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课本要求课堂从“对话中心”转化为“任务中心”,将学生作为中心,巧妙设置学习支架,将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融入到教学中,呈现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学习支架的特点是在现有的学习效果和期望的学习目标之间建立起桥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若能采用支架式阅读法,则能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基于学情状况,选择支架形式
(一)形象支架,梳理故事嬗变
不同的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等各有不同,所以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学情特点选择特定的支架,让大家提升学习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还不具备自主建构抽象文字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要设置一些形象支架,用图片、实物等展现故事的情节发展,从而让学生梳理文章情节,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吉思汗和鹰》的情节发展,教师给大家提供了形象支架,用一组连环画展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让大家先按照故事情节的变化排列这些图片的顺序,然后根据图片的内容复述故事。如有学生提出:“故事的开始是成吉思汗打猎的场景,所以展现狩猎场景的图片,应该是故事的开始。”还有学生提出:“当成吉思汗要喝水的时候,鹰几次将他的水杯撞反,这是事情的发展。”“成吉思汗生气了,射死了老鹰,这是事情的高潮。”“当成吉思汗发现自己错怪了老鹰后,后悔莫及,并且得出教训,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是事情的结局。”结合图片支架,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事情的发展变化,此时他们再复述故事,就会游刃有余,能结合成吉思汗的心理变化详细介绍故事的发展。
形象支架能将抽象的文章转化为具体的图片,教师指导大家运用图片整理作品的故事发展,搞清楚起因、经过、高潮和结果,这样就能将抽象的事物转变为直观具体的形象,有助于学生整理思路,提升阅读效果。
(二)抽象支架,绘制思维导图
在提供了形象支架之后,学生对作品的情节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理解,此时教师还要逐步抽象化,将形象支架转变为抽象支架,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他们能更清晰地看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看到事物发展的顺序,从而理清思路,帮助记忆、理解。
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时候,教师引导大家分析作品如何展现复杂的人物形象,怎样运用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此时给大家提供思维导图作为学习支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整理思路。教学者让学生以“诺曼底号”为中心,写一下在船上有哪些人,每一类人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他们的表现是怎样的,最后将焦点放在船长身上,说说从他的身上能看到怎样的品质。利用思维导图,学生整理了文字,发现有的细节描写展现了普通人的状态,体现了他们惊慌失措的状态,船长则和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他的号召下,船员们冷静了下来,有条不紊地安排避难的事宜,而船长最后则和船共存亡。学生在思维导图中还标注了船长的各种品质,并写上从什么地方能体现他的特点。如“指挥有序”展现的是主人公沉着冷静、遇事不慌的特点等。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然后互动讨论,交流彼此创作的思维导图,看看自己的阅读思路有什么问题,然后再提出问题,学生就能结合导图找到关键信息,提升回答的效率。
(三)综合支架,习得具体方法
综合支架指的是将抽象和具体支架结合在一起,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替代、批注等具体的方法,辅助阅读,从而真正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在学习《穷人》的时候,教师提供了综合支架,指导学生掌握人物细节描写的手法。教师首先用图片支架展示作品的基本内容,并提出问题:“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家人十分穷困,那么,文章又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展现出贫穷的呢?”又如:“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主人公最后收养了邻居的孩子,那么,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呢?文章是如何写的呢?”在图片支架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细读课文,此时教学者又给大家提供了背景支架,让大家看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体会主人公的不易。学生运用对比支架辅助阅读,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融入到阅读中,思考一下如果自己处于主人公的境地,是否会做出相同的选择。在这样的支架辅助下,学生掌握了对比分析的思考方法,同时他们也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式辅助阅读,习得了具体的阅读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围绕学生的学情特点和教学重点给他们提供综合性的支架,让大家一课一得,掌握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样能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在梳理归纳的基础上举一反三,拓展阅读。
二、基于文体特点,实现意义建构
(一)说明类,指导提取归纳
不同的文体特点不同,它们呈现信息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提供支架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选择文体支架,结合不同文体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以说明类文章为例子,在提供支架的时候要特别关注如何让大家学会归纳提取信息。学生可以先围绕一个自然段提取信息,然后将各个部分归纳出的信息整理起来,筛选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归纳整理。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一篇说明文,教师结合文体特点提供支架,让大家运用图表支架进行辅助阅读,提取作品中的关键信息。以第一节为例子,学生首先要找出作品中的各个数字,然后结合这些数字串联起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如有学生提出:“这一段主要写的是秦始皇兵马俑吸引了很多观众,并且用2000多年展现出兵马俑的历史十分悠久,用1980等词句展现出兵马俑展览历时多年,依然吸引大家。”此后教师又让学生提取其它几个段落的信息,然后指導他们运用思维导图这个支架将所有的信息整理起来。学生将“兵马俑”放在中间,辐射出若干线条,分别标注上兵马俑吸引众人参观、兵马俑是如何被发现的、兵马俑的造型、规模、兵马俑的艺术特点等各种不同的内容,能全面了解全文的信息。
在阅读说明类文章的时候,学生最好使用思维导图、表格等学习支架,将说明文中的各种信息提取出来,然后进行梳理、归纳、提炼。这样他们能采用分散提取、整理归纳的方法,将信息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二)叙事类,凸显发展节点
叙事类文本的阅读要点是了解事情的梗概,认识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因此教师要提供有助复述的支架,让大家简要地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和人物细节,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学生能学会梳理情节,并分析事情的发展节点,提升整体观。
学习《小抄写员》的时候,教师给学生提供思维导图这个支架,让学生用复述的方法整理出作品的情节发展节点。学生以“叙利奥”为中心节点,将他和父亲建立起关系,然后写上事情的起因,父亲的抄写工作十分辛苦,眼睛不好,叙利奥想帮父亲分解忧愁,但是父亲不让他帮忙。由此学生找到了故事发展的第一个节点。教师又提供了想象支架,让大家思考:“如果你是叙利奥的话,你会放弃帮助父亲吗?你能想到怎样的方法呢?”学生继续阅读文章,发现叙利奥完善偷偷地帮助父亲工作,此时他们又发现了另一个矛盾点,那就是叙利奥因为熬夜工作,所以影响了学习。“如果父亲知道了这件事情,会如何做呢?”围绕一个个矛盾点,学生整理了图表,逐步理解了情节的发展脉络,读懂了故事内容。
在阅读叙事类的文章时,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图片支架,让大家能复述作品的主要内容,然后要提供表格支架,让大家填写故事发展的节点,说说故事的细节是什么。最后还可以利用视频支架,让学生看到相关的影视剧片段,说说影视剧和文字在展现故事情节时,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诗歌类,感悟画面情感
诗歌类作品的阅读要点是大体上把握诗歌的意思,想象作品的画面。教师可以用注释、插图、视频、生活情境等设置支架,让学生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诗歌凝练的语言,体会作品的画面,领悟其中蕴藏的情感。这样能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信息,提升审美赏析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充满了意境的诗歌,教师提供了形象支架,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展示了和课文情境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看到古人在边关送别的场景,此外还给他们提供了抽象支架,给大家介绍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看到作者王维为何要和朋友分别,离开阳关,对于古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最后学生还借助情感支架,积极想象,结合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如分析问题:“‘劝君更尽一杯酒’,作者为何要一杯杯地劝酒呢?他此时心中的想法是怎样的呢?”“作者为何要写一个有着细雨的早晨呢?这是否也衬托出了他内心的情感呢?”结合这些问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我感受到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情感,他舍不得离开故人,所以才会一直劝酒。淅淅沥沥的小雨,正好象征了作者内心的哀婉之情。”
除了利用形象支架以外,教师还可以适当提供一些抽象支架,如给学生介绍作者的生活情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此外,还可以提供综合支架,如指导学生参与同主题拓展阅读,运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诗歌的情感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大家感受诗歌画面,感悟其中的情感。
三、基于学评一体,培养良好习惯
(一)嵌入,指向学习目标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要构筑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注意体现出嵌入性,要将支架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不管学生学习哪一个部分,都要提供支架,让大家能明确阅读的方法,了解学习目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评和互评,后续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提高。
学习《美猴王》的时候,教师将评价支架嵌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在初读阶段,教学者利用形象支架展现了《西游记》中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大家看到美猴王的风采,此后再让大家说说初读的感受是什么。在学生表达后,又让大家进行自评互评,看看自己的感悟是否深刻。在细读阶段,教学者让大家找出作品中展现美猴王风采的细节片段,并说说作者如何展现“美”的特点。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自己只注意到了外形上的“美”,但是没有注意到美猴王具有勇敢等精神上的美德,这是自己忽略的地方。在课后练习中,学生要自主阅读《西游记》中的其它段落,此时的评价支架则要求大家对比自己和他人的读书笔记,看看有哪些不足之处。这样就将评价支架嵌入到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而且始终指向学习目标。
嵌入式支架要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让他们在运用了某种学习方法后立刻进行自评和互评,这样他们能明确评价的重点是什么,同时也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的方法。
(二)明确,贵在一课一得
明确性也是提供评价支架的重要方法,教师要注意“一课一得”,不仅要着重体现出教学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也明确自己是否学到了相关的内容,避免出现学得很多,但是却并没有真正掌握等问题。在一系列自主评价的基础上,学生逐步明白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并提升了拓展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读懂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围绕五壮士痛击敌人和勇敢跳崖的动作、神态细节分析,说说如何用细节描写创作人物形象,最后还要体会人物身上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在设置支架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一课一得”,始终围绕“细节描写”这个语言要素和“爱国情怀”这个人文要素。通过视频、图片等形象支架,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英勇,此时他们找出文章中符合图片画面的细节描写,然后分析如何写好细节描写,最后他们还要在自主创作中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下身边的人物。评价要围绕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进行,大家运用对比法,说说自己的作品和他人的作品有什么不同之处,自己是否用细腻的手法展现了人物形象,能否在细节中体现出人物的精神。这样就做到了“一课一得”,让他们掌握了细节描写的手法。
在学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内容,并切实自主评价之后,教师要引导大家进行自我分析,看看能否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阅读其它的作品中。这样学生能举一反三,利用学習一课所得,参与其他文本的阅读,从而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
(三)创意,融合个性认知
在提供评价支架的时候,教师还要引导大家思考如何将创意融入到学习中,要让大家结合个性化认知,进行创造发挥,看看能否活学活用,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网络展示平台中,学生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成果,并和他人进行分享交流,在自评、互评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
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时候,教师提供了形象支架,让大家看到鲁迅的肖像,观看展现鲁迅的影视剧作品,此外还提供抽象支架,让大家用思维导图写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展现鲁迅,并进行总结,说说如何才能写好人物。最后,学生要自主创写,撰写一篇人物传记,并在评价中找到不足之处。如有学生围绕选材这个角度入手分析,认为自己选择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代表性,但是同伴的作品却选择了一些更具有个性色彩的资料,看看能否从同伴处得到启迪,相互借鉴创意,提升自己对传记文学的认知。
在创意支架的辅助下,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也更有创造性,他们不仅能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而且还能在同伴的提醒下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样他们有了改进的方向,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教师利用支架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快速把握住文体的特点,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若能将学习和教学评价都融入到教学中,则能让教学支架变得更完善,让大家创造性学习。
傅彩虹,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