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演化”走向“整合”
——《构造语言——演化、习得及加工的整合》述评

2022-03-24 18:23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
外文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时间轴组块语言学

南开大学 郭 嘉 北京师范大学 王 爽 天津大学 陈 宏

1. 引言

演化语言学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关注语言的起源、接触与发展。国内外关于语言演化的研究已取得长足的发展 (Mufwene 2001;王士元 2013;石锋 2018),但从演化视角对语言习得进行探索的研究鲜有。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系教授Morten H. Christiansen和华威大学商学院行为科学教授Nick Chater合作完成的《构造语言——演化、习得及加工的整合》(2016)一书,弥补了此空白。书中认为应从语言加工、习得和演化的整合角度看待语言的协同创造,同时提出了语言整合过程中的三个关键时间轴——话语表达时间轴、个体语发展时间轴和语言历时发展时间轴。三个时间轴依次推进,使得语言在一代又一代语言使用者的加工、习得过程中以文化传承的方式进行传递。该书在2016年由MIT出版社出版,引起了学界的关注。MIT出版社在2018年对该书进行再版,肯定了其研究价值。

2. 主要内容

该书共8章,分为两个部分:前4章从理论层面阐述语言演化、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加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后4章以实证研究为主,根据前4章中提出的理论,对语言习得加工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并对语言的一些本质现象进行重新解读。

第1章基于建构主义,提出语言构造的三个时间轴:话语表达时间轴 (人类在日常语言使用中所说的话语,包括话语的产出和理解,以秒为时间单位)、个体语发展时间轴(个体语言发展的过程,横跨个体几十年的寿命,包括个体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知识的习得和更新)、语言历时发展时间轴 (大约以十万年为时间单位,主要关注语言从起源到现有形式的演化过程)。话语表达时间轴中每一次语言加工的过程,都为个体语的发展提供语料及习得机会,语言也在语言知识的代际传递中得以构造和演化。同时,第1章对普遍语法将语言习得与语言加工进行区分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语言演化可以将语言加工和语言习得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应从整合的角度看待三者的关系。

第2章围绕普遍语法的两种主要观点(适应论和非适应论)提出语言演化的新观点——语言适应大脑,即文化适应(cultural adaptation)。该章认为语言其实是一种其自身逐渐适应人类大脑的文化适应。人类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更倾向于选择表意能力更强的语言。造成这种倾向性选择的压力主要来自人类思维、认知、语用以及感知-运动系统等对语言使用的要求。生成语言学将儿童在语言习得中能概括出相对正确的语言规则的现象归为“普遍语法”,作者则认为该现象是语言在一代又一代使用者的选择中逐渐适应的过程。与此同时,作者并没有完全排除生物适应在语言演化中的作用,并在第3章中详细论述。

第3章论述协同演化观(coevolution)。作者结合人类发展所需要的两种能力——自然归纳能力(N-induction)和合作归纳能力(C-induction),从文化演化的角度解释语言习得的过程。自然归纳能力指人类通过控制并理解自然世界而获得的能力,是一种单一动态的生物适应;合作归纳能力指人类个体通过在社会中与他人协调合作而获得的能力,是一种多向动态的文化适应。作者指出,合作归纳能力可以解释很多“普遍语法”无法解释的问题,因为语言的使用者会根据其他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自然地适应不同的场景和场合,从而适应感知、认识以及交际等多层面的制约。合作归纳能力建立在自然归纳能力的基础之上,二者的协同演化更充分地解释了人类语言的发展:相对于生物演化来说,文化演化过程更为缓慢;同时,缓慢的文化演化仍以生物演化为基础。

第4章从语言加工的即时性出发,提出“当下或永不瓶颈”(Now-or-Never bottleneck)概念:即时记忆的限制导致新信息不断覆盖旧信息,不能及时加工的语言信息会永远丢失。首先,该章认为大脑会快速地将出现的语言信息重新编码为不同的组块,输送到更高层级、更为抽象的语言系统中去。这一过程周而复始,被称为“语言组块-输送加工过程”(chunk-and-pass language processing) ,体现了语言加工的递增性、预测性以及语言结构的层次性。其次,该章提出了具象学习(local learning)的重要性,即优先学习具体的内容,再通过“组块-输送”程序将单个具体的内容组块加工成为抽象的语言特征。在语言加工的过程中,语言演化是基于具体的语项(item-based),通过加工/习得机制,进行“组块-输送”,而不是基于抽象的语言参量。

作为第二部分的开头,第5章对于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的观点提出质疑,强调语言形式和意义的整合。作者指出二者之间任意性和系统性并存,是复杂的混合映射,并从词汇习得以及句法中的语音现象等方面加以论证。此外,作者还探讨了目标词汇或其形态模式的分布线索。线索的整合性在语言的习得和加工中起重要作用,并对语言演化产生影响。语言在一代又一代学习者的文化传递中逐渐演化,以适应人类语言认知和加工机制,这种适应也保证了语言对于下一代学习者的可习得性和易学性。

第6章探究关系从句的语言加工过程,证明不同的语言经验会导致不同类型的从句加工能力的差异。语言使用者用于关系从句的组块-输送加工能力依赖于序列学习的认知机制,语言经验则帮助使用者在语言加工过程中不断调整组块的记忆能力和使用策略。此外,导致关系从句加工差异的另一个因素是“频率X规律相互作用”,其中频率指某一语言结构出现的频率,规律指这一语言结构与其他结构重合的程度。

第7章采取“基于使用”的视角,利用计算机模型、行为研究等实验探究了递归结构的加工过程,认为递归是可以习得的语言加工技能,而语言经验在获得这一技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加工递归结构的难度受到语言经验以及使用者在语言学习和加工过程中认知局限的影响。

第8章再次强调该书第一部分中提出的以整合观看待语言加工、习得和演化三者的关系。整合观认为语言习得能够捕捉并加工语言外缘结构的语法机制;语言研究应该专注于研究语言使用者真实使用的语言;语言加工过程实现了对语言结构的辨别等。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演化发生在语言核心结构,而语言变化是语言外缘结构的变化,属于文化性进化。“语言组块-输送加工过程”表明二者之间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因此,语言变化和语言演化之间的壁垒应该打破,应该用整合协同的观点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 评述

因为研究视角跨学科跨领域,演化语言学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语言研究的现代观念,强调语言使用者个体及其生活轨迹、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Labov(1994)基于语言的代际历时演化和共时影响,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对不同言语社区中个体语的发展进行大量的实证研究,Mufwene(2001)明确提出语言在个体接触中的重要性,王士元提出 “词汇扩散理论”(王士元 2002),都是该领域的代表性研究。

该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作者提出了语言研究的整合观。这种整合不是单纯的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堆砌或者杂糅,而是基于语言事实的有序整合。Christiansen & Chater(2019)进一步提出“走向整合”的语言科学的研究理念。《构造语言——演化、习得及加工的整合》一书中,整合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理念的整合。作者将语言习得、语言加工放在了语言演化的时间轴中,语言习得和语言加工涵盖了语言历时和共时的整个过程,是一种文化演化的产物。2)传统研究理论和现代研究观点的整合。作者基于语言习得个体,提出了协同演化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自然归纳能力是一种生物适应,而合作归纳能力是一种文化适应(见第2章和第3章),二者的协同演化有效地将生成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结合在一起,并为语言习得和加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3)相互冲突的研究观点的整合。作者质疑了索绪尔的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的任意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或存在系统性映射,或存在多重线索的共同整合作用(见第5章)。4)语言自身结构的整合。作者强调应该专注于研究语言使用者真实使用的语言,“语言组块-输送加工过程”表明语言并没有清晰的内核和外缘之分(见第8章)。5)跨学科的整合。作者将语言学和语料库分析、计算机建模、心理语言学和行为研究等学科结合起来(见第6章和第7章),更为客观地反映语言习得、加工和演化的过程。整体而言,语言整合观为语言演化、语言习得以及语言结构提供了一个颇具可能性的解释。语言的习得和加工不单单是共时层面的一种语言的单纯获得,而是和语言的历时演化紧密相联,需要以整合的观念加以分析。

其次,肯定了个体语和语言变体的重要性。在第1章语言演化的三个时间轴中,作者特意地提出了个体语发展时间轴,并指出学习者们的个体选择会影响语言的演变,同时导致语言变体的出现。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个体语和语言变体多被忽视,甚至被视为不规范、不正确。语言演化的观点强调了个体语的不可忽视性以及个体对语言选择的重要性。Mufwene(2001)认为个体语是共同语的基础,语言寄生于人身上,一直处于“竞争—选择”的双向过程中(和宿主所接触的其他语言竞争,同时又处于被宿主选择和摒弃的过程中)。语言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同时,共同语的产生不是理所当然、自上而下的形成过程,也不是生成语言学所认为的人脑中自然的语言储备,而是建立在个体语基础上的自下而上的过程。使用语言的个体的外界变化时刻影响语言选择的变化。个体语的使用超过了一定人口界限后,逐步形成共同语。共同语的变化较个体语的变化更为缓慢,不易察觉,但一经发生,影响层面更深,影响范围更广。因此应客观面对语言变体,不应视其为非正式的、错误的表达,而应观察这种语言变体的演化发展轨迹,是否会在将来的某个阶段进入共同语。所谓的标准语是一种抽象的虚拟存在。

再次,对传统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学院式语言教学通常强调标准化语言教育,比如“标准”英语、“正确”表达等。而该书的三个语言演化时间轴都难以对“标准”和“正确”下定义。学院语言教学通常以共同语为基础;但是,根据前面讨论的语言演化观点,共同语也在缓慢发生变化,个体语和语言变体可能在某个时间融入共同语,为大家所采纳。因此,这对语言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能一成不变地机械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应该与时俱进,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语言库。语言教育者应该具备语言演化的前沿观,这样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当然,这种语言演化视角的语言教学观仅凭单个语言教师是难以企及的,需要引起相关语言教学和研究机构以及语言教育政策制定者的关注。

最后,对语言理论构建的启发。该书在构建语言习得与加工理论的同时,尝试从语言习得的角度对语言本体的研究理论进行整合或者完善,例如通过协同演化观点将生成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整合在一起,以及对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的质疑和新的阐释等。这种用语言研究影响语言习得研究、再从语言习得研究探讨语言研究的研究路径,是该书重要的研究价值所在。

与此同时,该书仍有值得商榷之处。作者在书中虽然提出了很多全新的研究理念,比如自然归纳能力和合作归纳能力,以及“语言组块-输送加工过程”等,但对一些重要概念并没有详细说明。例如,作者强调了“组块”在语言加工中的重要性(第4章),但并未对“组块”的结构加以系统性的介绍;只强调了语音是“组块”的基本单位,但没有对语音“组块”加以细分,更没有对语音“组块”以上的语言单位进行具体划分,说服力略显不足。作者强调了大脑对语言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语言演化的过程就是文化演化的过程,但对于大脑对语言影响的相关研究介绍得不够全面,也缺少系统性,同时对于文化概念的介绍也较为笼统。同时,该书章节之间的衔接略显松散,第二部分的4个章节较为分散。

整体而言,该书仍为我们提供了语言演化及语言习得研究的崭新视角,对于当下语言学研究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和解决方案,在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用一种整合的观念来研究语言,不仅意味着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个领域的先进知识、共同拓展语言研究的边界与内涵,更意味着语言学内部各个门类、各家各派的研究也必须冲破壁垒,融会贯通,以更加开放、包容、合作、创新的心态,共同探索人类语言无尽的奥秘。

猜你喜欢
时间轴组块语言学
时间轴上二阶非线性非自治延迟动力系统的振动性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组块理论的解读及启示
融入注意力机制的越南语组块识别方法
时间轴里的“共和国记忆”
组块构词法研究
时间轴上一类二阶动力系统的振动条件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陆丰7-2油田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低位浮托安装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