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寻李商隐诗歌的时空意识
——以《夜雨寄北》为例的教学策略设计与思考

2022-03-23 20:18史鑫卉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江苏省苏州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秋池巴山西窗

■ 史鑫卉(苏州工业园区星汇学校/江苏省苏州市)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朝诗歌最富盛名,而李商隐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以绮靡瑰丽、托物隐喻、寄慨遥深的诗风为唐诗增添了最为绚烂的笔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便收录了李商隐的诗作,现摘取如下原作: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义务阶段语文古诗词教学旨在面向全体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为探寻李商隐《夜雨寄北》的“时空意识”教学策略进行设计与思考。

一、向着文本主旨展开的心灵对话

唐诗之所以被历朝历代视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源于唐诗暗含了“时空意识”,这正是唐诗值得欣赏品析、咀嚼品味的原因。

“所谓时空意识,是指人类在成长和肯定自我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观照时间、空间的律动变化,探索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底蕴,并将自我的生命与时空相对照,从而感悟人生,反思人生,抒写性情,安顿心灵,造就完美人格,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这种意识也可称为宇宙意识或生命意识。”李商隐的诗歌展现了强烈的时空意识和独特的审美体验,站在宇宙时空意识的制高点,从意志和情感中传达了其人生理想和态度。

教学者初次接触到李商隐的诗歌时便开启了对诗人文本时空意识的探索和思考。首先从题目入手,“夜雨寄北”四个字处处有玄机,“夜”点明了诗人写作的时间为晚上,“雨”表明窗外正下着绵绵之雨,“夜雨”可作为显示当下诗人所处时空的意象来看,无端勾起了诗人的思绪。究竟是因为何事引起了诗人的心绪?“寄北”两个字揭示了诗人接下来要提笔作诗的目的——写信发送给远方的人,“北”作为“寄”的宾语代表了空间的延展,按照部编版教材上的注释“指当时诗人在巴蜀,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由此可知,“寄”将“夜雨”和“北”的两种不同时空相连接,不仅是一封写给亲人的家书,也可以视作一种情绪的寄托。

李商隐诗歌的朦胧多义、隐晦迷蒙与他漂泊辗转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结合诗人的身世背景解读诗歌更能把握诗歌情感主旨的走向。李商隐出生于中晚唐时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大唐江河日下,不复昔日盛世王朝的歌舞升平,诗歌风格随之一改往日的气势磅礴、荡气回肠,而变得奇绝险峻。身逢唐朝由盛转衰之际,寒微出身的李商隐少年经历父亲早逝、家境衰败的坎坷,形成了纤敏内敛的性格,心中不甘于沉沦,向仕途苦苦求索。人生厄运笼罩之中,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儿带给了他阴郁暗淡生命中的一丝曙光。

诗歌的第一句“君问归期”的“君”即王氏,“问归期”而“未有期”,两个“期”字重复却有不同的情感表达,第一个“期”饱含了妻子对李商隐的思念盼望之情。由于李商隐为求生计贴补家用辗转各处做幕僚,王氏与李商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大多数日子里两人分居两地。这为第二个“期”蓄势,李商隐的内心充盈着迷茫和惆怅,思念家人心系故乡却身在巴蜀之地,“未有期”三字回荡在茫茫的细雨之中,无力摇摆。

诗歌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身处巴山缠绵的夜雨之中,听窗外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当下的空间为“巴山”(此地),由一个关联词“何当”转向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西窗”(彼地)。何时将要和你在西窗之下共同修剪西窗的蜡烛呢?通过“何当”一词,李商隐不禁发出了对未来的感慨,盼望与妻子能早日团聚,共话今宵。

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梳理,“今宵”(此时)——“他日”(彼时)——“今宵”(此时)与“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超越前人构思的单向性呈环状时序,这是李商隐艺术构思独创性的体现。其次,由一问一答的两个“期”字、“巴山夜雨”的重现构成回环往复的音律效果,“何当”“却话”打破了两地的时空局限,又显现章法结构的新颖性。

二、李商隐与妻子心心相印的隔空对话

恩格斯指出:“世界万物的存在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任何物质的任何运动都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文学作为以反映物质世界为内容而建构起来的意识形态,同样也在时空中运行。李商隐在诗歌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处理上,善于通过承载情感的物象作为外在环境营造氛围,一经物象的触发,借助想象等手法,从而实现主观意识上的时空转换,其动力乃是主观情感的起伏变化。

唐诗往往遵循一般结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恰恰打破了过往诗歌的常例,一个“君”字贯注对妻子的尊重和思念之情,落笔即意味深长。明明是诗人在思念妻子,却从妻子写信问候表明对诗人自己的相思之情和盼望归家之切着手,明显是叙事抒情主体的倒置,第一句中视角便切换了两次。“君问归期”的虚拟时空下和“未有期”的今宵时空交错相生,汇聚成李商隐与妻子的美好愿望和心心相印的情思,更增添了夫妻之间举案齐眉、款款而来的深情厚谊。这种情感的交互、视角的错位同样出现在杜甫的《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任染香的雾气打湿云鬟,在清冷的月光映照下双臂生寒,情感的生发从对方着笔并非抒情主人公的直抒胸臆,打破了单向性时空的局限,加深了情感流动的层次性。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期”入手,继而转向对“君”(妻子)和诗人自己的不同视角的赏析,让学生还原想象妻子来信的情深义重,进入两人心意相通的隔空对话中。

情感的抒发是诗人在时空意识流动转换的基础,而外在意象的烘托则是情思波动的源起。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之中,必然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李商隐命途多舛、四处漂泊的一生注定了他对现实保持着若即若离的状态,一旦经受自然环境的改变,会产生情感的波动。正是“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环境感染了孤身一人、独在异乡的诗人,才有了时空的转换。细细品味“巴山”“夜雨”“涨秋池”,刘禹锡曾有“巴山楚水凄凉地”一句,提到“巴山”暗示着环境的荒凉冷僻,可见李商隐置身的地理空间环境颇为恶劣,重重叠叠、连绵起伏的巴山,外面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正是他处境凄凉的真实写照。一个“涨”字意味着雨水满溢,似乎涨的不是秋天的池塘,而是诗人孤独寂寞的相思愁绪。“巴山”“夜雨”“秋池”同为标示时间和空间排列组合的名词意象,统一以富有动态感的动词“涨”使时间空间化,雨水越积越多,正如情思的积淀,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第二句由外在环境氛围的营造烘托了诗人的天涯羁旅、不得归家的苦闷和绵绵相思之情,不仅展现了今宵时空本身的情状,而且隐含了诗人对当下时空环境的印象和感受。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想象与妻子回家团聚后秉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整个画面由关联词“何当”领起时空的转变,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把眼前的凄苦兑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从意识层面来说,急切归家的相思发生转移,往今后的方向延展。紧接着,诗人用“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关联词“却话”又一转,站在未来的时空中回望今宵,欢乐中注入被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画面不断翻转跳跃、再度切换,诗人凭借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文学表达手段,突破既有的中国传统诗人因当下不如意追忆往昔美好的思维模式,借助关联词实现时空中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巴山夜雨”的重复构成了音律节奏上的回环往复,同时也使现在和未来、过去的不同时空场景巧妙融合。王国维曾有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时空的“巴山夜雨”预示着诗人情思的变化,今宵的“巴山夜雨”暗示了凄风苦雨中诗人与妻子故乡的千万重阻隔,未来回望时的“巴山夜雨”已成了西窗下剪烛共话的谈资,一实一虚,景语皆成情语,融化了李商隐的人生体验和审美心理。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由人世悲欢和人事浮沉的落寞伤感转向团聚的欢乐愉悦。李商隐以情感为内在动力,超越时空的限制,塑造了一个于宦海浮沉仕途坎坷但仍心怀理想的形象。

三、师生课堂“时空转换”的情境对话

“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无论时缠绵悱恻的爱情诗,还是绮靡诡谲的游仙诗,或是抚今追昔的咏史诗,个人的失意、时代的离乱多在李商隐的生命里留下了痕迹。教学者从李商隐诗的历史里看到时空意识的游走,凭借文本的解读与赏析展开了一场与学生关于“时空转换”的情境对话,以期能使学习主体置身自然的情境中解决任务。现摘录部分教学设计如下:

环节——欲寄彩笺兼尺素

教师出示PPT:当李商隐展开信纸时,我们不妨替他的信纸绘上精美的图画。结合诗句谈谈你会画出怎样的画面呢?请你采用以下句式并说明理由:“我会画___________(画面), __________(理由)。”

1.巴山秋夜听雨图

师:你会用什么色彩绘制哪些景物呢?请你用彩笔画出来。

一生上黑板用蓝色描绘连绵不绝的山。

师:为什么你会用蓝色粉笔画连绵起伏的巴山呢?

生:因为巴山夜雨本身在我看来是凄凉的景色,由于诗人和家人相去甚远,所以用蓝色更能表现他的伤感。

师继续出示PPT:

巴山:“巴山”隐含羁身穷山恶水之意。

刘禹锡曾云:“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图示:巴山的地理风貌)

师:除了连绵凄凉的巴山之地以外,你觉得需要补充什么景物吗?

生走上黑板前又用笔画了滴落不尽、断续连贯的雨。

师:“夜雨”拆开来是两种意象“夜”和“雨”的叠加,晚上下着雨,本来应该是家人团聚之夜,却只听到淅沥雨声,你认为诗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认为诗人更加孤独寂寞了。

师:是的,身处崇山峻岭之中,窗外下着雨,这让诗人孤寂的情感情深入骨髓,更添凄凉意味。李商隐对雨情有独钟,我们一起看PPT上的内容。

PPT展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

“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哭刘蒉》

师:“雨”连同“山”“夜”均象征了“阻隔”,意味着是阻隔。雨一直在下,以至于出现什么景象了?

生:“涨秋池——”

师:秋雨把池水都涨满了,似乎涨的不仅是池水,还有?

生:还有诗人的愁绪,就好像秋天的池塘暴涨,愁绪快要溢出来了。

师:同学们已经体会到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似乎涨的不是池水,而是作者难以解脱的痛苦。

板书:秋夜听雨,池水满涨(寓情于景)

师:刚才同学已经用蓝色粉笔描绘了“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画面,画面是什么色调呢?

生:冷色调。

师:多么凄凉的景象,多么惆怅的心情。画面一直是那么令人痛楚的吗?你还会怎么画出怎样的画面呢?

2.何当西窗剪烛图

另一生上黑板前用黄色的粉笔补画出画面内容:山中一座小房屋,屋内有一盏燃烧的蜡烛。

师:为什么要用黄色的粉笔来画山中的蜡烛。

生:蜡烛的火焰用黄色粉笔画出来象征一种光明和希望。

师:那你觉得整个画面是什么色调呢?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吗?

生:我认为黄色为这场秋雨增添了暖色调,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共同剪西窗下的烛花,到那时再来和你诉说我今夜听雨时的心情呢?”

师:如果说刚才巴山秋夜听雨图为实景,那么这幅画面是眼前的实景吗?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批注中说“何当”意思是“何时将要”,“却话”意思是“回头说,追述”。

师:那么诗人想象相聚时候夫妻俩会有怎样的感情?

生:带有期待和盼望又思归不得的惆怅、凄凉之情。

(板书:未来可期、往事依依)

那么时空交错的美通过什么建立起来的呢?

PPT展示:

意象: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意象是体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具体物象,也是“读者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载体”。——朱光潜

师:李商隐的诗歌往往借助想象把对生活经历与情感深层次的感悟委婉曲折地传达出来,忽实忽虚,回环往复,营造出一种强烈的“神韵美”。

(板书:想象归家,西窗剪烛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以上可知,李商隐的诗歌善于通过审美意象构筑时空交错之美,其中流露的时空意识融合了实景与虚景、具象与抽象、有限与无限,形成了音韵的回环往复之美,情感的委婉曲折之美。飘零辗转、四处漂泊的李商隐一生都在下着那场与家人阻隔的巴山夜雨,然而《夜雨寄北》结尾直指诗人对未来前途充满美好向往的内心世界。通过向着文本主旨展开的心灵对话,李商隐与妻子心心相印的隔空对话,“时空转换”的情境对话在师生课堂互动中了完成预设,实现学生素养的生成。

猜你喜欢
秋池巴山西窗
Comparative Study of Four English Versions of Ye Yu Ji Bei from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巴山送红军
叹秋雨
巴山背二哥
相通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一樽浊酒西窗下
七绝·秋池(新韵)
幽 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