸上画出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边长×4’,将边长设置为x,将x标在图中,也就能够得出24=4x,求解x=6,即正方形的边长是6。”在讲解第二问的时候,教师要用同样的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继续在黑板中画出一个长方形,然后设长为x,这样学生能够清晰明了地得出一个方程式‘8+2x=24’,得到x为8,即长方形的长为8。”借助这个例子,学生能够明白,在遇到一些抽象性比较强的题目时,可以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求解,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解题意识。

(三)联系实际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的方法。因为数学源于生活,同时数学又高于生活,教师可以联系日常实际生活,通过联系现实中生活场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加形象具体的了解。

例如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四边形等概念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平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些图形,如挂衣架、小心地滑标志、门框、镜子、书本等等,它们是什么形状?为什么要制造成这种形状?求它们的周长有什么好方法?通过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让他们有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周长的定义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那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周长呢?”同学们积极思考,然后踊跃发言,最后得出结论,那就是把三角形三条边加起来就可以了。那如果遇到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如三条边都相等,即为等边三角形,那我们先测量出一条边的长度,然后再乘三,是不是更加快捷?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组织一些趣味小活动,比如让学生用计量尺测量书本的周长,看谁用的时间最短,有什么好的方法。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三角形、四边形有了更加深入直观的了解;然后教师再把三角形、四边形的概念以及求周长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通过自我总结,记忆更加深刻。

(四)针对学生个人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最有效的,能够帮助每个学生依照自己的特点学习基本的数学知识。

由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基础水平具有差异性,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难免存在不同的情况,教师为了兼顾到每种类型的学生,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借助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方式实践分层教学的模式,从而实现因材施教。以学习《比例》为例,这一部分的知识较为抽象,许多不具備数学思维的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之前根据课前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将学生进行分类,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不同学生的学习内容。在提问环节,教师需要设计较为基础的问题向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提问,如基本的比例的定义以及计算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遇到常规的题目的时候,如利用比例的性质进行计算这类题目时,教师可以提问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如比例知识与应用题的结合类题目时,教师可以提问成绩较好的学生。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针对性的教学,从而帮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发展区内都能够实现自我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每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最合适的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避免对学生只进行单纯的知识讲解。在很多真实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往往只讲解数学知识但不去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可能只会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是无法形成必要的数学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对学生而言往往是最重要的,是最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如果注重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发展学生能力。

猜你喜欢
周长数形数学知识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数形结合 相得益彰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周长面积变变变
谈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数形结合的实践探索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