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成功且彰显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问题导向,探究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对于一以贯之走好这条道路意义重大。从历史源流、逻辑起点和时代走向三个层面把握其历史逻辑,中国道路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源流一脉相承,中国深厚的文化渊源和中华民族近代探索实践成为它诞生在中国的逻辑起点,新时代中国道路以其新特征和独特优势不断彰显必然成功的时代走向。
关键词:中国道路 历史逻辑 源流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031-02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探索出一条成功且彰显世界引领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随着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一以贯之走好这条道路,必须树立历史眼光、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历史和现实相贯通。
一、历史源流:中国道路初始的理论源头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要把握中国道路的历史规律,首先要弄清楚它“从哪里来”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诞生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中,但其思想、理论源头,却可以追溯到世界社会主义的源流。从历史渊源看,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思想历经多次历史性飞跃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
世界社会主义从诞生直至发展到今天的历史脉络可以划分为6个时间段: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使世界社会主义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巨大飞跃;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到现实形态的巨大飞跃。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推动了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实现了社会主义从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随着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继续向前发展,世界社会主义呈现出一源到多流的态势,“一源”即科学社会主义的源头;“多流”即世界社会主义多派别、多样化的发展现状。
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梳理它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从无到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一源到多流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脉络的一脉相承体现在:继承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主题;继承了群众创造历史,为亿万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而奋斗的群众史观;继承和延续了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最终目标。作为一种理论传承和创新,中国道路立足中国实际,不断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推向新阶段。
二、逻辑起点:中国道路开创的现实依据
中国道路之所以诞生在中国,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具体表现在:
(一)深厚的文化积淀,培植中国道路之根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有着连续5000多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国家,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文化一直在不断吸收、同化外来文化,这种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开端。20世纪以后,各种思潮空前活跃,但大多数都因水土不服而逐渐隐退,社会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这其中与社会主义和中华文化精神的契合是分不开的。
过去几千年,农民一直占中国人口的大多数,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文化是一种“家庭本位”的群体性文化。在中国,家庭是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单元,个人存在于群体、组织之中的,也即消解于群体之中,这也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这种“家庭本位”的文化结构很自然地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具有社会主义属性文化心理的诞生孕育了文化土壤。这一点在历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古代百姓大多不患寡而患不均,对天下为公、对大同社会充满着向往;古代政府有很多政治理念和政策安排都包含朴素的社会主义意识,比如防止土地兼并的井田制和均田制、利用价值规律对盐、铁、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場进行干预和调节,以及古代的救灾制度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对人性的肯定以及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恰恰契合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心理、符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性格。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社会主义基因”,为社会主义能在中国扎下根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这种契合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社会主义的种子在中华文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仅仅是名称上加了个“中国特色”,而是被中华文化沃土“化”出来的全新实践。没有中华文化滋养,中国道路就无从谈起,“中国梦”“小康社会”不仅是社会主义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理想的延续,体现了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
(二)独特的历史命运,注定中国道路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道路是中国革命的产儿,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下化危为机的历史需要。我国著名史学家胡绳先生曾经主编过一本书叫《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写的就是我们党成立前中国人民反抗斗争的这段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陷入水深火热的境地,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别的选择,但是最终都失败了行不通。作为农民力量代表的太平天国运动试图建立理想社会的尝试被中外反动势力合力绞杀。中国人曾经想通过洋务运动物质救国,北洋海军无疑是洋务运动的最高成就,但是,1894年甲午海战全军覆没。资产阶级改良派试图通过制度救国,进行戊戌变法,学习日本明治维新,搞英国的制度建设,辛亥革命搞民主共和,实现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果都失败了。农民登上历史舞台不行,洋务派登上历史舞台也不行,改良派也不行、民主派也没能成功。毛泽东同志用“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形象地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探索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历史和实践证明,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还有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革命,都不是引领中国人民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正确道路。
一种思想理论能够在一片土壤生根开花,是因为它能够解决人们当时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苦难的背景下,面对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担,中国共产党准确地把握住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并且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依靠力量。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主张马克思主义顺应了民心,解决了中国的问题,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由此可见,中国道路的诞生是中华民族近代实践探索的必然,是一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越来越与中国国情结合的实践历史过程。这个过程,走过弯路、有过曲折,是中国人民在弯路和失误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三、时代走向:中国道路成功的历史必然
历史映照现实。回顾历史不但要以史为鉴,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实,坚定理想信念。党的十九大做出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成为我们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起点。
(一)新时代标定新的历史方位
概括起来,进入新时代,我国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表现在发展历程、发展方位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呈现出的重大特征。
第一,在发展历程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前半程走向后半程。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大致可分为前半程和后半程。社会主义前半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后半程,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打造一套更成熟更定型的制度体系,实现治理现代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随着发展阶段推进,时代任务、全面深化改革的突出目标已经从建立、完善制度转化为通过制度不断创新,最终实现制度的稳定、成熟乃至定型,这在要求和站位上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第二,在历史使命上,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就是使中国人民、使中国富起来。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把种种不可能变为现实,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随着“富起来”历史使命的总体完成,当前,我们党又肩负起了新的历史使命“强起来”,也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国”一词被提到23次,成为历次党代会报告之最。报告不仅有宏观层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外,还具体细化了“科技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天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等一系列具体的强国目标。“强起来”就是今天全国各族人民对国家前途命运最亲切最热切的期望。
第三,在发展特点上,从依附跟跑走向自主领跑。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依附的特点。比方说,很长一段时间,对中国特色理解不清、界定不明,被牵着鼻子走,但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开始越来越有主动权、自主性,充满了自信和战略定力。所以,从跟跑到领跑,从依附、被动到积极主动这是我国发展特点的鲜明变化,正如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弗雷德·伯格斯滕所说:“如果我们回看过去5年或10年,可以说这确实是一個转折点,中国向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更近了一步。”中国站在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引领世界的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独特优势铸就发展自信
第一,中国道路克服了沉重的理论包袱,正确处理了与资本主义文明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厘清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学说、两种理论体系的关系,也正确处理了两种主义之间的关系。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有所扬、有所弃,尽可能把资本主义好的因素纳入到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来,同时,没有给资本操控政治、支配权力的合法性和正当性。
第二,中国道路做到体用结合,赢得了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中国道路是体与用的辩证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一方面是因为具备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体”,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本国实际进行创造性结合,符合中国国情、扎根时代沃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正是这种创造性的结合,使中国道路赢得了比资本主义更广泛的制度优势。当下,我国的脱贫减贫事业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的贫困治理远远超越了西方的“福利国家”模式,我们以一种新的发展式贫困治理模式,基于“共同富裕”原则的福利分配,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本质,开辟了人类现代化的新途径。
第三,中国道路超越意识形态对立,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包容精神。中国在抗击疫情的实践考验中推动和践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引领世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破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承认每一个国家在自己的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基础之上,所构建出来的价值理念的正当性,只有包容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才能够最终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进入新时代的中国道路,更拓展了人类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新方案。
扎根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中国道路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中走来,正是中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和独特探索,引领中华民族无限接近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新时代更加广阔的前途上,中国道路承继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养料,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必将以其制度优势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基金项目:2021年淄博市党校系统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郭强.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六个时间段[N].学习时报,2020.11.02(4)
[2] 陈学明,吴新文,陈祥勤等.我们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
[3] 寒竹.中国道路的历史基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4] 韩庆祥.深入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J].科学社会主义,2018(02):53-59.
(作者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山东淄博 255033)
[作者简介:马璇,中共淄博市委党校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责编:建峰)
2850501705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