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仿角度的诗歌创作探索

2022-03-26 11:21刘云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模仿者精工诗人

诗歌发展至现代,体裁及风格已呈多样化发展,艺术价值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同时,诗歌创作又表现出了形式发展停滞和内容取材狭隘化的趋势。这主要受几个原因的影响:一方面,近现代以来,我国的诗学理论并未形成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对诗学理论的建构及应用缺乏当代意义,导致传统诗学思想与现在文艺理论建构相背离,没能形成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诗歌的模仿写作是基于诗歌的体裁形式、选材内容、选题主旨及意象的共性所进行的创作。当写作者没能突破思维定式,而忽视诗歌创作中意象及情感文字的特性应用,只是对形式的一昧追求势必会造成内容的空泛及情感的空虚化,导致诗歌的审美意境不足,直接影响诗歌的阅读观感。

一、模仿写作诗歌所表现出的创作歧途

(一)刻意凝练,牵强成章

诗歌创作遵循抒情的创作原理。我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悠长,创作动机也较为纯粹,主要以抒发自身性情为主,在诗歌表达上浑然天成。而基于模仿者角度往往会存在刻意为之的可能性,缺乏天然的情感美,主要是言辞与情感存在隔阂,缺乏一定的情感支撑。在模仿创作中,刻意追求诗法、唱和应酬等。其中,在诗歌创作中最为典型的问题,便是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時,因追求前人的写作规范(诗法)而生搬硬套,至使诗文形式僵硬,缺乏情感。在诗法理论规则日益完善的今天,不同体裁的诗歌制式有着不同的创作手法,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不仅要抒发性情还要遵循一定的诗法规则。但是有些诗人存在盲目追求诗法的现象,在创作中对语言的凝练较为刻意,导致诗歌失去独有的灵动之意。

但实质上,我国的古体诗歌在最初的创作中,并不刻意追求字词的深、难,诗歌整体表现格调高。在诗法逐步完善之后,才在历史语境等因素下衍生了在创作时追求押韵、奇字的现象,导致诗歌格调晦涩难懂。特别是在诗歌的模仿写作中,此弊端的发展更是消极。诗人在进行诗歌模仿时为达到与前人或前文的创造风格,因此在创作时有意对文字进行精工,力求创造佳句,为此陷入了“工巧”的误区,即为了追求文字而写诗,这便有悖于诗歌传统的创作初心。此外,随着诗歌创作规则的完善,如沈约“八病说”“四声”等都对诗歌的格律规则等进行了一定规范,复杂化导致在诗人在创作中都带有“规范性”的影子,对文章的模仿加深,使得诗歌牵强成章。

(二)机械摹拟,徐步自媚

模仿写作并非是新时代下的“专利”,在我国诗歌创作的历史长河中,蹈袭摹拟前人的诗歌创作比比皆是。如,北宋的黄庭坚便主张师法杜甫。不过,由于其对杜诗的审美意境把握不足,情感缺乏,因此在其创作上只停留在“学形”的层面,未能以诗歌吟诵出杜甫诗歌的内在神韵。对此,杨慎尖锐地指出:“岂止学步邯郸,效颦西子,乃是丑妇生疮,雪上再霜也。”模仿写作的最大弊病是对前人技法的运用,仿造助语辞进行缝合造作,却全无前人的情怀与明亮之风,而带有迂腐之意。

具体表现为:诗句内意蕴浅薄、思虑不足。近现代以来,许多模仿者在进行仿写时,会片面引用复古派诗论家所提出的“拟古”准则,认为模仿写作是诗歌创作中一项约定成俗的规矩。但实际上“拟古”并非是机械拟古,更不倡导在诗歌创作中直接生搬硬套的模仿行为。对于模仿写作,在皎然论诗中提到“三偷”,即“偷语”“偷意”“偷势”,这一理论主张诗人在作诗时的创造性,而反对一味的照单全收。而影响诗人独创性的因子除了诗人本身对诗句的语言积累,还有诗作中本身具备的独特艺术性及与众不同的情感表达技巧。但是在一味追求模仿下,诗歌的写作更类似于一种诗句组合,是通过大量的诗句缝合而成。导致诗作机械僵硬,缺乏情感流畅之美。

此外,模仿写作者通常会存在一定的教条主义,将某一时代的诗歌作为诗歌创作中的绝对标准,从而束缚了诗歌的新意。性灵作为诗歌的属性,要让诗歌焕发新意,便要打破一定的机械模拟界限,使得诗为情所做,在情感的动机下创作成诗,即“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并且,不能将其片面认为“情感作文”便是通过营造诗歌意境来进行性灵,而应该多加思虑,深化诗歌的意蕴情思。

(三)背离正统,工语两失

中国古体诗歌遵循一定的法度规则,是诗歌体裁的具体特征表现,要维持诗歌独有的韵味便要维持诗歌正统制式。不过由于对诗歌正统缺乏概念性的认知,部分模仿者一味追求《诗经》为典范,认为诗歌的原身是朴实无华的,因此在进行诗歌写作时存在着堆砌辞藻的弊病,既没继承《诗经》特有的音韵,诗歌中也未能遵守诗法,语言更是经不起推敲。诗歌体裁制式是区分诗歌与文章的重要区别。创作并非胡作,规范的诗歌创作应遵循一定的法规。部分模仿者在进行仿写时,由于对诗歌规范的概念认知不足,所以在创作时容易凿空杜撰,内容大体空洞,出现以文为诗的混淆现象。这也是诗歌在近现代以来逐步落后,消极发展的成因之一。

诗歌创作应达到以性为主,落于诗句之中,意由词生而情感流露。其中,仿写者最难以做到的便是“诗前”和“诗后”的意境相逢。例如,唐诗大多为情所发诗,因此文有心动,给人一种浪漫快哉之感。在写诗时也能自然流露出思想情绪,以兴为工,少雕琢。而仿诗则恰好失去了这份“诗后”之意,一是因为仿诗本身便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缺乏自然的情感流露。在进行创作时还带有强烈的论述之感,脱离了诗歌的文体功能;二是,采用的技法难以与诗歌的基本文体规则相符合。部分模仿者在进行仿写时为了模糊仿造痕迹,因此在仿写时会可以追求艰涩的语言技法,导致诗歌的形式规范与诗歌创作相违背。其三,崇尚新奇,促使诗歌流于怪异。模仿者除了想参照前人进行创作外,还对“创新”有所追求,即在前人的肩膀之上跨越。但是过度的求异会为诗歌创作带来“杂乱”“驳辩”之感,使得诗歌情感不再充沛,脱离传统上的高屋建瓴,势必导致诗歌呈消极化发展。

二、模仿写作诗歌的感悟与启示

(一)注重个人涵养,提高创作造诣

后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下,倡导文学创作需去意义化、随意化等,作者不再是文学创作的中心,文本的意义只能通过读者的认知理解来呈现。受这种文化语境的影响,许多诗人在创作中便发生了转变。一是既然诗人的思想情感无法被读者在文学接受中所感知,那就淡化诗歌意义,转而留白给读者进行体验;二是在诗歌内容的创作上诗人更加随意,对情感事物的表达更为斑驳,不重视内容的选取,万物皆可诗化。如此一来,便直接影响到诗歌的质量。目前,我国的诗歌创作中存在着随意化的现象。由于近体诗的出现,传统重诗法的观念有所转变,一些严密的形式规则被遗弃,并且不再重视诗歌的对仗工整、格律精致。诗歌的创作边界日渐模糊,许多人认为诗歌随手可做。

在这种全民皆可“写诗”的语境之下,诗歌创作缺乏匠心,从而影响整个诗歌的艺术境界。由于对诗歌的概念学习不足,语言积累不足,因此在进行写诗时,部分人会对前人的诗词进行仿写改编,以随意的态度进行对待撰写。如《咏鹅》就改为《咏鸡》《咏鸭》等等。而这种诗歌的创作虽遵循了一定的诗歌规则,但是却是一种缺乏审美造诣的创作。诗歌的创作与诗人的语言素养、审美艺术和文字造诣息息相关,一些诗人的自身修养不足,难以将诗歌进行整体性的艺术表达,导致诗歌创作只剩一个空壳,无法传达情感,也失去了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基于此,诗人应积极提升自身的能力,提高学识,从而为诗歌创作打下基础。首先,诗人应该对诗歌进行大量的阅读,积累学识,然后再参照诗歌中的结构、用词等等进行训练,加深印象。仿写是一个将外在知识内化成为自身知识的技能。多对经典的优秀诗歌进行仿写能够把握诗歌创作的技巧,剖析诗歌中的审美意境。其次,仿写的训练是丰富诗人知识积累,快速掌握写作技巧的学习训练。但仿写不能是“创作”,創作是具有个人特色的产物。无论是对诗歌进行仿形还是仿意都应该有自己的精致构思,同时也要注重情感的融合,使得诗歌创作发乎情。诗歌要避免落于“俗套”,需要诗人高超的造诣,从而达到博大家之所长的目的。此外,诗人在诗歌创作中也应端正自身的态度,不能随意变动某一篇诗歌的几个字词或者认为只要符合诗法就是作诗,要重视诗歌中形、意、情间的相互关系,精妙构思,从而赋予诗歌作品真正的艺术价值。

(二)推重精工,消解模拟痕迹

从“拟古化”的模仿角度而言,诗歌虽不赞同对前诗的生搬硬套,机械模仿但是却需要依据一定的诗歌法规,将诗歌体裁进行呈现。其中“精工”便是消除机械模仿弊端的重要理念。精工作为诗歌创作中的实践方法,注重对前人诗歌造诣的领悟和模拟之妙的雕琢。模仿是新手学习老手的经验的快速途径,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在生活中,都需要通过模仿性行为的训练,才能晋升到特性行为的层次之中。通过精工能够有效消除模仿的痕迹,使得诗歌既不脱离传统体裁形式,也无刻板的模拟印象。要掌握诗歌中“精工”的技巧,首先需要厘清诗歌的“雅”,诗歌的雅体现在词语与意境的圆润构造。仿写不“精”、拙劣的表现便在于诗歌中没有形成古雅的审美艺术,而是在语言文字中拘泥于言,情感上、文字上、意境上没能形成内容关联,导致内容堆砌,字辞无趣。其次,把握诗歌的意蕴,使得诗歌以韵为主,以意呼情。仿诗普遍重视形式,注重转合,在文字雕琢上精炼。要消除这种文字上的拼凑痕迹,便要从韵出发,在诗歌的创作中以韵发端,并使之贯穿全诗,达到浑然天成的目的。可知,精工并不是在文字上的精心雕琢,还是兼顾诗歌法度与意蕴的巧妙构思。

要消除模拟痕迹,精工必须要淡化诗法痕迹,在行文之时,应由工入微,走出自己的创作风格。例如,王维虽深受陶渊明的影响,但在内容上却非遵循陶诗的平淡,即使是同样的乡村题材,在其笔下也是绮丽多彩,丰富自然。此外,精工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对诗歌自然质朴的美的追求。模仿者对诗歌的刻意雕琢恰好反映了其造诣欠缺,精工不足的问题所在。

(三)谋篇布局,自然工巧

作品要蜕变成创作,必须要有自己的艺术特点,诗歌也不外乎于是。对于诗歌创作而言,无论是诗歌形式、意境、蕴意、情感、内容或者是字词都有了大量的类似作品,而影响诗词作品成为诗词创作最为核心的是诗人在诗歌中的精妙运思,这是客观技法所无法替代的要素。诗人要创作出具有新意的作品,便要对文章的作品有所苦思。实际上模仿写作是一种缺乏“苦思”的产物,因为在模仿的过程中,模仿者直接便将创作者的思想、构思等进行直接性的挪用,这一过程中模仿者并不需要加以深思,而是跳过这一环节进行直接性应用。

因此,要实现模仿到创作便要完善“苦思”这一流程。而“苦思”则具体表现在诗人对诗歌的谋篇布局之中。那么如何实现对诗歌的谋篇布局?王廷相根据诗歌中不同的功能分区,将“运意”“定格”“结篇”和“炼句”视为诗歌创作的“四务”,要实现诗歌的自然创造,便要在此四方面下苦工,使得诗歌意蕴深远。诗歌主要由字句构成,因此在谋篇布局中,诗人首先应该协调诗歌的字句及立意,对于诗歌中所需用到的字句应仔细揣摩,让字词贴合诗歌的立意,再通过物象的搭配,格律的选取布置诗歌的布局,使其焕然一新。诗歌虽是作者为了抒发性情所进行创造的作品,但是并非是脱离客观物质下的情感便能够实现的。一幅优秀的作品必须是具备审美价值的作品,诗人需要对诗歌的语言、音韵有所规划,从而保证诗歌全篇错落有致,情感张弛有度,文字意境相映成趣,艺术新颖独特。

三、结束语

诗歌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文质兼备,而非对词语的滥用堆砌,矫揉造作。要实现诗歌去除机械模仿的弊端,便要创作者提高知识涵养,提升诗歌造诣,顺应性情,精妙构思,创造出富有精神气质的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1]吴承学,何志军.诗可以群——从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形态考察其文学观念[J].中国社会科学,2001(5):165-174+208.

[2]李慧芹.西晋拟古诗研究[D].河南大学,2007.

[3]张一平.中国古诗话创作论[M].黄山书社,2010.

[4]马建华.陆机《拟古诗》的创作动机[J].名作欣赏旬刊,2011.

[5]陈友康.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惰性因素——拟古试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

刘云丽,陕西省神木市锦界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模仿者精工诗人
上海旭恒精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旭辉超高标德系精工研发项目
帝黄金品·甘露精工黄金
晒娃还要看诗人
让耳机和音箱都能好声Trigon Audio(精工)Exxceed多功能合并功放
诗人猫
基于Bass模型的第三方移动支付扩散实证分析
依附理论下对《模仿者》的新殖民主义解读
诗人与花
“盗”亦有道成为高明的模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