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022-03-26 13:57陈少云袁俊生谢晓兰卓东贤
高教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订单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陈少云 袁俊生 谢晓兰 卓东贤

摘  要:探讨与地方企业共建“订单班”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内容和成效。以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订单班”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与监督、“订单班”人才培养实施模式与毕业(设计)论文创新、本科“订单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有效实现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并为本科院校的“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订单班;校企合作;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05-0157-0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content and effect of "order class"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jointly built with local enterprises. This study takes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Materials in Q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iscuss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udy of class "orders" training mode and practice, such as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making,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implementation mode of talent training and graduation thesis (design),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etc. It effectively realizes the tripartite win-win situation of universities, enterprises and students,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the "order class"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order clas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新工科時代明确了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重点是建设现代产业学院[1-3]。为了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与落实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福建省全面启动转型发展改革试点,支撑学校应用型转型发展,自2017年起泉州师范学院通过与中化泉州、安踏(中国)、百宏集团等央企及行业龙头企业共建“绿色石油化工产业学院”,探索与实践了企业深度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文的研究立足于探讨与地方企业共建“订单班”人才培养项目的实施内容和成效,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从化工与材料学院专业行业特点出发,对“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实践。

一、“订单班”人才培养意义和研究思路

石油化工是福建省重点打造的三大万亿主导产业之一,由于泉州市石化相关产业占产业体量的一半以上,因而成为福建省海西石化先导区和世界级石化基地。依据泉州“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石油化工产值将超3000亿元,石化下游的纺织鞋服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近年来,随着石化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大量既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应用化学通识的工程基础,又掌握上述专业技术的高级人才。然而,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地方企业用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和“掉链”,以及“双师双能型”教师和工程化实训基地的不足,导致目前泉州市高校培养的化工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存在创新与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

对此,泉州师范学院以“绿色石油化工”专业群为依托,联合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百宏控股有限公司、赛得利福建纤维有限公司、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石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建了“石油化工产业学院”。石油化工产业学院除培养泉州区域石化产业发展急需的共性技术人才外,还根据合作企业及行业的个性需求,采用“订单班”培养方式,制定针对企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先后与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百宏聚纤实业有限公司、安踏(中国)有限公司、恒安集团等16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

“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校和企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搭建互利三赢的平台[4-7]:

1. 学校在校企合作上在一定程度缓解了学校师资不足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中先进的机械设备可作为学生的实训老师和实训设备。

2. 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解决了困扰企业的重要问题——人力、人才和硬件方面的不足。

3. 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开发合作的校企课程可见到学校里没见过的先进设备,学到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通过校企的深度融合,实现了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并为泉州市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

(一)针对合作企业及行业的个性需求,改革课程体系

泉州师范学院化工与材料学院邀请合作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生产和营销等部门的主管成立了学院理事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人员10人,非本校成员占50%;理事会中企业人员9人,占75%,制定了理事会章程。大家一起探讨与交流现有培养方案的不足,并依据本科教学国家质量标准,结合合作企业职业方向岗位能力标准,与实习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生产和营销等部门主管共同改革课程体系,重新构建课程内容,构建了产教融合、内外双循环的课程开发机制。

学院出台了《订单班培养制度》等文件,面向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了校内3年、企业1年的“3+1订单班”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符合区域石化产业需求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化工与材料学院各专业增设了多门与企业联合培养课程,各专业的骨干课程的企业参与度达100%,建立了一批校企联合开发特色课程,如:无机化学、化工安全与环保、化工技术经济、化工设计和化工仪表自动化等。在实践课程模块增设毕业小设计,金工技术实践、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修改后的培养方案中各专业集中实践课程模块学分由原来的13学分增加到22.5~24.0学分,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大大增加。

(二)结合校企合作,完善“订单班”的教学管理机制

目前,已开展“订单班”人才联合培养的合作企业有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福建百宏聚纖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福建百宏石化有限公司、安踏(福建)鞋业有限公司、赛得利福建纤维有限公司、厦门特宝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福州福兴丽珠集团医药有限公司等。2018年,168名学生到中化、安踏和百宏聚纤实习,有19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订单班”;2019年, 217名学生到安踏、百宏聚纤、百宏石化、恒申合纤、易宝高分子等企业实习,有38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进入“订单班”;2020年,第一批安排127名学生到中化、恒安等15家企业实习,有40名学生通过双选进入“订单班”。

为了保障“订单班”培养模式的实施,化工与材料学院依托绿色石油化工产业技术人才培养产业群建设,修订完善了面向区域特色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学院、系、课程组教学管理体系,建立了完备的学生、督导、教务管理“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组建了由企业、行业和校内专家组成的教学工作指导分委员会。

此外,化工与材料学院出台实施了《双师双能型教师培训和管理办法》《学生获得创新创业学分的规定》《订单班培养制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及管理办法(修订稿)》的补充规定等系列文件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培养、教育教学过程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形成程序控制文件,形成规范化运行、管理机制,有效保障了本项目的实施与建设。

除了现有已出台文件和措施之外,为了更进一步保障本项目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学院还将在以下三方面加以实施改革加以保障:

1. 成立产业学院办公室,专门负责“订单班”日常事务的运行。

2. 注重“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鼓励老师与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培训学习,通过下场锻炼,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以及社会服务建设能力。

3.继续强化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与企业实际技术需求的结合度,打造不仅可为企业带来高端人才,而且还可将高校的人才与硬件优势整合到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新型“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合作企业特点,优化“订单班”学生培养模式

首先,修订了《关于化工与材料学院理工类专业毕业实习管理办法》,规定学院自2017年开始理工类专业学生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并依托产业学院共建单位将实习安排由“强制分配”改为“双向选择”,建立了由企业宣讲、学生应聘、企业人资和用人主管面试组成的实践单位分配模式。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结束后,企业与学生再通过双向选择,确认最后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名单,从而保证了“订单班”的生源质量。

对于进入企业的“订单班”学生以生产实习顶岗的方式在企业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综合技能学习。在这期间企业安排一定的工程师指导“订单班”学生,为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学生在顶岗过程中要从订单企业一线生产的具体工艺及流程开始了解,包括学习企业生产的基本过程、操作、应用及维护典型设备等。同时通过一线生产学习后,再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参与企业新产品研发、设计,同时还要具备管理及开拓市场能力。“订单班”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社会道德和基本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校企双方提供足够的专职人员保障“订单班”学生培养,定期进行信息沟通,保证“订单班”的日常运行工作顺利进行。建立由实习/毕业设计主管、人资和校方导师所组成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进行阶段性过程评价,同时阶段性输出企业作业报告。

(四)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改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模式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一方面要提高“订单班”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兴趣,包括专业现状、专业发展方向、就业前景及学习计划等;另一方面提高“订单班”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素养,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结合专业特色和魅力,对企业文化、企业发展以及企业经营模式有亲身体验。化工与材料学院在“订单班”人才培养中除了以上做法,还要求校方和企业导师结合企业的技术改进/创新需求,联合对“订单班”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订单班毕业论文选题100%来源于企业实际技术改进/创新需求,引导与支持学院课题组根据合作企业所在行业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并在校企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实验与撰写。化工与材料学院出台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及管理办法(修订稿)》等系列文件,建立了“订单”班学生的毕业设计“校企双导师”制度,形成了由学生个人工作报告(占比20%)、企业评定学生工作表现(占比20%)以及毕业论文成绩(占比60%)所组成的企-校-生深度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2019届、2020届分别有20名和38名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汇总表见表1和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2019届“订单班”学生,只有两家企业参与了毕业(设计)论文的共同指导工作。而对于2020届“订单班”学生,虽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是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增加,同时参与企业增加至五家,说明越来越多企业和学生认同了“订单班”人才培养方式。相信今后,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订单班”学生会越来越多,参与其中的企业也会更多。

三、剖析“订单班”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订单班”培养模式的保障制度不是很稳固

学校由于实训场地及设备不足、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话语权不够,企业由于人手不够,导致“订单班”的日常运行工作难以保障。“订单班”人才培养需要校企双方的配合与支持,对此学校要有适应行业需求的应变措施和人力、财力的支持。同时,校企双方应具有长远和超前的眼光,有与同行共同合作的精神以及“为人作嫁衣”的风度和“强烈的责任心”。

(二)教学管理机制体制的不健全

不管哪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都会遇到与现行教学管理、分配制度、学籍管理等相冲突,需与时俱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修订相关制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化、机制体制灵活化、学生收获最大化和教师工作热情化。

四、结束语

产教融合背景下本科“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一种实现了高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的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双方都体会到这种校企深度合作方式所带来的好处,企业得到了量身定做的急需人才,培养员工认同归属,促进可持续发展。学校的专业建设也依托“订单班”而走向更高的台阶,促进毕业生职业角色转换、增强人才队伍稳定性。通过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设施、技术和社会资源有机结合,使得“订单班”培养的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融为一体,实现“育人目标与用人目标相衔接、技能培训与岗位需要相衔接”的办学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将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去寻求本科“订单班”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用新方法、新理念进一步增强“订单班”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7):29-34.

[2]李松田.“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2017,32(6):108-110.

[3]吴爱华,侯永峰,杨秋波,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1-9.

[4]于建光,林德洋.基于“订单班”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究[J].中外企业家,2020(17):173.

[5]石海信,李尚平.新建本科院校订单式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钦州学院学报,2013,28(2):65-70.

[6]李凤林,姜大伟,高伟,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为例[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9,28(1):80-83.

[7]卢子敏.“订单式”人才培养实践与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5):136-137.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重大教改项目“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订单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FBJG20190028);泉州师范学院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石化产业急需的石油化工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JGX2019019);2019年泉州师范学院线下、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高分子化学》”(XX19019);2021年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泉州师范学院2021年“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精品项目“OBE理念下《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xjkc21002)

作者简介:陈少云(1985-),女,汉族,福建泉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石油化工产业、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应用。

*通信作者:卓东贤(1983-),男,汉族,福建泉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石油化工产业、功能高分功能高分子的合成与改性应用。

猜你喜欢
订单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订单班”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