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质量关”的民族地区地方性医学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2022-03-23 21:48漆光紫,陈秉朴,吕维纯,谭琳,韦俊宏,杨玲玲,庞雅琴
右江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医学院校培养模式

漆光紫,陈秉朴,吕维纯,谭琳,韦俊宏,杨玲玲,庞雅琴

【关键词】 培养模式;硕士研究生;医学院校;民族边远地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22.02.014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和知识生产的双重使命,对于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2020年7月29日召开的首次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充分显示了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强调,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内涵建设、质量提升的核心任务,在过“五关”,即认识关、方向关、质量关、机制关、评价关上下功夫。其中过好质量关是研究生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发展兴盛之基,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对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保障[2]。“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每一名医学研究生崇尚的应有职业理念[3]。因此,将医学研究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是要过“质量关”的问题。对于地处民族边远地区的地方性医学院校,由于远离中心城市和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地方和学校发展往往均较滞后,高质量高水平师资匮乏,如何过好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关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对2013年才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较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还处在摸索阶段的民族边远地区的地方性医学院校进行研究,比较分析该高校中导师团队指导培养模式与导师单一指导培养模式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效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含直属附属医院)15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4~7]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研究对象及其导师个人基本信息、研究生业绩、导师团队情况、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视野等内容。于2020年12月以年级为层,采用分层整群的方法对抽中的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口腔医学专业的15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正式调查前进行预调查,针对在预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改和完善。正式调查时采用不记名方式进行现场调查,问卷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调查员统一收回。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25份,问卷收回率83.33%,有效问卷122份,收回问卷有效率97.6%。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描述;计数资料用绝对数和构成比描述,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或t’检验;两组间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122名研究对象中,男生56人,占45.9%;女生66人,占54.1%。专业型硕士研究生74人,占60.7%;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8人,占39.3%。研究生由单一导师指导者98人,占80.3%;由导师与其他教师共同指导(团队模式)者24人,占19.7%。

2.2 导师团队的组建形式

导师团队组建中,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19人,占团队培养模式总人数的79.2%;口腔医学、医学检验和医学影像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4人,占16.7%;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药理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有1人,占4.1%。团队中除导师外,其他指导老师所属单位为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者23人(占95.8%),校外其他医院或单位1人(占4.2%)。团队中除导师外,其他指导老师职称为高级职称者15人,占62.5%;中级职称者9人,占37.5%。团队中除导师外,其他指导老师学历学位为博士研究生者13人,占54.2%;硕士研究生者9人,占37.5%;本科/学士学者2人,占8.3%。

2.3 单一导师培养模式與团队培养模式研究生业绩比较分析

在校期间,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及奖(助)学金的奖项共135项,人均(1.38±0.88)项,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及奖(助)学金奖项共61项,人均(2.54±1.38)项,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4,P=0.001),导师团队培养模式的研究生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及奖(助)学金奖项多于单一导师培养模式的研究生。见表1。

2.4 单一导师和团队培养模式研究生素质提升情况分析

单一导师和导师团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认为,与本科教育阶段相比,其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视野、学术道德意识与规范都有提升,但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专业理论知识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90.82%(89/98),高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效果(75.00%,18/24)(χ2=4.47,P=0.034);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科研能力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75.51%(74/98),低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效果(95.83%,23/24)(P=0.026);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学术视野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71.43%(70/98),低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效果(91.67%,22/24)(χ2= 4.26,P=0.039);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学术道德意识与规范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61.22%(60/98),低于团队培养模式的效果(83.33%,20/24)(χ2=4.17,P=0.041)。见表2。

3 讨 论

单一导师培养模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导师培养模式,起源于德国,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导师和学生之间是一对一的培养模式。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导师的任务主要是负责制订学生的培养计划、引导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以及对论文写作的指导等有关事宜。单一导师培养模式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等不足[8],这种培养模式的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对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且这种“学徒”关系缺乏横向方面的交流,不利于不同专业、不同导师思维与要求等的学习。团队培养模式是针对单一导师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现实需要而建立的,它起源于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其显著特征表现为导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一对一的“学徒”培养模式,而是由一个主导师和多个副导师组成的导师团队[9]。团队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博采众家所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学术视野,更系统地学习有关知识,拓宽研究思路,促进学术创新,进而提高科研能力以及保证论文质量[10]。另一方面,团队培养模式有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更好地发挥群体的作用,同时可以在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意识方面得到更多培养,避免受单一导师固化思维和认识不全面的影响。

调查发现,该校研究生奖学金的评审推荐实行百分制且需要从思想品德(占15%)、学习成绩(占35%)、科研能力(占40%)、发展潜力(占10%)和加分项目(科研成果、著作)进行评审,由此可见,研究生科研能力及科研成果对其能否获得教学、科研及奖(助)学金有重要影响。在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与团队培养模式研究生业绩比较中,本研究发现,人均获得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及奖(助)学金奖项,团队培养模式相对优于单一导师培养模式。提示团队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其原因可能是[11],单一导师制中,导师的知识结构、能力情况、素质养成、兴趣爱好以及个人专长等多因素直接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方向和培养质量,容易造成研究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单一,甚至产生学术门户等现象;并且,单一导师制不利于研究生个人的兴趣、特长和能力的开发,挖掘更多的个人潜能。相比较而言,团队在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等方面的构成更加全面,更加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可以更好地进行差异性培养,更有利于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分析发现,单一导师和团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视野、学术道德意识与规范都有提升,但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专业理论知识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比高于团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比例,该研究结果与张力等人[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科研能力、学术视野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比低于团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比例,该研究结果与杜晓艳[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下认为学术道德意识与规范有明显提升的研究生占比低于团队培养模式下研究生的比例。由此可认为,团队培养和“单导师”培养模式各有优缺点,但作为刚获得自主招生和培养研究生的院校,由于存在教学、科研水平、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等问题,建议在研究生培养中多采用团队培养模式,以便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注入新的血液[13]。

研究发现,该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单一导师培养模式与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占比不均衡,前者占绝大多数,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主导模式,后者仅占很小比例,未能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模式的優势,提示该校的研究生培养未能完全跟上高质量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时代步伐。二是团队中学科交叉面欠广泛。数据显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相结合的团队占团队培养模式的79.2%,而缺乏临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培养模式,不利于研究生的多学科融合培养等。三是校内外学术交流相对缺乏,不利于学术视野的开阔和学术研究的创新。团队组建中,学校(含直属附属医院)占比90%以上,而校外其他医院或单位仅占不到10%,学习范围有限,给学术研究带来一定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陈洪捷,沈文钦,吴彬,等.全国研究生教育大会专家谈[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5):6-14.

[2] 鲁万波,董春.优化统计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经验与本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6):9-15.

[3] 姜雪.核心素养视域下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要素探析[J].医学教育管理,2021,7(1):34-37,41.

[4] 黄建兴,牛新原.高校研究生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探索:以“研究生地方民俗与社会研习班”为例[J].高教论坛,2020(7):64-67.

[5] 王琳源,高秀秋,张文娟,等.导师团队式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21):76-78.

[6] 刘扬,闫国珍,何俊峰,等.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包头医学院学报,2020,36(6):90-92.

[7] 郭松芃,郑敏,陈森淼,等.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医德培养模式探究:以汕头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3):443-447.

[8] 杨渝南,刘杰.市场导向的省属高校专业硕士特色化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18(3):81-85,27.

[9] 包龙生,陈朋,于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82-183.

[10] 黄斌,殷代印,傅程.突出校企联合特色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1):3-4.

[11] 杜晓艳.单一导师制与导师组制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灵活运用[J].亚太教育,2016(29):243.

[12] 张力,朱飞,牛春雨.地方普通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组制度培养模式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4,35(4 A):82-84.

[13] 林立洪.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模式的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31(1):15-17.

(收稿日期:2021-08-09 修回日期:2021-11-17)

(编辑:潘明志)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医学院校培养模式
微课教学模式在医学院校健美操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实践研究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高校硕士研究生对学校和导师水平能力的评价分析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