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晶晶
(滨州学院学报编辑部,山东 滨州 256603)
高等院校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教学与科研是现代大学的两大职能[1]。科学分析科研情况,可为高校人才引进/培养、科研管理等提供参考。李玉[2]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山东省7 所新建本科院校2008—2014 年国内发表的核心期刊论文进行了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了这7 所院校的科研状况。然该文仅从论文时间分布、著者分布、期刊分布、被引情况进行了统计,没有充分利用h 指数、被引频次等相关参数。学术矩阵和学术迹的提出[3],推进了学术评价指标及其应用。因涵盖信息全面且计算简洁,学术矩阵和学术迹被应用于期刊[4-5]等的测评。文献[6]提出,学术矩阵和学术迹方法适用于大学测评,且尤其适合个性化分析比较。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拟采用学术矩阵和学术迹方法对山东12 所地名+大学/学院的省属综合本科院校进行学术评价,包括济宁学院(JNU)、泰山学院(TSU)、枣庄学院(ZZU)、菏泽学院(HZU)、滨州学院(BZU)、德州学院(DZU)、潍坊学院(WFU)、临沂大学(LYU)、烟台大学 (YTU)、聊城大学 (LCU)、济南大学(UJN)、青岛大学(QDU)。其中前8 所是1999—2007 年由专科学校合并、升级而成普通本科院校,2012 年由地方属划归省属[7];后4 所是老牌省属普通本科院校。
12 所院校的大体规模见表1,表中数据的查询时间为2020 年6 月15 日,来源为各院校官网的学校介绍、师资概况、招生简章等,其中济宁学院官网、聊城大学官网没有专任教师数量,二者的专任教师数量为各自院系介绍中的数据之和。从师生人数看,5 所地名+大学的高校远多于7 所地名+学院的高校。
表1 研究对象大体规模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统计源,统计12 所院校2015—2019 年发文和被引情况,得到数据见第8 页表2 (统计时间为2020 年6 月4 日),表中:P 为发文量;C 为总被引频次;h 为h 指数;下标表示年份。针对发文情况而言,5 年内有4 所院校后退,2 所院校原地踏步,6 所院校一直处于行进状态。12 所院校的总被引频次和h 指数均受发文量影响:总被引频次与发文量正相关;h 指数随发文量增大呈上升趋势,但在发文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规律不明显。时间是影响论文被引的重要因素,随时间不断延长,12 所院校的h 指数和总被引频次均呈上升趋势。
表2 2015—2019 年12 所院校的发文和被引情况
学术迹和学术矩阵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详见文献[3-6],本文将直接引用文献的结果。按文献所述方法把高校某段时间刊发的学术论文按被引频次大小排序后得到h 指数。利用h 指数将发文情况划分为h 核、h 尾、零被引3 段,将被引情况划分为h 域、e 域、t 域3 个区域(划分情况见文献[6]中的“图1发文量和引文量的排序分布”),并推得公式为
式中:P 为发文量;h 为h 指数;PZ为零被引篇数;C 为总被引频次;Ch为h 核(被引频次≥h 的论文)总被引频次;X1~X3分别表示h 核、h 尾和零被引论文分布;Y1~Y3分别表示h 域、t 域、e 域论文分布;Z1~Z3分别表示相应被引论文-发文差距分布。用学术向量X,Y,Z 构成学术矩阵V,进而得到学术迹T。学术矩阵V 中的数值表除X3越小越好外,其他8 个量均是越大越好,公式为
笔者计算了12 所院校累积1 年、2 年、3 年、4 年、5 年的学术矩阵V1~V5,考虑论文写作的简洁性,仅列出V1和V5,即
1)h 核量化测度。12 所院校的X1和Y1均随时间累积呈上升趋势,说明12 所院校发表的论文进入h 核的比例在不断增长,但X1和Y1都偏低。2019 年,由于论文发表时间较短,12 所院校的h指数均偏低,这导致发文量最大的青岛大学X1垫底,发文量最小的济宁学院居首位;而由公式可知,计算Y1时h 指数被强化,所得结果与X1差别较大,潍坊学院居首、泰山学院垫底、青岛大学位列第三。随时间累积,X1排名有所变化,但青岛大学一直居于末尾,济宁学院一直名列前茅,可见发文量对X1影响巨大。Y1排名变化明显,2018—2019 年济南大学居首、泰山学院居末,2017—2019 年聊城大学居首、枣庄学院居末,2016—2019 年济南大学居首、枣庄学院居末,2015—2019 年青岛大学居首、菏泽学院居末。因为X1数值较小,所以Z1的变化趋势与Y1一致。
2)h 尾量化测度。随时间累积,12 所院校越来越多的论文从零被引进入h 尾,X2和Y2随之逐渐增大。从12 所院校的V1~V5可以看出,与h 核量化测度排名相反,在h 尾量化测度X2,Y2上,青岛大学稳居榜首、济宁学院居末。根据V5中Y2大小,其余9 所院校可大体划分为3 组:Y2>5 000的烟台大学、临沂大学,3 000<Y2<5 000 的滨州学院,1 000<Y2<3 000 的德州学院、潍坊学院、菏泽学院、枣庄学院、泰山学院、济宁学院。
3)零被引和超引量化测度。作为零被引分布指标,X3越小越好。从12 所院校的V1~V5可以看出,济宁学院、泰山学院、枣庄学院、菏泽学院、滨州学院、潍坊学院、临沂大学的X3一直处于增长趋势,德州学院、烟台大学、聊城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的X3累积5 年后开始下降。说明,12 所院校都有大量低质论文发表,随时间累积,前7 所院校的零被引论文占比达到平衡或持续增加,后5 所院校的零被引论文占比持续下降,这与零被引论文占比统计结果大体一致。青岛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烟台大学、临沂大学的X3远高于其他7 所院校,说明尽管其发文量大、h 值高,但其低质论文数量也比其他7 所院校多。
12 所院校1 年、2 年、3 年、4 年、5 年的超引测度Y3差距逐渐增大,但整体偏低,说明超引区论文总体被引频次偏低。此外,与其他11 所院校Y3呈上升趋势不同,潍坊学院V1的Y3(5.185 7)远高于其他11 所院校,之后逐渐减小至3.623 8,再上升至6.930 5,这是由潍坊学院2019 年进入e域的3 篇论文被引频次较高,而其当年总被引频次较低所致,这种影响延伸到了V2,V3后该影响逐渐消失,甚至由于5 年累积超引论文较少,其2015—2019 年的Y3排名垫底。由于Y3偏低,Z3主要受X3影响。
由学术矩阵公式和数据知,12 所院校的X1,Y3绝对值都较小,所以T 主要受Y2和X3影响,即零被引和h 尾对12 所院校的学术迹起决定作用。
12 所院校学术迹见第10 页表3,表中T1~T5分别表示累积时间为1~5 年的学术迹。12 所院校的学术迹T1均为负值,这是由发文时间短、学术影响尚未发挥所致。随时间延长和发文累积,8 所院校的学术迹T2转为正值,仅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潍坊学院为负值。青岛大学、济南大学的T2虽仍为负值,但有大幅度提升,这是由于这两所高校发文量过大,短时间内的被引频次不足以弥补发文量对学术迹的影响;烟台大学、潍坊学院虽为负值,但与其他院校相差不大。3 年累积后,11 所院校的学术迹T3转为正值,且有4 所超过1 000。经5 年累积,12 所院校大体分成了不连续的4 组:①T5<3 000 的滨州学院、菏泽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枣庄学院、泰山学院、济宁学院,②4 000<T5≤6000 的烟台大学、临沂大学,③9000<T5≤11 000的济南大学、聊城大学,④T5>30 000 的青岛大学,这与据Y2进行的分组略有不同。从T3开始,青岛大学与其他院校拉开绝对距离,T4更是从数量级上压倒其他11 所院校。随时间推移,各院校的学术迹差距越来越大。
表3 12 所院校的学术迹
专任教师是高校科研的主要力量,其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高校的发文量P 和被引指标h,C,进而影响学术迹T。假设统计的12 所院校2015—2019 年专任教师数和生师比未发生变化(高校的专任教师人数和生师比是动态变化的,但短期内一般变化幅度不大),得到专任教师人数N 与T 的关系。结果显示,1 年学术迹T1随N 增加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专任教师多的院校发文量大,论文的学术价值1 年内无法发挥所致。随时间累积,T 与N 逐渐转为正相关关系,这与事实相符。尽管长期来看,T 与N 正相关,但并不绝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可能受院校科研政策等因素影响。
由于12 所院校专任教师人数差别较大,为进一步分析其学术贡献,计算了5 年学术迹人均值TE=T5/N,本文称之为人均学术贡献。青岛大学、聊城大学、济南大学、烟台大学、滨州学院、临沂大学、菏泽学院、枣庄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泰山学院、济宁学院的TE依次为13.307 5,5.685 1,4.966 1,3.781 3,2.521 8,2.039 6,1.635 5,1.440 5,1.240 6,1.153 3,1.037 1,0.927 0。据TE将12所高校分为TE>3,2<TE<3,TE<2 3 组。由表1、表2、表3 可知,TE>3 组均为老牌本科高校,科研基础较为雄厚,其TE,T5均远远高于其他后期升本8 所院校;TE<2 组为6 所2000 年后升本的院校,科研基础相对较弱;生师比超过20 的济宁学院、泰山学院、德州学院、菏泽学院TE,T5都较低,生师比较低、同时期升本的滨州学院则进入了2<TE<3组,其T5也高于其他6 所同类院校;1999 年升本的临沂大学尽管专任教师人数占据优势,但由于科研基础弱于其他老牌本科院校,未能进入TE>3 组。
尽管与2015 年相比,2019 年的发文量有4 所院校后退,但12 所山东省属本科院校的发文量在2017 年之后整体呈上升趋势。被统计院校的被引论文数、被引频次和h 指数主要受时间影响,随时间延长和累积,三者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与幅度差别较大。
1)h 核量化测度显示,12 所院校进入h 核的论文都较少,且该区论文的被引频次较低。虽然随时间累积,X1,Y1逐渐增大,但整体偏低。相较X1,Y1变化较大,12 所院校据X1,Y1的排序差别很大。
2)h 尾量化测度显示,12 所院校有大量论文进入h 尾,该区论文的总被引频次很高(5 年累积的X2,Y2分别在102~103,103~105数量级)。随时间累积X2,Y2迅速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与幅度差别较大。由于5 所大学有更多论文进入h 尾,所以尽管其零被引论文数量较多,其学术贡献仍远大于7 所学院。
3)零被引量化测度显示,12 所院校均有大量零被引论文发表,且5 所大学的零被引论文数量多于7 所学院。5 年累积后,德州学院、烟台大学、聊城大学、济南大学、青岛大学5 所院校的X3开始下降,零被引论文比例降低,其余7 所院校的X3则持续上升。
4)超引量化测度显示,12 所院校进入超引区域的论文都较少,Y3较小。从5 年学术矩阵来看,5 所大学没有明显优势,Y3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泰山学院、枣庄学院、德州学院,但其Y3都较低,不足以影响学术迹变化趋势。
5)学术迹结果显示,12 所院校的学术贡献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累积而增大。
学术成果来源于“人”,所以学术迹与学校规模存在必然联系。长期来看,学术迹与专任教师人数正相关。为进一步分析各院校的科研情况,本文计算了人均学术贡献。结果显示,与T5不同,聊城大学、滨州学院、枣庄学院排名前移,但整体而言,学院类高校仍落后于大学。此外,在专任教师人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生师比对人均学术贡献有负面影响。生师比高的院校专任教师教学任务较多,投入科研的时间、精力相对较少,这可能会影响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