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体系建构与实施路径

2022-03-22 22:02罗生全卞含嫣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

罗生全 卞含嫣

[摘要]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利于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进教育公平。在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强烈呼声下,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刻不容缓。为此,需要从课后服务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方面着手,建构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并从理念塑造、结构优化和管评机制建设等方面采取行动,探索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后服务;高质量课程;体系建构;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3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在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背景下,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是教育系统义不容辞的责任。高质量课后服务的核心是育人,育人的基本途径是课程,课后服务课程对课后服务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建设并实施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是推进高质量课后服务、建设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亟待回答的问题。鉴于此,必须正确认识并充分肯定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将高质量作为检验标准,积极建构并全面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以高质量课程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建设价值

学校是课后服务的主渠道,课程是学校实施课后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推动学校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课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是推进高质量课后服务的关键点和着力点,更是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的迫切需要。

1.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有利于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义务教育由注重量的积累转向注重质的提升,全面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的质量,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课业和校外培训负担。[1]这一政策的出台,强化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明确了课后服务在教育减负中的突出地位。课后服务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对于提升教育服务能力、改善教育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双减”政策引导下,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取得重大进展,后续工作的重心将是进一步完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真正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主动承担实施课后服务的责任,更要积极建设并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为课后服务的顺利开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基本保障。换言之,课后服务课程是学校课后服务的核心内容和行动基础,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是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有效落实“双减”政策、构建良好教育生态需要聚焦的关键问题。

2.有利于满足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课后服务是在课后托管的基础上蜕变而来的一种具有教育性和多样性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课后时间开展丰富多样的育人活动,尽可能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而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能够更好地发挥课后服务的育人功能,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规定,课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2]。由此可知,学校课后服务致力于满足学生“作业、实践、扶弱、特长”等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3],这就要求课后服务课程 “一定不能拘泥于只关注儿童文化课业的学习,而是应着眼于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爱好与特长,为儿童创设多元的户外活动空间和时间”[4],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特点。抓好课程建设是做好课后服务的基础,如若能够精准把握课后服务课程特点,紧密围绕课后服务目标和学生个性需求,加紧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将有利于实现课后服务供给和学生需求满足的双赢,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3.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进教育公平

《指导意见》强调:“课后服务要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亟需服务群体”[5],从这一层面看,课后服务是把增进教育公平作为其应然追求。而建设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将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增强课后服务的公平性。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后服务课程,“为每一位儿童提供普惠性、高质量的儿童课后照顾与服务,是减少并逐渐消除儿童课后接受教育与照顾的不公平现象、降低儿童因课后资源缺失而对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的重要途径”[6]。对于家庭和学生而言,积极建设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其实是将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合理配置,对课后服务课程资源的有效開发与利用有着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保证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在课后享有同等机会和水平的教育,缩小因家庭收入差距而导致的“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教育差距,[7]逐步增进教育公平。

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体系建构

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是对课后服务课程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而形成的统一体,其实质是建立课后服务课程在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之间的逻辑关联。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和评价体系,四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1.素养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是构成课程的第一要素,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的建构需要有科学、清晰的课程目标作指引。课后服务是解决家长接送孩子难题的重要举措,更是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课后服务课程是为了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因而,建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也应以“素养”为导向,基于立德树人,力求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来说,素养导向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包括总体目标和分目标。总体目标作为学校开设课后服务课程的纲领性要义,依据课后服务课程的性质确定。课后服务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课程,它是伴随着“减负”而产生的,由有需要的学生及家长自愿参与、自由选择的课程,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升核心素养。据此,可以确定课后服务课程的总体目标为:通过定制个性化服务内容,更加充分地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增强个体自信心、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融入,从而给个体带来正向的成长、改变及影响,实现身心均衡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8]基于课后服务课程的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分析课后服务课程的分目标,即课后服务课程在认知领域、实践领域和情感领域的目标。每一类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课后服务课程内容,要在具体的课后服务实践中依据服务内容、服务对象等变更和调整,但最终都应指向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这一总体目标。

2.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

课后服务课程的育人价值必须借助具体的内容体系来实现。“课后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内容,深刻影响着课后服务‘课程化’的水平”,[9]也直接关系到课后服务的质量。由于课后服务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也应包罗万象,既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提升活动,也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答疑解惑,建立起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在此,可以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组织课后服务内容的经验:美国最初推行“放学后项目”的目的是提升处境不利或学业不良儿童的学业成就,侧重于提供教育补习和家庭作业辅导服务,后来随着对课后服务价值认识的加深,又增加了体育、阅读和写作、STEM学习等;[10]日本课后服务以放学后儿童教室和放学后儿童俱乐部为主体,开展学习、体育、文化和艺术活动,具体包括指导作业、预习复习、补充学习等学习支援,实验或工作、英语会话、文化艺术等体验活动,体育运动和传统游戏,生活指导等多样化内容;[11]北欧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后服务内容普遍比较丰富,涵盖了作业辅导、语言课程、户外运动、才艺展示、参观博物馆以及各类娱乐活动、兴趣活动和拓展训练。[12]总结发现,各国在课后服务内容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都囊括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项活动。这启发我们,可以在课后服务中提供学习帮助类、科技活动类、体育运动类、文化艺术类、生活指导类、口语交际类等多元主题,建设多类精品课程,构建起多元融通的课后服务课程内容体系。

3.动态开放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体系

课程实施的最大特点是动态性,必须把握住这一特点,建构动态开放的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体系。这离不开课程实施主体、实施途径和实施环境等具体因素。在实施主体方面,课后服务课程实施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乃至企业等多方参与,应协调好各方责权和关系,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承担实施责任的新格局。[13]其中,政府扮演推动者角色,集中精力“掌好舵”(即做好决策工作),[14]制定政策吸引多方力量参与课后服务课程实施工作;学校扮演组织者角色,利用场地、人员和资源等优势承担起实施课后服务课程的主体责任;家庭扮演支持者角色,鼓励孩子参加学校课后服务课程并对课程高质量实施提出合理建议;社会和企业扮演参与者角色,配合政府和学校开设更加丰富且专业的课后服务课程。在实施途径方面,课后服务课程实施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社团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尽可能拓展实施途径,借助丰富生动的课程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实施环境方面,一要加大改善物质环境的经费投入,优化学校教育场地,并挖掘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社区活动中心等公益场所作为实施课后服务课程的校外场地;二要着重打造学校文化名片并将其渗透进课后服务课程中,加强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4.全面长效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

课后服务课程评价是提升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应着眼于课后服务的育人本质,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发展性,构建全面长效的课后服务课程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应包括对课后服务课程方案的评价、对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和对课后服务课程成效的评价。课后服务课程方案,是以文本形式固定下来的静态课程,对其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其是否符合学校课后服务的宗旨和要义,以及方案的各部分是否科学、连贯和适切,从而在课程实施前把好质量关。对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对课后服务课程开设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准备情况和综合执行情况、学生的参与情况、外部支持情况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过程中应以课后服务目标为中心,坚持主体性、过程性、灵活性的评价原则,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做好课后服务课程实施情况的监测和反馈工作,把好课程实施质量关。课程成效是衡量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的直接因素,对课后服务课程成效的评价应侧重于关注学生参与课后服务课程的收获和满意度,通过记录学生在课后服务课程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以及各个方面取得的发展进步,对课后服务课程效果展开综合评定,并依据评定结果调整优化课后服务课程,不断提升课程质量。

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路径

只有将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课后服务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价值。为此,需要从理念塑造、結构优化和管评机制建设等维度,探寻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路径。

1.树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后服务课程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先导和灵魂,构建并实施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前提是确立具有前瞻性、引领性的价值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核心素养逐渐成为教育价值实现的基础,也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思想武器。课后服务表面上是解决学生放学接送问题的普惠性服务,实际上也是一项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应该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建设并实施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课程。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价值基础。“学生核心素养,是能够适应知识变革大环境以及未来社会的能力品格,支撑人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15]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和课后服务的价值旨归。课程实施的价值根基决定了课程的发展方向,为推动课后服务课程朝向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时代要求,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价值基础,在课后服务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围绕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为主体的核心素养对课后服务课程进行筛选并分类。另一方面,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目标追求。核心素养所倡导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以及实践创新等,体现了新时代受教育者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品质与关键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是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规格的必然选择,也是课后服务课程实施的目标趋向。[16]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和实施必须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追求,转变由知识到人的课程建构思路,以实现学生发展为视点编制课程,同时在实施课后服务课程时重视人、突出人、尊重人,充分发挥课后服务课程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的重要价值。

2.秉持学生立场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骨架,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结构是有效实施课后服务课程、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品质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学生的成长作为设计和实施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当前教育者亟待坚定的立场”[17],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结构也必须秉持学生立场。在宏观层面,应基于学生个性特征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形成統一与差异协调并进的课后服务课程目标体系。如前文分析,课后服务课程目标是依据课后服务课程性质确定的,对全体参与课后服务的学生来说是统一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和需求,这就要求课后服务课程目标在面对形色各异的学生时应存在差异。对此,就需要在统一性目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细化,针对每位学生提出体现差异性的具体目标。在中观层面,应结合学生需求优化课后服务课程内容,弥补课内教育短板。课内教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受教育内外各种因素限制,中小学课内课程往往偏重智育而弱化其他,[18]存在明显的育人短板。课后服务课程作为重要补充,应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立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和主观喜好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提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所需的多元选择,补齐课内课程体系的短板。在微观层面,应考虑学生现实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后服务课程实施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要被资源牵着鼻子走,有什么资源就开什么课程。反之,学生的现实需要才是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依据,必须从学生的兴趣、可持续发展需要、参与度等角度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开发思路,整合满足学生现实需求的课程资源,选取利于学生沉浸体验的课程形式,不断优化课后服务课程的实施。

3.建立全方位的课后服务课程管评机制

实施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当务之急是要建立起全方位的课后服务课程管评机制,促进课后服务持续发展和改进。首先,应明确课后服务课程质量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课程质量标准。我国课后服务课程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明确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的要求和标准对课后服务后续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应积极研究课后服务课程质量标准,对课后服务课程目标的示范性、内容的科学性和多元性、师资队伍的结构和素质、实施形式的新颖性和针对性等提出要求,形成具体化的课后服务课程建设质量指标体系。其次,应加大课后服务课程监管力度,重视课后服务课程的常规管理和质量评价。对课后服务课程的顶层规划和结构优化固然重要,但是课程监管的作用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对课后服务课程的常规管理和质量评价。为此,必须加强课后服务课程巡视,在课程日常实施中做好记录和反馈,以便及时发现课后服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和改进建议;同时,应依据质量标准对课后服务课程展开督查和评价,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把课程入口关、过程监管关、质量考核关”[19]。最后,应理清课后服务课程管评主体,落实对课后服务课程的管理、监督和评估责任。课后服务是涉及多个主体的民生工程,为将其落到实处,必须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形成课后服务课程质量管评共同体: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是主要负责人和管理者,应做好实施课后服务课程的组织、人员和经费保障,并不定期开展课后服务课程质量评估和满意度调查,而社会及广大家长群体作为重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应积极监督课程实施,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周洪宇,齐彦磊.“双减”政策落地:焦点、难点与建议[J/OL].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1[2021-10-30].https://doi.org/10.14100/j.cnki.65-1039/g4.20211022.001.

[2][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2017-03-24) [2018-03-1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3/t20170304_298203.html.

[3]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N].中国教育报,2021-08-07.

[4]蔡琳.课后服务面临全面升级[J].人民教育,2021(Z2):46-47.

[6]杨启光,朱纯洁.论我国儿童课后照顾与教育服务的需求及政府责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4):25-29.

[7]方超,黄斌.马太效应还是公平效应:家庭教育支出与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异质性检验[J].教育与经济,2020,36(04):58-67.

[8]崔晴.小学生课后服务的目标、内容与特点[J].教学与管理,2018(26):7-9.

[9]张文超.学校课后服务实施的理念倾向与改进路向[J].教学与管理,2021(20):7-10.

[10]张亚飞.主要发达国家中小学课后服务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20,47(02):59-69.

[11]李冬梅.日本:放学后儿童教室+放学后儿童俱乐部[J].上海教育,2016(11):45-48.

[12]贾利帅,刘童.北欧四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实践、特征及启示[J].基础教育,2021,18(04):103-112.

[13]康丽颖.促进儿童成长:课后服务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20(03):22-26.

[14]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丁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

[15]靳玉乐,赵瑞雪.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6):13-20.

[16]徐洁.迈向“核心素养”:新中国成立7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逻辑旨归[J].教育科学研究,2020(01):12-17.

[17]杨小微.当代教师要有坚定的学生立场[J].教育发展研究,2008(Z4):6.

[18]汪瑞林.校本课程结构优化与品质提升之道[J].基础教育课程,2019(11):14-19.

[19]王水发.家长满意、学生喜欢、教师认可的课后服务探索[J].人民教育,2021(Z2):42-45.

1879501186299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
发挥学校优势 做好课后服务
“课后服务”之我见
“课后服务”:亟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的体系建构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