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溶澄
摘要:随着我国学前教育不断发展进步,以美术活动为代表的幼儿艺术教育不断深入实施,也积累了相当经验。但因为幼儿生活体验及认知存在的不足,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普遍存有一些问题。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内涵及当前实施现状,然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课程设置生活化”、“欣赏内容生活化”、“组织实施生活化”、“测量评估生活化”。
关键词:以生活为导向,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
艺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美育教育。《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为幼儿五大教育领域之一。无独有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对此也做出了类似说明。幼儿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但同时也普遍存有一些问题,特别是在美术欣赏活动方面。在当前“幼有所育”的学前教育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质量亟待提高。本文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生活化为导向,全面探究幼儿美术教育持续发展可行性路径。
一、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内涵
在我国,教育生活化或者生活化教育由来已久。近代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之父陈鹤琴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也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论证了生活化教育的思想。近年来,随着全面教育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出,教育生活化再一次得到了学界及教育界的关注。在学前教育研究领域,幼儿美术教育生活化、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更成了其中研究的热点。
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在幼儿创作能力较为有限的条件下,美术欣赏活动可使幼儿在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与气氛中探究作品蕴含的美学思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意识、丰富想象、增强艺术感知能力及创造能力。至于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学界对此并无统一界定,但通过文献分析可知,其根本是指基于幼儿生活实际,把美术欣赏活动置放于真实或尽可能真实的幼儿生活状态下实施。这样,不但可使幼儿在潜意识中缔结生活与美育的联系,而且更可激发其对美术作品及相关活动的内在兴趣。
二、当前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现状分析
因为主客观多种因素,我国学前教育质量亟待全面提升。这其中便包括美术欣赏活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缺乏生活化
生活化课程是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根本保障。但实践方面,幼兒美术欣赏活动开展的整体次数与频率均有很大欠缺。这从根本上导致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并没有常态实施。相形之下,手工美术活动或者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活动则是频繁进行。在此种情形下,不仅幼儿的审美意识得不到培养,更主要的是,也导致幼儿对美术、对美育的认知向片面化、单一化方向发展,使其在主观上把美术或者美育等同于手工及绘画活动。
其次,即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其涉及的内容也较为有限。就作品类型而言,涉及到的中国名人名画占据了较大比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的优秀绘画作品,即使有一些适宜儿童欣赏,但却得不到重视,例如新印象主义代表画家乔治·修拉的名作《大碗岛的星期天》其实完全可用来引导幼儿体验不同动态的线条。再如凡高的作品《星月夜》,及其他世界知名画家的作品等。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课程设置缺乏生活化还表现在教师理念与组织行为缺乏和谐统一。根据陶行知先生及陈鹤琴先生对教育生活化的论述,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应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与活动。但仅就其与区域活动的结合来看,即使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此问题的重要性,但仅有较少比例的人把其付诸于实践。所有这些,均是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缺乏生活化的表现。
(二)活动内容缺乏生活化
欣赏内容是美术欣赏活动开展的载体,其选择及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美术欣赏活动的效果与质量。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表明,在幼儿时期,人正处于知觉运动阶段,其注意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均存在极大不足。这种客观情形决定了一切幼儿教育的内容均需要与幼儿实际保持一致。但从实际来看,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内容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单一化和片面化现象。 例如,绝大多数教师在内容选择时通常较为随性,对于图片、实物等均没有过多考虑,且选择的内容与幼儿园内环境、幼儿家庭生活环境关系密切与否几乎没有考虑。相形之下,图片式的美术欣赏内容则占了绝大多数,结果致使美术欣赏基本等同于图片欣赏。再如,即便有教师选择梵高的《星月夜》进行欣赏,但却不加以引导或构建适宜的环境激发幼儿思考。相反,只是通过成人语言对其中的线条等进行描述。这对于幼儿味同嚼蜡,可能起到的实际效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次,幼儿美术欣赏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漠视。而且,即便图片欣赏却也不够系统、全面,结果一些较为适宜的画册、图册或者工艺品等均没有得到重视,从而放大了欣赏内容单一化、片面化的现象。实际上,只要深入挖掘,不同时代均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作品用于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例如,近代的“丰子恺幼儿教育漫画”以及“北京2008年奥运会福娃”、“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墩墩”等均可用于幼儿美术欣赏。
(三)具体实施缺乏生活化
教育活动的关键在于实施。幼儿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更是如此。但实践表明存在的问题较为明显。一方面,教师相关理念与组织实施之间存有较大分歧。例如,虽然教师普遍能认识到美术欣赏应基于幼儿的客观实际,以生活化的方式实施。但在实际进行中,无论是相关环境的创设还是引导又或者其他通常从自身成人的视角出发,而忽视了密切联系幼儿生活实际。例如,有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星月夜》时,虽然目标在于使幼儿感知作品色彩及线条变化,但却没有从幼儿自身的生活体验购置情境。更多教师则直接抛出“小朋友们,大家在画面上看到哪些线条”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脱离了实际生活情境的问题无异于“泥牛入海”,有去无回,自然起不到什么作用。
三、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可行性策略
针对以上所述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者以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经过对比有关理论与实践总结,提出以下可行性建议策略:
(一)课程设置生活化
虽然有关方面目前已普遍能意识到美术欣赏活动的重要性,但具体实施难以实现预期效果。为此,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有关课程生活化较为欠缺的现象。但实践同样表明,相当数量的教师已具备了美术欣赏课程生活化的意识与理念,只不过,真正课程设置,包括名人名画、实物欣赏等却不能恪守生活化的原则。
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主要是对幼儿美术欣赏心理把握不够精准所致。本文研究者深入学习“指南”、“纲要”并分别于不同环境下对大班幼儿进 行观察,结果发现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心理主要可分为这样几个方面:感知、想象、体验、表达等。其中,每一方面均涉及到许多不同内容。例如,感知便包括线条、色彩、构图与造型。但实际欣赏通常过多地局限于某一方面。在上述的几个案例中,欣赏活动往往停留于线条的单一维度,而忽视了感知的其他方面。事实上,即便感知意义上的欣赏,也可把其涉及到的几个方面融为一体。特别是因为幼儿习惯的美术手工活动,如泥艺、纸艺等,作品欣赏均可从线条、色彩、构图、造型等方面综合实施。同时,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这也可把表达、体验等其他美术欣赏活动融为一体。
此外,还应根据美术欣赏心理分门别类地设置相应的课程。例如,可基于幼儿的体验、表达等心理,设置优秀美术实物欣赏课程。此方面,幼儿生活中许多器物均可有机应用于其中,像普遍受幼儿欢迎的喝水的卡通杯、“2022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融融”等。在引导幼儿分别从不同角度欣赏之后,再组织其用水晶泥、橡皮泥或者其他适宜的材料按自己想象进行加工创造。这样,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课程设置才能系统。
(二)欣赏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或活动生活化是教育生活化的核心。研究表明,此方面存有多种观点。例如,有学者提出生活化内容的实施应以学习者的内在兴趣、需要选择相应的生活内容。另外一些学者则指出,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相应的生活内容。还有一些学者则指出,应把学生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结合,选择相应的生活内容。本文研究者依据“指南”与“纲要”,对大班幼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的实践表明,此方面可从以下两点做起:
生活化内容的选择首先要与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相符合。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系列主题课程。例如,因为有幼儿的妈妈喜欢穿汉服,而所有女性幼儿均有过穿不同款式裙子的经历,同时男孩子也普遍拥有一些“超萌”的T恤。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儿园对此进行了充分应用,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为主题,设计了《漂亮的衣服》系列美术作品欣赏活动。这其中包括图片作品,也包括实物作品,包括服装,也包括配饰,包括女性服饰,也包括男性服饰。更主要的是,不同形式的欣赏之后,幼儿园还组织了时装秀,通过不同形式強化了幼儿体验,起到了较好的美术欣赏教育效果。
其次,密切结合幼儿热点话题,确定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内容。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儿园曾经组织儿童情景剧表演。本文研究者无意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幼儿对戏曲脸谱有着较为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有关方面的配合下,便不失时机地组织了戏曲脸谱欣赏活动,选取的图片、实物均是人们喜闻乐见的经典脸谱,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实施生活化
美术教育与美术作品欣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课程设置及选择内容的生活化仅是欣赏教育效果的基本保证。除此之外,还需要组织实施生活化。这是确保成效的关键条件。
首先,在幼儿生活范围及美术视野较为狭窄的条件下,应基于幼儿的生活实际构建具体的生活情境。而且,这种情境的购置应真正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兴趣。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儿园在引导幼儿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时,首先通过视频播放了对华友好歌星谷村新司上海世博会演唱《星》的视频图片。美轮美奂的星空设计加之动人的旋律瞬间激发了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分别从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引导幼儿欣赏。同时,再根据欣赏活动的进展,以不同的问题引导幼儿从有关方面密切联系生活。如,“小朋友们从家里到幼儿园的路上走的线路是直线的,折线的,还是其他什么线条的呢?”“咱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波浪线呢?” 在色彩方面,同样引导幼儿根据个人衣食住行的体验探讨相关问题,以强化幼儿审美感知及生活体验。
其次,可以类比、对比的方法使生活化的美术欣赏活动有条不紊地实施。特别是在引导幼儿进行相同或相似内容的欣赏时。例如,本文研究者所在幼儿园在组织欣赏《星月夜》时,不失时机地呈现出《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五牛图》、《唐宫仕女图》等,然后引导幼儿同样从几个方面进行欣赏。需要指出的是,在欣赏中国名画时,研究者配上了古典音乐,并通过电脑多媒体,从不同角度解构相关内容。虽然幼儿因生活体验、认知等方面的原因,对于一些艺术特色、特征甚至处于“懵懂”的状态,但在声像的共同刺激下,达到了“物我两相忘”的境界。
(四)测量评估生活化
关于幼儿教育评估,“纲要”与“指南”均有明确说明。其中“纲要”这样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之所以质量难以保证与评价缺失有很大关系。本文研究者针对大班幼儿开展的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实践表明,正确的评估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首先,应以幼儿生活为本,确立正确的评估观念。“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例如,在《人投鸟一石子》的欣赏活动时,虽然是大班幼儿,但相当数量的儿童均认为该画作描述是“人鸡”之间,而不是“人鸟”之间。对此,教师不可强行打断、纠正,而应予以理解、尊重。
其次,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当代教育崇尚多元评价,这也是科学评价应有的标准之一。但对于幼儿美术欣赏活动而言,鉴于美术教育的特殊性,此方面宜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因为从婴幼儿至少年阶段,尤其是在幼儿时期,生命个体均处于快速成长之中,每一个对生活的理解均是独立的个体。例如,欣赏同一美术作品时,有的幼儿对色彩特别敏感、有的对线条特别敏感、有的对作品形象的理解很独特。在此情况下,把多元评价中的有关内容等而视之,势必会影响幼儿美术心理发展及健全,当然也会影响教学效果与质量。
结语
美术教育的根本在于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以生活为导向大班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研究表明,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兼具。但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实施的可行性路径远非本文所及,在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日趋提高的情形下,有关方面应同心协力,共同探索。
3144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