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素云 王静 李红红
摘 要:东北抗联精神,是广大东北抗日联军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的,勇士们矢志报国、坚韧不拔、不畏牺牲,为后人尤其是身处和平年代幸福生活中的当代大学生们树立了榜样。文章以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为着眼点,探讨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大学生德育的可行性和方法。
关键词:东北抗联精神 大学生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F016.3;G645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163-02
一、前言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弥足珍贵的时代内涵。”“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是战争年代支撑革命志士救国救亡的支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它仍然是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精神法宝。”
二、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铁岭绝岩之间与日寇展开了长达14年的游击战争。大雪飞扬,征马踟蹰,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抗日志士们铸就的爱国主义、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当中,成为了中华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矢志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国家遭受外敌入侵时,为了保卫国家舍弃自身利益,甚至献出宝贵生命的崇高精神。抗战初期,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日寇兵不血刃地占领了东北,数千万东北同胞沦为亡国奴,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数万热血青年自愿加入了东北抗日联军,建成了一座保家卫国的血肉长城,他们当中既有共产党员,也有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既有遭受地主压迫剥削的工人、农民,也有打家劫舍占山为王的绿林草莽;既有爱国的职业军人,也有弃笔从戎的青年学生。尽管社会阶层和政治立场不同,但为了民族大义,他们秉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协作,为东北和全国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
2.英勇顽强、果敢坚韧的战斗精神。战斗精神是无畏的勇气,顽强的意志,舍我其谁的信心,即使面对强大敌人也要迎难而上的“亮剑”精神。当时的日本奉行“先占领东北而后占领中国”的侵略计划,所以派出侵略东北的部队是当时日本陆军中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有“皇军之花”之称的日本关东军。而东北抗联不但装备落后、物资缺乏,而且大部分士兵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面对强大的对手抗联战士非但没有畏惧屈服,反而掀起了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如马占山部、冯占海部、苏炳文部、高文斌部等,四面出击,沉重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九一八”事变后,时任辽宁省警务处长兼沈阳市公安局长的黄显声组织沈阳警察部队有效地抗击了有坦克、机枪等先进武器的日军主力部队,被誉为“血肉长城第一人”;马占山在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军民武装力量发动了著名的“江桥抗战”,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及全国各族人民的抗战热情。
3.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献身精神是不畏强暴,不怕挫折,至死不屈,敢于牺牲的精神。抗联官兵将个人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民族尊严,为了人民幸福,在绝境中,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下视死如归。赵一曼面对敌人的各种酷刑,白骨外露身体多处碳化,仍然坚贞不屈,写下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豪迈诗句,最后英勇就义;八位女战士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临危不惧英勇还击,最后在弹尽援绝之际,手挽手投入乌斯浑河中,用献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爱国篇章。在14年的抗日战争中,3万余名抗联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包括100余位师级干部,40余位军级以上干部),他们当中有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这样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也有仅留下遗物和遗像的革命先烈,但更多的人甚至连姓名也没有留下。正是他们用血肉之躯和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赢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
4.不惧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不惧艰难险阻,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从组建之日起,东北抗联就面对着严峻的压力和超乎常人想象的困难。首先,是来自数十万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本关东军的军事威胁,日本侵略者为了强化对当地的统治,切断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一方面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农村推行“集团部落”政策,在制造大量无人区的同时,把原本分散的农户集中到可以控制的区域,实行保甲连坐制;另一方面大肆捕杀支持抗联工作的人民群众和爱国人士,摧毁地下抗日组织,使得东北抗联组织长期与党中央失联,这些措施使东北抗联不但承受着残酷的军事压力,而且还经常得不到足够的物资补给,甚至有时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其次,是当时东北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夏季酷热难耐蚊虫滋生,蚊吮血透衫,冬季严寒透骨,零下四五十度是家常便饭。极端严酷的环境使东北抗联经常出现非战斗减员,但抗联战士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发扬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超越自身的极限,用有限的力量与数十万日军及伪军周旋了14年,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的胜利。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德育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核心力量,是国家的希望。为了使大学生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思想信念,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高校教育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在度过了将近20年的“青春岁月”后逐渐露出了“疲态”,作为高校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德育课程近年来也逐渐受到了师生的质疑,高校德育急需新鲜血液。东北抗联精神是根植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伟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红色革命精神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固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实验性地将东北抗联精神纳入到了德育教育课程当中,取得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1.高校德育日趋僵化。当前高校德育主要有两方面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僵化死板,上世纪70年代末教育改革后,高校德育教材被定为四个部分,分别是以弘扬爱国主义和中华美德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集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公德为主的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虽然也有内容补充(如思想政治方面的“三个代表”,民族精神方面的“红色革命精神”和“工匠精神”),但总体来说各部分之间缺乏相应的联系和渗透,加之教学内容陈陈相因导致知识点重复,致使教材结构日益僵化,课程趣味性大受影响。第二,重理论轻实践,德育教育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综合教育,其中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体验也是不容忽视的,正所谓“内蕴于心终须外化于行”,但遗憾的是,近年来高校德育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体验从“主角”逐渐变成了“配角”,甚至沦为“龙套”,实践体验的缺失使德育教育逐渐产生了与实际生活脱节的不良倾向。
2.东北抗联精神丰富、鲜活了高校德育教育。“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东北抗联英雄表现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品格,是人类献身正义事业百折不挠的精神传奇,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精神的彰显。”在高校德育教育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逐渐发现,将东北抗联精神中坚定的爱国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等丰富的内涵融入高校德育教育,可以使德育教材产生“化学反应”,激活日趋僵化的德育课程。
四、怎样更好地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德育教育
在与东北抗联精神有关的德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经常对教师进行东北抗联精神的集中培训,引导教师树立“融入意识”,鼓励教师在不改变德育主题的前提下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其次,要加强课堂的实践性,学校应避免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单一、刻板的填鸭式教学,积极举办以东北抗联精神为主题的观影活动、歌咏比赛、书法比赛等集体活动,通过观看以东北抗联为主题的电影,让学生们在银幕中感受当年抗联战士的艰辛历程,更深刻地体会东北抗联精神的伟大;歌咏、书法比赛为学生们提供锻炼才艺平台的同时,也能使参赛者在唱和写的过程中对东北抗联精神产生更深刻的理解。第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东北抗联博物馆、东北抗联纪念馆等文化纪念场所,通过观看历史实物、图片以及展厅内利用声、光、电、3D等高科技手段制作的光影资料,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东北抗联将士生活战斗的场景,从而加深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通过清明节的扫墓活动使学生们在悲痛地缅怀先烈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书本学习中难以获得的。
五、结语
东北抗联精神,是广大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中铸就的,勇士们用矢志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果敢坚韧的战斗精神、坚贞不屈、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和不惧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为国家的解放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加深对东北抗联精神的认识,更好地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龙江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SJGSZD2020063)阶段性成果;2019年度黑龙江省黑河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一般项目(XJGY201941)阶段性成果;2021年度黑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龙江优秀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点项目(SZZ202101)阶段研究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韩冰.新时代东北抗联精神融入研究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时代报告,2020(10):94.
[2] 翟晓健.东北抗联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路径[J].长江丛刊,2020(12):186.
[3] 王健博.東北抗联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研究[J].林区教学,2020(12):11.
(作者单位:黑河学院 黑龙江黑河 164399)
[第一作者简介:曹素云(1982—),男,汉族,黑河学院,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
386150190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