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艳珊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主要指培养学生应具备的一些适应未知环境所展现的基本素养,能够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复杂生活中所需要的必备能力和关键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是教育学生首要考虑的一项工作,也是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改革的发展趋势、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的社会需求。因此,本文将在立足高中数学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展开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09-0123-04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XIAO Yanshan (Nanjing Second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ore literacy mainly refers to cultivating some basic literacy that students should have to adapt to unknown environments, and can help students adapt to the necessary abilities and key literacy required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omplex life. How to improve the core literacy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consideration for educating students, and it is also a social demand for improv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y country's education level and reform, and enhancing my country's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explore the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students' core literacy of mathematics in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Keywords】High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ore literacy; Training; Strategy
对于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来说,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工作可以说毫不陌生,也是目前学校学科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作为教师来说,每一次的教学设计工作,都需要从这一方面入手,做好相关的工作,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上的提升与发展。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在核心素养方面值得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尤其是高中数学知识,无论是在难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有极大的提升,所以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上就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教师,应该要从实际的情况入手,结合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具体需求,找到合适的路径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活动来看,教师想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完完全全地给学生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很不容易。需要教师从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际要求入手,结合具体的培养现状,从而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与策略来给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分析工作,以此来实现学生的提升与发展。
1.高中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1)具备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抽象是数学哲学的基本概念。指抽取出同类数学对象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舍弃其他非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的思维过程。在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抽象实际上就是指课程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能够对基本的内容形成最为直接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2)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一般指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方法,与“归纳法”相对。推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是一种确实性推理。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在给学生落实相关活动工作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展开解答,而在解答过程中所展现的能力便是逻辑推理。毕竟只有学生形成了正确的逻辑观念,才能够在实际的问题解決过程中,找到相对应的思路解决具体的问题,以此来实现整体学习能力上的提升与发展。
(3)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就是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总结解决方法,从而形成模块化的解题思路,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对已经总结的数学模型进行训练,并根据结果去解决学生遇到的数学问题。当形成模块化的解题思路去分析和探索一个实际问题时,学生遇到实际问题就要在已有的模块化思维上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做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基础上,用数学的经验和知识做出解决方案。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在进行课程知识学习的时候,针对一些比较有挑战性的内容,就需要学生通过具体的分析,形成一个简单的建模,以此来实现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其学习能力上的提升与发展。
(4)数学运算能力
在当前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之中,运算可以说是数学课程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运算的本质来看,它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学生通过将已知的数学信息,结合具体的公式或者运算法则从而展开计算,得到相应的答案,形成自己对数学问题或者知识的认知,以此来实现学生整体学习思路上的提升与发展。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授课工作来说,在给学生落实运算工作教学的时候,需要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内容入手,帮助其在实际的环境中形成自己对运算工作的探索,从而推动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上的提高,达到有效的教育效果。在数学课程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运算可以说是最为基本的知识内容,学生通过基本运算的方式,来实现对课程知识问题的解答,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
(5)渗透数学思想和技巧
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作用巨大。通过深入浅出的数学思维和技巧,有利于数学教师引导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数学教学体系,为他们的数学学习指明方向。所以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数学思维都是学生不可忽视、必须充分理解的部分。根据笔者的调查了解,数学思维技巧的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逻辑思维技巧,主要包括分类、类比、综合;第二类是技巧,包括基于原始法、未定义系数法、消元法等思维技巧;第三类是宏观思维技巧,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多种,但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思维方式主要是数字与形状的结合、方程的思维、归纳或代数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重视做到数学思维技巧与数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够在全面开发高中生的智力和思维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6)数据分析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在给学生落实数学分析工作的时候,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对具体的知识内容形成思考和分析,并通过分析来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分析与思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知识内容之间的可行性联系。数据分析的数学基础在20世纪早期就已确立,但直到计算机的出现才使得实际操作成为可能,并使得数据分析得以推广。数据分析是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问题,都需要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探索工作。通过对具体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能够提高学生的课程分析和探索能力,从而实现学生整体性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高中数学中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式
(1)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在给学生落实相关教学活动的时候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枯燥。统观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什么方面的学科教学,教师在落实授课工作的时候,都难免选择直接的授课方式。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一种通病呢?笔者认为是因为高中阶段教学任务比较紧,所以教师就会采用最为简单直接的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掌握最多的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所构建的课堂教学环境相对来说也会比较枯燥,无法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影响。
例如,教师在教授“算法与程序框图”的时候,这一节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算法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算法,并通过实际的体验感受算法的思想,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可以从教学的内容角度出发。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一定的生活内容“写出你在家里烧开水过程的一个算法”。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通过让学生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的方式,对教师所提出的这一个问题展开具体的探究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利用程序框图的方式,画出自己思路的算法过程。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学生整体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促进高效率课堂的实现。
(2)采用主题思考的方式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落实相关教学工作的时候,能够看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积极性并不高。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这一方面本身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虽然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方式,但是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不容易形成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很多时候,学生都是被动地进行课程知识接受。即便是高中学生已经具备被动接受课程知识的能力,可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能够展现出来的积极性也就可见一斑。
例如,教师在教授“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时候,主要是要让学生掌握集合的概念,并能够通过运用数集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可以从归类的角度入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PPT上给学生展示一系列不同的事物,让学生尝试进行归类。在学生归类完成之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给学生演示什么是集合。从而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并思考“两者之间的差异”。然后教师让学生之间相互分享自己对相应知识的看法与联系,从而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之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知识水平的发展,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
(3)采用游戏闯关的方式
对于高中阶段的课程教学活动来说,针对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学生的学习效果还是比较一般的。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提到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难,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抽象意识要求比较高。课堂上教师能够给学生進行课程思考的时间比较少,所以无法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保证学生整体学习思路上的提高。但这样一来对学生的长期发展和提升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知识比较强的内容,更容易阻碍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无法在实际的课堂上获得整体学习能力上的提升与发展。
假设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教学的内容是“集合的概念”。在这一节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集合的概念及定义,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辨析和应用。那么结合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一次名为“集合、分散”的游戏。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很多选择,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从而假设自己是某种物品。同时根据物品的性质从而快速地找到自己的归属。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初步对集合的概念形成应用,从而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生形成思维上的解释,促进学生获得提升与发展。
(4)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
对于高中阶段的数学课程授课工作来说,教师在给学生落实相关教学工作的时候,会发现学生针对一些比较难的知识不能当场突破。从高中学生实际的学习来说,所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如果学生不能在课堂上立马消化相关内容,那么必然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压力,同时对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不必要的影响。会造成这样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和连续性,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无法对其形成更为深层次的探索,容易对学生的整体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例如,教师在教授“随机事件概率”的时候,要让学生对随机事件这一概念形成清晰的掌握,并结合课程知识的具体问题来展开和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和应用能力。对于这一方面的授课工作来说,教师在开展相关分析工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针对课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彼此之间结合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要做到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彼此之间实现互帮互助,从而真正实现翻转课堂的实践性应用。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简单直接的环境内容中,实现自我学习上的提升与发展。
(5)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也有利于學生的成长,高中数学导图的学习方式是教学的创新,思维导图的有效运用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素养,不断去提升数学思维,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去创新教学思路,挖掘新的教学点,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实则这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使教师在不断革新教学思想的同时掌握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突破这些挑战,有利于整体师资的发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针对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发展,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可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是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无法切实有效地落实这一点。为什么呢?因为数学知识的梳理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判断,从而内化成为自己的观点。但是很多高中学生对这一方面知识理解比较薄弱,也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学习环节中,无法形成有效的探索与提升。
假设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让学生复习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内容,那么对于这一节课程授课活动来说,教师要扎实对以往学习过的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推进相关工作的时候,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落实具体的工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黑板上或者PPT上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路,在这个思路中,教师给学生展示出相关的数学知识结构框架,让其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性的分析。然后让学生结合教师所提供的框架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插入。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够实现学生自己本身对课程知识的思考,又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思路上的发展。
(6)建立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励模式
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决定了自己在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尤其是高中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很多学生便是因为学习兴趣不佳才学习动力不足,从而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基础的数学理论知识,数学成绩一直难以提升。有效开展高中数学课堂展示教学方式,是从学生的学习成果出发,可以说是一种被动与主动的结合方式,被动是学生展示的过程中打破了这些内向的不敢表达自己的学生传统的学习思维,主动是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促进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教学材料来让大家分析讨论与学习,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学习的氛围中来,有效地将学生聚焦点拉入自己不喜欢的功课上来,有助于学生攻克数学难题,帮助学生建立好学习思维,建立学习兴趣和信心。
高中数学课堂展示教学是也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有效举措,数学课堂问题有许多是教学评价对象,因此开展课堂展示教学是将评价问题统一化,做出一对多的评价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将突出的问题集中起来讲,有助于在整体上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做好问题解决对策,开展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活动。这也可以评价教学设计是否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求,以便创造更加合适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适应于学生的程度。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工作中,所谓的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际上指的就是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达到一些数学核心素养有关内涵的具体目标要求,来完成教学的这一过程。这些目标概括性地来说,就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逐步地掌握应该如何自我学习数学的能力,并能够自发地去寻找与整合有关数学各类知识点,做有效串联,形成数学知识链,推动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包括学生能够将自身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上面,以此来达到推动影响社会发展的要求。核心素养深刻指明了教育教学的意义,贯彻了基于学生自身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为基点,来给学生构建具体的教学设计和探索,从而以此来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思路上的提升,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祥忠.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策略[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0(08).
[2] 徐茵华.高中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策略初探[J].青海教育,2020(03).
[3] 张祎选.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