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新 孔宪毅
摘 要: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确立“为了人而管理”的崭新管理理念,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相辅相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创新共同体,把人的创造力、人的需求、人的激励、人的开发、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研究的重点,把培育人、开发人、激励人、解放人、发挥人、实现人、发展人、成就人作为管理的根本任务,把精心培育、大力开发、着力提高、多方激活、充分调动和高效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管理的核心。培养创造力应是教育的重点,激发创造力应是管理的重点,发挥创造力应是社会的重点。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 创新新管理观 为了人而管理 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026-04
随着中国要建成创新型国家目标的确立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创新机构层出不穷,创新活动显著增多,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与日俱增,尽快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已成为管理发展的迫切需求和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
一、对于从事不同性质劳动的劳动者应实行不同的管理
(一)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是有本质区别的
人与物是有本质区别的,最明显的区别有两点:一是人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管理(尤其是要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二是人都具有情感,必须加强情感管理与激励才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人的管理与对物的管理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必须引起充分重视和格外注意。凡是人的管理,都必须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内生动力(尤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都必须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有巨大潜力的,管理应把人常态的和潜在的智能都充分调动起来和有效发挥出来,使人得到超常发挥。千万不能抹杀人与物的区别,更不能用管物的方法管人。
认真分析和深入研究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管理和管理理论的发展都经历了二次飞跃和三个阶段,明显地呈现出三个层次[1],在不同层次上,对人的看法、所采用的管理方式、人的动力、管理中心都有明显的不同。深入了解和明确认识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层次性,可以使人们透过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纷繁现象,看清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实质,这对于认清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趋势、明确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卓有成效地进行管理改革和管理理论创新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一般地说,管理和管理理论发展的层次可以简洁地表示为:
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 第三层次
(1)对人的看法:自然人 社会人 自由人
(2)管理方式:组织纪律管理 行为管理 思想文化管理
(3)动力:物质动力 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并重 以精神动力为主
(4)管理中心:以“物”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 为了人而管理
(二)对于从事不同性质劳动的人应实行不同的管理
从功能和结果上可以把人的劳动划分为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这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劳动,具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对创造性劳动者的管理与对非创造性劳动者的管理也应有本质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管理理念、手段、方法、措施。传统管理(如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针对从事非创造性劳动(尤其是重复性劳动、批量生产产品)的人的管理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的代表性问题是只把人作为管理对象(即客体),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把人作为机器(即作为物)来管理,而没有把人作为管理实践的主体,忽视、甚至抹杀人与物的区别;其典型特征是管住人——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和约束,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严格劳动纪律;存在的根本问题是用管物的方法管人,使人的潜能得不到充分释放,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劳动者(如科学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中心的研究人员,科技开发区里从事科技开发的研究人员、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人员、高等学校从事研究的教师等从事创造工作的劳动者)应根据创造性劳动的特点和目标,确立适应创新者特点和需要并有利于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新管理理念、新管理手段、新管理方法、新管理措施。而不能简单机械地照抄照搬只适用于非创造性劳动者的传统管理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方法、管理措施。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首先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最根本最重要的是要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以增加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并提高创新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二、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觀
(一)提出新管理观的依据
人是第一资源,创造力是第一动力。对于发展来说,挖潜力、增动力、添活力都必须激发人的创造力,因而管理必须聚焦人的创造力。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在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决定了生产力的转型发展——人的创造力驱动,从而决定了管理的转型发展——由适用于非创造性劳动者的管理转变为适用于创造性劳动者的崭新管理,进而使管理上升到最高层次——为了人而管理,即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而管理,这是以人为最终目的的管理。
(二)新管理观的核心内容
为了适应创新主体多元、创新活动多样、创新路径多变的新趋势,有效促进管理创新,尽快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开创我国创新管理新局面,特提出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其核心内容是:
1.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确立“为了人而管理”的崭新管理理念,让管理为人的创新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新活动为管理服务。管理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和推动创新,而决不能让管理束缚和阻碍创新。管理的宗旨和核心就是精心培育、大力开发、着力提高、多方激活、充分调动和高效发挥人的创造力,管理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创新质量最优化、效率最高化和效益最大化,努力实现创新人才辈出、创新硕果累累。
2.实现被管理者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把被管理者看成是有创造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和宗旨就是开发和利用这一资源。使被管理者由管理对象——客体转变为创新主体。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管理就是要肯定和确保创新者的主体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尊重创新者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和高效发挥被管理者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3.实现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管理就是服务,创新管理更是如此。要让管理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管理服务;管理者不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指挥者,而是“想被管理者之所想,急被管理者之所急,供被管理者之所需”的主动服务者;管理者要为被管理者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提供优质服务,全力以赴为被管理者排忧解难,尽最大努力去优化被管理者创新的生态环境。管理者要牢固确立为被管理者服务的理念,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方法,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层次、水平和效果。
4.彻底实现管理由约束向激励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一切科技创新活动都是人做出来的。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极大调动和充分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自觉行动。”[2]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尽快建立和不断完善管理的激励机制,重点突出精神激励和情感激励。管理就是要尊重被管理者的首创精神,激发被管理者的创造热情,激活被管理者的创造性思维,激扬被管理者的创新精神,激励被管理者的创造行为,表彰和奖励被管理者的创新成果。
5.突出思想意识管理、文化管理、情感管理。把人的激励、人的开发、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研究的重点,特别是要加强对人的需求(尤其是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和创新需求)的研究,找出满足人需求(特别是精神需求、情感需求和创新需求)的有效途径、方法和措施。
6.管理以人为本,人的管理以创造力为本。管理的一切都是为了人。充分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管理的根本任务和宗旨就是培育人、开发人、激励人、解放人、发挥人、实现人、发展人、成就人,管理的核心就是精心培育、大力开发、着力提高、多方激活、充分调动和高效发挥人的创造力。管理要以人为本并以创造力为主线展开,高度重视和重点聚焦创造力培育、创造力开发、创造力提高、创造力激活、创造力发挥。
7.要确立适应科技创新特点的新管理观、新管理理念、新管理手段和新管理方法。“在基础研究领域,包括一些应用科技领域,要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允许科学家自由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要以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很多科学研究要着眼长远,不能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防止瞎指挥、乱指挥。”[3]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创造管理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提升为科技创造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制化优势。”[4]
8.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由对立向统一的转变。确立五个共同体理念,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管理共同体、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其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标都是一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应由对立转变为统一,从而使管理成为被管理者迫切需要的和由衷欢迎的。力求达到这样的境界:被管理者希望有的条件管理者都给提供了,被管理者遇到的非科技方面的困难管理者都给妥善解决了;管理者希望完成的工作被管理者都出色完成了,管理者希望实现的目标被管理者都圆满实现了;管理者需要、喜欢被管理者,被管理者需要、喜欢管理者;管理者离不开被管理者,被管理者离不开管理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相辅相成、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的创新共同体。这样,就可以通过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去改善生产关系,从而通过建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协同创新”的新型关系去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进而大力提高创新的质量、效率和效益。
(三)新管理观的显著特征
新管理观是跳出传统管理的框框重新思考、研究、认识管理而提出的,是适用于对创造性劳动者进行管理的崭新管理观,是适应创新者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崭新管理观。新管理观的核心是确立“为了人而管理”和“管理就是服务”的管理理念,具有许多与传统管理截然不同的本质特征,真正实现对人的认识、态度、培养、使用、管理和评价的根本性转变,主要表现在:
(1)由懷疑人到相信人;(2)由驾驭人到支持人;(3)由监督人到依靠人;(4)由要求人到调动人;(5)由控制人到发挥人;(6)由命令人到服务人;(7)由管住人到激励人;(8)由考核人到实现人;(9)由使用人到培育人;(10)由利用人到开发人;(11)由管理人到发展人;(12)由限制人到满足人;(13)由束缚人到解放人;(14)由雇佣人到成就人;(15)由“让人做”到“人要做”。
在创新管理中,尽量减少约束性政策,尽量增加激励性政策。高度重视和大力增强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自信,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人做好创新工作的内生动力,可持续提高人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开发、发挥和发展人的创造力作为发展生产力的重点,把人的需求、人的激励、人的开发、人的解放、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研究的重点,把培育、激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作为管理的根本目的,真正实现“为了人而管理”。
四、确立新管理观的意义
新管理觀是对创造性劳动管理的总的看法、本质认识和根本观点,为创造性劳动管理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是确立新管理观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由于创新是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发展,而人又是创新的主体,所以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这样,发展人就成为发展的根本和核心;又由于创新归根结底要靠人的创造力,这样,发展创造力就成为发展人的根本和核心,人的创造力就成为发展的深层动力和根本动力。可见,人力资源是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原动力。发展人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发展人的创造力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层动力和根本动力。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精心培育、大力开发、着力提高、多方激活、充分调动和高效发挥人的创造力。随着发展观的更新管理观也必须更新,即创新驱动发展倒逼管理改革、催生管理创新。可见,确立新管理观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二是确立新管理观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迫切需要。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5]广大人民群众中间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和极大的创造热情,是最丰富的创新资源。新管理观从思想观念上扫清了不利于创新的各种障碍,有利于优化创新的生态环境,这将有效促进创新活动大众化、社会化、常态化、长效化,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将极大增强中国人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自信,有力激发中国人民的创新热情,充分释放中国人民的创新潜能,有效提升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
三是确立新管理观是促进人超常发挥的需要。创造力就蕴藏在广大劳动者之中,所以精心培育、大力开发、着力提高、多方激活、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劳动者的创造力是提高、开发、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创新在发展中的首要地位决定了人的创造力在生产中和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开发人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的深层开发和根本开发,提高人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的深层提高和根本提高,发展人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的深层发展和根本发展。劳动者的自我解放是提高、开发、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新管理观有利于促进劳动者的自我解放,有利于培育、开发、激活、提高、发展人的创造力,从而能有效促进人超常发挥,使各项事业超常发展。
四是确立新管理观是深化科技管理改革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6]“要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解决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等问题,优化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类研究的支持方式,力求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最大化。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而不能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7]确立适应创新需要的新管理观至关重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势在必行。
五是确立新管理观是弘扬科学精神的需要。所谓科学精神,是指人类世代相继地在科学活动中积淀、凝聚、升华而形成的,通过历代杰出科学家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追求、精神气质和精神风貌。科学精神是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并得到公认的科学共同体的理性价值追求、共同行为规范和高尚道德情操,是历代杰出科学家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可以概括地说,科学精神的核心是追求真理,本质是开拓创新,精髓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确立新管理观有利于大力弘扬和贯彻落实科学精神,有利于引导科技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风尚中率先垂范。特别是越来越鼓励、倡导、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给人们创造一个解放思想、自由探索、独立思考的优越环境,不仅能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而且能克服习惯性思考和受条件限制思考的局限,可以自由自在地畅想——海阔天空地想、无拘无束地想、无边无际地想、无尽无休地想。有效促进科技工作者推陈出新辟蹊径,奇思妙想结硕果。
六是确立新管理观是优化创新生态的需要。确立新管理观有利于加强崇尚创造、激励创造、支持创造的社会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鼓励创造、宽容失败和尊重创造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解放思想,敢想敢闯敢试;勇探未知路,敢为天下先;冲破桎梏、打破框框、超越藩篱,勇于创新、富于想象、大胆猜测;勇于理性质疑,善于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既鼓励创新,也宽容失败;逐步形成兴趣激发、志趣激扬、乐趣激励三位一体的强大引擎,共同合成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科学创造的不竭动力。在全社会形成“创新者勇,创新者智,创新者优,创新者强,创新者进,创新者胜”的舆论氛围,尽快形成有利于科技创造活动顺利进行和科技创造成果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生态。
七是确立新管理观是创建创造管理学的需要。确立新管理观使人们对创建创造管理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为充分和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尽快创建和不断完善创造管理学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由于人的劳动可分为创造性劳动和非创造性劳动,所以关于人的劳动的管理学应分为创造管理学和非创造管理学。创造管理学以人的创造性劳动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非创造管理学以人的非创造性劳动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创造管理学是适用于创造性劳动管理的崭新管理学,非创造管理学是适用于非创造性劳动管理的传统管理学。由于创造性劳动与非创造性劳动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创造管理学与非创造管理学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所谓创造管理学,从研究对象和内容看,就是指专门研究、反映、描述创造性劳动管理活动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一门管理科学分支;从功能看,就是指导人们如何精心培育、大力开发、着力提高、多方激活、充分调动和高效发挥人的创造力的一门管理科学分支,即是指导人们如何提高创造性劳动的质量、效率和效益的一门管理科学分支;从来源看,就是指人类对创造性劳动管理的实践经验在理论上的抽象概括和科学总结。创造管理学来源于创造性劳动管理实践、接受创造性劳动管理实践检验、反过来又指导创造性劳动管理实践。总之,创造管理学是对创造性劳动管理认识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深化和优化,是关于创造性劳动管理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为了有效促进和大力推动创造性活动的开展并不断提高其质量、效率和效益,就必须尽快创建和不断发展完善创造管理学。
人是生產力的重点,而创造力又是人的重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生命在于创造。人的创造力是生产力的源泉,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甚至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原动力。可见,人的创造力是最根本的生产力,开发生产力最根本的是开发人的创造力,解放生产力最根本的是解放人的创造力,发展生产力最根本的是发展人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应是教育的重点,激发创造力应是管理的重点,发挥创造力应是社会的重点。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说到底是人的创造力驱动。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创造力,如何把潜在的创造力变为显在的创造力、把可能的创造力变为现实的创造力,这是创造管理艺术的精华所在,也是创造管理的功能和魅力所在。社会应形成有利于培育、开发、激活、提高、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良好生态,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而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和“为了人而管理”的崭新管理理念,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管理以人为本,人的管理以创造力为本”的观点,就是要把蕴藏在广大群众中的创造力都充分调动起来和高效发挥出来,就是要把发展生产和生产力的重点放在充分调动和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上来。人的管理以创造力为本。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创新具有永久的魅力,创新无定势,创新无定法,创新无止境。在实行“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创新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开拓者无畏,创新者无敌,改革者无阻。每位中国公民都要尽快确立适应创新需要和有利创新开展的新管理观,把创新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和实际行动上,坚定创新自信,强化创新担当,努力做到有热情支持原始性创新,有勇气进行原始性创新,有智慧谋划原始性创新,有能力推进原始性创新,有毅力坚持原始性创新,有决心取得原始性创新成果。让一切原始性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原始性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原始性创新的要素不断汇聚。愿中国原始性创新生态日益优化,原始性创新能力与日俱增,原始性创新人才辈出,原始性创新硕果累累。用原始性创新去创造中国质量、中国速度、中国品牌,努力创造世界发展的中国奇迹和中国发展的世界魅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省筹资金资助回国留学人员科研项目,能源革命下山西煤炭产业的创新制度文化研究,编号是2020-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孔宪毅,焦俊.经济管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2][3][4][6][7] 习近平.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17~18、18、14、14页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53页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13)
(责编:吕尚)
23785017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