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苗苗
(安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融思政于各科目中以形成协同效应[1]。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要依托,英语贯穿整个中小学教育,所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有必要做好课程思政,切实从基础教育出发,发挥英语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受到多方的重视,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思辨教育教学法将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结构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外语教师作为思辨能力的培养者,其思辨能力及解决问题的技能会影响到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改变外语教育现状的重要途经之一就是加强外语师资培训,帮助外语教师用理论武装自己[2],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大力培养外语教师的外语能力与思辨能力。
随着课程思政协同效应的提出,语言学习不再是单向地仅对外语展开的独立于社会政治思想之外的教学活动,语言本身是文化的载体,外语学习不仅是对语言的掌握和外国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应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因此,课程思政引领下的英语思辨教学符合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旨在促进实现育人性和创新性的有机统一。在这一背景下,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师对课堂中“课程思政+外语+思辨”三位一体的教学认知,对提高中小学教师英语教学中有机融合课程思政与思辨元素的教学技能、增强培养创新人才和全方位育人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一方面从主要探讨语言习得转向探究语言学习过程方面的教学策略和能力,如提升课堂互动能力以构建课堂互动空间和创造学习机会[3][4];一方面也比较关注对思辨能力的培养以及其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调查和探讨学生的思辨能力情况、面对挑战的情况,以及测试某特定教学法在实施干预性策略后对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并探讨思辨英语教学设计[5],如Lin和Xiang采用思维能力培养的三维模型来设计英语写作教学方案[6]。另外,关于教师思辨教学实践的研究表明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对思辨能力的理解和在教学中如何融入,因此强烈需要获得思辨教学培训等支持[7][8]。
思辨能力的概念源于西方,国内对思辨能力培养的关注较晚,但通过检索CNKI文献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研究主要关注高等教育中外语教师对思辨能力的态度、理解和教学实施情况。例如,高智指出教师要树立思辨的教学态度和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9]。张虹通过开放性问卷调查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认知,发现教师们认同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英语教学,但教学实施中面临学生、环境和教师自身的制约,并从技能、资源、教育环境与政策方面提出了支持诉求[10]。在考察某种思辨教学法的有效性方面,有学者倡导多元化教学法,如翻转课堂、启发式教学、团队协作式教学等[11],但整体上国内研究的主要落点是关于学生的思辨能力习得。
其次,当下有关发展学生思辨能力的研究以及实践路径的探索主要以培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为主,如孙有中明确提出要提高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以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为导向[12]。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对语言与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上,对于学生高层次认知思辨能力的关注远远不够。另外,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教学主要探讨课程思政融入的路径[13],但鲜有研究探讨在外语教学中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和影响。
上述表明对于在中小学阶段将语言学习与思辨能力结合的研究尚不成熟,对于培养思辨性的外语教师及发展中小学外语教师“外语+思辨”教学实践和能力关注匮乏,课程思政又带来了新的教学法设计方面的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本项目通过探索中小学教师对课程思政背景下思辨英语教学的认知,以期为发展中小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外语+思辨”三位一体的教学路径提供参考。
河南省93名中小学英语教师参与了本研究调查,教师主要来自河南省主要地级市的公立学校,小学、中学和高中英语教师数量基本均衡,教龄均超过五年以上。因本研究主要宏观调查中小学英语教师对思辨教学的认知,其他潜在变量因素如性别、职称、学历等均不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问卷设计是开放式问题和封闭性问题混合编制,封闭性问题主要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和选项排序问题。主要依据“思辨能力的概念与阐释”“课程思政、思辨能力和语言学习”“面临的挑战”与“支持需求”方面展开,以回答三个研究问题:第一,中小学英语教师对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解与阐释是怎样的?第二,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与思辨能力培养的影响是什么?第三,思辨英语教学面临的挑战和希望获得的支持体现在哪些方面?
问卷施测是通过问卷星平台以电子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和回收,对回收的93份有效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进行主题分析,对封闭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分别初步完成定性和定量数据编码和分析后,再深入研读数据,根据浮现主题提升到理论化高度再选择典型性数据进行支持分析。
问卷对思辨能力概念与所包含重要思辨技能的理解方面设置了开放性问题,教师的回答表明了教师对思辨能力概念的理解和阐释程度的不同,大体可分为“无了解”、“稍微了解”与“基本了解”三类。
除了完全对思辨能力不了解的教师外,“稍微了解”的教师只能提供简短的阐释,呈现出两个特点,即第一,对思辨能力做简单的二维阐释,如“凡事都有好坏两面,得学会从这两个方面去看待事情”,“辩论”和“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等;第二,强调学习过程中多思考,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思考”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思考,有自己的想法”是这一组教师多次重复出现的回答。与此相对应,在重要的思辨技能方面,该组教师的认同则是在记忆和理解层面。
相比之下,对思辨能力有“基本了解”的参与教师则能提供相对丰富具体的阐释,主要体现在思考问题角度的多维性,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多方位思辨问题”“创新思考”“发散性的,创造性的”“能积极思考并会辨别,在此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和“独立思考判断问题”“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己有独立的判断、思考”,“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肯定”,等等。在重要思辨技能的内涵方面,参与教师对提问与质疑、比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认同度较高。
通过分析对思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影响的开放性问题回答发现,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认为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的提高,如:思辨思维有利于学生弱化语言形式的关注,使得学生更多地思考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良好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细化教师给出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在学习情感维度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掌握知识的主动性更强。并且词频分析表明,93位教师回答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作为关键词出现频率总和高达77次。第二,在语言学习维度方面,可以提高语言识记的能力,如提高记忆的方法、加深理解和能够让学生便于记忆很相似的语法点等;第三,在思维与技能维度方面,可以提升多角度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提升学会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升了整合英语学习内容的能力,培养多元思维的能力,等等;第四在世界维度观照下的文化认同方面,可从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观照自身文化和世界文化与议题相关联的思考。如有教师鲜明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用英语视角看待世界不同的现实问题”“学习英语了解西方文化,同时提升自我文化”等。这一维度已体现出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随后的李克特5级量表对于课程思政内容和思辨能力培养融合的影响分析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课程思政与思辨能力融合的影响
中小学外语教师对思辨能力、语言学习、欣赏中国文化及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以及了解世界方面积极回应的赋值都超过4.68,表现出了对课程思政融入外语教学的高度认同和肯定。从平均赋值的微小差异中(4.68-4.74)可以看出,教师们对培养思辨能力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特别认同,而“了解世界”则排于末位。比照上面开放式问题可以发现,这一结果印证了上面的回答,即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英语教学有助于学生们提升思辨能力和英语语言能力,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为进一步探究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和思辨能力培养,问卷中设计了开放性问题,“您是否担心纳入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可能会阻碍思辨能力培养,或融合思辨能力培养会对中国文化与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影响?”这一问题旨在进一步明确教师参与者的态度和观点。研究发现,所有的受访者都认为不必担心,二者非但不矛盾,还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文化的丰富性,在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培养人就是培养有独立思想的人,两者不冲突。另外,二者的融合可以增进对我国文化的学习、反思与发展,中国文化与价值观和英语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外文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有关教师在思辨英语教学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期望获得的支持方面,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和亟需的支持,本研究分别设置了优先级别排序问题,挑战主要包括了以下几部分内容:对获得思辨英语教学资源的难度、教师自身具备的专业技能程度、学校是否给与足够的重视和政策支持、投入相应的资金培训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提供培训和工作坊、以及是否有足够时间开发思辨英语课程和项目。相应地、支持需求方面主要围绕教师的技能与知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学校层面的支持与鼓励、教师的协同发展课程教学实践需求(包括团队合作和专家与同行反馈)、时间保证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型教学等,数据统计如下列两个图所示。
根据图2中的平均赋值可以看出,教师们面临的主要的挑战为是否能广泛获得开发思辨英语教学与培养项目的资源(4.76),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开发和教授思辨英语的技能(4.59),其次的挑战是获得学校的重视与支持(4.38),相应的资金支持(4.23),相关专业培训和工作坊的提供(3.92),以及开发思辨英语教学与项目的时间保证(3.38)。由此可见,中小学英语教师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与思辨英语课程发展和教学实践最直接的因素相关,即在教学实践层面上,认为思辨英语教学资源和教师本身技能的不足是阻碍思辨教学的最大挑战。中小学教师的回答也反映出了外部条件(即从学校重视、资金支持、技能培训和时间保证)对思辨教学的影响。简而言之,中小学教师在对自身所面临挑战的认知是一个由内部教学实践到外部环境支持的反思。
图2 思辨英语教学实践的挑战
因此,如图3所示,针对教师自身思辨技能不足这一问题,在对支持需求等级进行排序时,教师们最希望获得关于思辨英语教学的专业培训(4.73),以及获得学校的大力支持和鼓励(4.56)。在发展思辨英语课程与教学实践方面,教师们则希望通过校内团队合作(4.41),与(师范)高校合作(4.4)等方式获得系统和长效的技能发展,从而提升思辨英语教学质量。在课程发展建设之后,教师们希望教学实施中能获得及时的反馈(4.17)。相对而言,时间保证和教研耦合促进思辨英语教学方面的诉求则排在最后两位(分别为3.26和2.47)。
图3 思辨英语教学的支持需求
首先,本研究发现大力支持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能积极发挥英语课程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根据教师们的回答可以看出,英语学习不仅是提供一个了解其他国家和世界文化与议题的窗口,更重要的是以之为大背景,更好地关注、观照和发扬我们国家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考虑大力融入中国文化价值,并与世界议题进行比照分析,这将有助于学生通过世界的大背景来欣赏我们的文化,从而增强文化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深植爱国情怀。其次,本研究也支持很多学者的观点,如孙有中[12],张虹[10]与Lin和Xiang[6],即英语教学并非只是语言的学习,也不是与思辨能力的培养存在先后关系,而是要与思辨教学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辨能力相互促进和共同提高。此外,本研究认为,教师认同融入思辨能力培养的英语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参与,在此基础上,可以将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能力纳入外语教学中的课堂互动能力维度以促进语言学习[3][4]。因此,未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怎样合理设计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以提高课堂互动能力和提升语言学习的机会和空间。笔者认为,不仅要进一步厘清课程设计中课程思政内容、语言学习知识和技能与思辨能力培养元素的关系,而且还要进一步通过访谈了解教师的看法,同时也要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最后通过实际课堂教学观察调研教学的实际效果,以期真正有效地使课程思政内容能自然融入语言学习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协同作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思辨、思考能力。
本研究印证了先前很多学者的研究[7][8][10],教师对思辨能力的理解存在局限性和不足之处,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自身的技能局限和外部资源匮乏及有效支持不足方面。张虹指出与外部有限的条件相比[10],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积极主动性,本研究也表明,事实上教师们对自身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虽然对获取发展课程资源感到茫然,但教师们首先考虑的是自己能力的不足,对自身技能匮乏方面有清晰的认知,其次才认为挑战主要来自于学校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培训等。通过问卷反馈也可以看出,虽然教师高度认同并尝试在教学实践融入培养思辨能力的教学活动,但整体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课程发展的系统性,由此也反映出外部支持的必要性。本研究在教师需求方面则主要考察教师的外部需求,并发现教师自身思辨技能学习的亟需性,而这需要学校给予一系列配套支持,即提供资金、资源等帮助。除此之外,本研究认为,由于思辨能力是一个舶来的概念,即使通过教师的主动学习和学校的支持,教师的个人思辨教学实践依然充满挑战,因此,未来在思辨课程建设实践方面,可以考虑发展团队或与其他高校,特别是师范高校,协同开发思辨教学课程与项目。
本研究从教师的认知、挑战和需求三个维度对河南省中小学教师在课程思政背景下进行思辨英语教学的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未来的研究可扩大样本以验证该研究结果的普适性。研究发现,教师存在对概念的理解深度不够,自身技能匮乏。但是教师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高,对外部支持的诉求较强烈,并较期望团队合作发展课程。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基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重视,能够深入了解教师的需求,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支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