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2-03-23 20:18孙学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初中语文

■ 孙学田(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杨集初级中学)

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已是常态,但师生对于多媒体运用的认知多停留在浅显的“工具价值”层面。无论是从“互联网+教育”创新模式,还是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的要求出发,都需要改进多媒体的运用方法,将多媒体从课堂教学的“附属地位”中摆脱出来,并了无痕迹地渗透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全流程,从而将初中语文课堂塑造得更加立体,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一、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机理分析

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清楚理解运用多媒体为什么可以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

1.课堂空间角度:运用多媒体强化语文学习动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角度而言,所谓的“开放而有活力”,关键在于激活学生兴趣,进而强化学习动机。新《课标》给出了一个具体实现手段,就是“注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从语文课堂空间角度考察,运用多媒体强化语文学习动机,是实现语文教学优化的内在机理之一。事实上,大多数初中生的学习动机都是从学习之外形成的,在一些能够给自身带来愉悦感、幸福感、收获感、成就感的要素刺激下,将强烈地驱动学生寻求一个实践出口。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教材《观沧海》的教学上,课堂空间是无法直观地体验到“沧海浮沉”的壮观的,加上古诗本身存在阅读、理解困难,学生难以自动产生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于课堂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曹操创作《观沧海》的片段,诗人形象、诗歌朗诵、诗的画面、诗的意境等立体化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足以产生强烈的视听与心灵震撼,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教学内容角度:运用多媒体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客观说,初中语文教材所能够容纳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多媒体技术介入初中语文教学场景中,教师自然而然地会选择利用多媒体补充一些教学内容。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教材《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教学为例,作者所记录的“言行片段”言简意赅,虽然涵盖了闻一多先生平生重要事迹,但对于初中学生的阅读体验而言,未免有些“流水账”的寡味平淡。教师为了让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满,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恰当填充,如播放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纪念大会上“痛斥反动派演讲”。但是,多数情况下运用多媒体仅仅对教学内容“做加法”,填充得越多、越丰富,反而会导致距离原文所表达的主题越远。因此,从优化语文教学角度出发,教师不仅要熟练运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做加法”,更要善加运用多媒体对教学内容“做减法”,如利用流程图、关系图、思维导图等展示课文关键词,提高学习效率。

3.核心素养角度:运用多媒体突破语文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重要职责之一。根据新《课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及“文化素养”四类,素养不同于语文课程中平铺直叙的知识、技能,需要学生在日积月累及持续建构中才能真正获得。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发挥多媒体的优化效能,充分发掘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突破语文教学重点,实现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跨越”,则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上)教材《背影》的教学为例,课文一共四次提及“背影”,每一次“背影”出现的时机、场景都不同,所代表的父子情感也有所变化,这是本节语文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演示四次“背影”的差异,再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父子之情”或“父母之爱”等内容,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生活中不经意出现的关爱细节,在此教学情景中让学生重新感受《背影》的语言运用、思维模式、审美特点以及包含的传统文化底蕴,可以明显有助于初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

从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多媒体沦为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具异化”现象十分常见,这表明运用多媒体仍然存在很大误区。

1.过度依赖,导致多媒体运用的形式化

所谓“过度依赖”,可以理解为初中语文教师在“唯技术论”观点驱使下,导致多媒体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运用时呈形式化现象。新《课标》在重新构建教学主客体关系时,明确提出教师要转变为引导者、学生要成长为课堂教学的主体,那么过度依赖多媒体会造成什么结果呢?结合笔者讲解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教材《沁园春·雪》的失败案例分析,为了充分展现这首词的大气磅礴、瑰丽想象,笔者采取了“文字图像化”的课件制作方式,结果生成的幻灯片达到20个之多,同时为了将教学内容展现得更加具体,每一张PPT都尽量填充关联的知识、图片、音乐及视频片段;原本以为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带来震撼的视听体验,但实际效果是学生根本不敢随意提问,只是紧张地从每一页PPT上搜索各个知识点。如此一来,教师俨然成为一个“PPT讲解员”,而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

2.缺乏层次,造成多媒体运用的流水化

新《课标》总体目标之一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实现这一目标,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设置多个“缓冲区”或“空白区”,为学生头脑风暴、思维训练、创新创意等提供条件。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传统语文教学“灌输形式”之所以广被诟病,很大原因就是基于“流水账”的方式呈现知识,一堂语文课下来,学生忙于埋头记录各个知识要点,根本就没有时间去思考。而教师在多媒体运用方面的误区就是“缺乏层次”,为了让学生了解更深、掌握更多,恨不得运用多媒体把所有直接、间接内容都呈现出来,结果就是45分钟有效教学时间之内,教师不停地按播放键、学生不停地浏览课件页面。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就语文来说,多读、多写、多体验、多积累才能达到厚积薄发,才能从语文课堂中受到文化熏陶,多媒体运用的流水化误区,必然导致教师的教(知识输出)与学生的学(知识接收)的不对称,那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自然无法达成。

3.忽视想象,致使多媒体运用直观化

“直观表达”在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时非常有效,它适用于“数理化”等学科,却并不适合语文教学。究其原因,语文依托文化土壤而生,相关资源直接撷取于中国文学体系,它除了具有传授祖国语言文字的工具性价值外,更多的是人文底蕴。然而,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课件设计及制作的过程中,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直接赋予抽象要素以具体形象,这种现状导致学生自身的想象力被强行剥夺。教师的想象力越丰富、课件表现得越具体,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就越直观,与之相对应,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就会被抑制;而学生一旦失去语文学习中的想象力,所有学习行为无疑是对教师、教材所传授内容的复制,不仅会削弱学习动机,还会逐渐产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

以“人物”为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分析人物多从外部形象、举止、穿着等入手,一些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会直接将人物呈现出来。诚然,对于一些认同感较高的人物形象,直观化地体现是无可厚非的。如“四大名著”早已经被影视化,且得益于文化艺术大家的指导,所设计的人物非常饱满,被公众所接受,包括《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唐玄奘等,教师直接从网络下载、展示运用并无不妥。然而,仍有许多“小众人物”或者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人物”则没有必要直观呈现,以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上)教材《孔乙己》一课的多媒体运用为例,课文中给出了一幅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学生从中可以产生模糊的印象,但“孔乙己其人”具体长什么样,没有一个统一的脸谱及形态,那么教师就不应该费尽心思找一张孔乙己的“定妆照”,而是基于“留白处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去结合课文描写生成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孔乙己,这样一个创造及丰富体验的教学过程,可以明显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提升。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优化”的意义体现在对比维度,即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多媒体技术、设备、资源等运用的基础上,予以更高层次的发展创新,进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效益得以显著优化。

1.以平台化思维取代工具化思维,优化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从语文教育理念创新角度出发,基于何种思维看待多媒体价值,直接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效能优化的结果。传统初中语文课堂之所以无法全面激活多媒体优势,主要是工具化思维占主导地位,即将多媒体等同于教具,本质上等同于板书、挂图等,在这种状态下,多媒体穿插于“教和学”之间,不仅难以有效融入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反而会造成两方面主体进一步隔离。以平台化思维取而代之,多媒体转化为“教与学”的纽带、桥梁、媒介,进一步平衡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对称性。换句话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场景下,教师立足于多媒体平台重点发挥引导者的功能,而学生立足于多媒体平台展示学习主导者的身份。如此一来,多媒体设备、资源、技术等虽然客观存在,但语文教学建立其上,大有“云深不知处”的体会,有助于减轻师生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减少形式化运用现象。

例如,笔者在《沁园春·雪》多媒体教学的优化过程中,引导学生一起完成了“词变画”的创作。

首先,利用多媒体营造“北国风光”的宏大场景,向学生展示了多种《沁园春·雪》的创作,包括朗诵作品、视频片段、动画特效、国画等,旨在为学生建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文学意境,之所以选择类型不同的场景,是充分考虑到学生阅读、体会《沁园春·雪》时情感的差异性。其次,摒弃原有的“文字图像化”做法,仅为学生提供一个插入《沁园春·雪》朗读音频的空白PPT,但在文件夹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包括单纯的雪景,以及长城、成吉思汗、唐太宗、弯弓射雕等元素,所有元素提供对应的编号。再次,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展开3—5分钟的探讨学习,其间共同完成一幅自己想象在中的“雪景图”。最后,由学生操作多媒体设备,在PPT上展现出(按编号)元素组合状态,实现语言抽象描绘向图像具体表达的转化。整节课的教学形式,也由教师单纯讲解、学生机械记录,转变为师生共同完成学习内容,多媒体发挥了很好的平台作用。

2.基于留白技巧丰富课堂的层次,优化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习体验

留白是一个国画技巧概念,能够在绘画作品上形成很好的层次感。借鉴这一概念,多媒体运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形成很好的层次性,从而规避忽视想象、多媒体直观化运用等问题。在具体的教学技术手段上,留白并不体现在语文内容的不全面展示上,而是彻底将语文教学内容抽象化、符号化。很显然,这种方式不太适合新授课程,且新课教学需要教师引导功能占主导地位,也不需要太多的层次感,而是应在充分预习、讲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基于留白技巧,丰富课堂层次,才能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体验。

例如,在部编版初中语文(九下)教材《变色龙》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后,教师仅在奥楚涅洛夫第一次“变色”时,展开详细的教学(心理分析、语言变化等),而将其余五次变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面对抽象符号并结合课文内容,在脑海中自动生成相关情境,从而有效避免了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多媒体流水账”,进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得以优化。

3.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优化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方式

新《课标》将语文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这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也是利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的基本原则。教师可以从丰富初中学生语文想象力着手,以避免多媒体运用过于直观化,一方面建构基于多媒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学习任务清单”,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语文学习资料,并能提出经自己独立思考后仍疑惑不解的问题,这时多媒体主要发挥的是工具价值。另一方面,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取消大规模PPT课件、大量视频文件的展现方式,而以短小精悍的微课文件取而代之,微课视频除了可以集中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或说明重要学科知识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营造文章的意境,以及引导情感的生成,这时多媒体主要发挥的是人文价值。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原则,优化语文课堂多媒体的使用方式,进而让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及优势得以更充分发挥。

总而言之,运用多媒体“优化效能”的出发点,在于尽可能发挥多媒体支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但不能喧宾夺主,亦不能浅尝辄止,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必须兼顾恰当性、灵活性与创新性,才能真正促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提升。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多媒体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