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意义

2022-03-19 01:07黄旭
经济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摘 要:马克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虽然自然观理论没有在某本著作中进行完整的叙述,但它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树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概念的多维内涵、理论地位的认识尤其重要。在当今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社会生产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2-035-02

自然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过程,马克思在不同层次上使用过自然概念,赋予了其多重内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因此,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据着重要的理论地位,同时,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自然概念的多维内涵

正如A.施密特所说:“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极少讲到自然‘自体’,可是这并不能说明在他的社会理论中,自然所占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恰恰相反,这正是马克思的独到之处”。[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本人也在不同层次上使用过自然概念。因此,要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马克思自然观。

第一,作为本体论的物质自然。在马克思自然观形成的初期,马克思把自然概念与精神概念是相对的,通常与“物质”“存在”“客观世界”等概念同等看待。马克思以物质作为本体论出发,把人当作“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能动的自然存在物”[2]马克思是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把握自然概念的,把人当作自然的一部分,人们的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自然的约束,人们也可以在自然中去获得自由。马克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说明了人与自然关系中人自身具有自然物质性。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它不是意识的外化。马克思批判把自然意识看作是“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2]。自然界应该是自然本身,它是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

第二,劳动实践的人化自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人通过实践活动作为中介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人的出现赋予了自然概念新的含义,即和人、人类社会、人类历史相对的自然概念。马克思认为,人虽然离不开物质世界,但物质世界并不能以直接的形式提供人们全部的生活资料,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人的实践活动是以人的意识本性作为中介。自然是物质的总和,也是人类的生活范围,“对象作为为了人的存在,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同时也就是人为了他人的定在,是他同他人的关系,是人同人的社会关系。”[3]马克思把劳动作为人的机能和属性,看作人改造自然的物质中介,并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

第三,历史过程的社会自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出发,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指出,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社会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人与自然相互统一和发展的历史特性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具有变动不居的基本属性。”[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和自然是彼此一致的,对于把人的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的做法是坚决抵制的。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是在社会历史中生成的,历史本身也是人类自我实践活动的过程。在某种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同于人类历史与自然史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以往自然观的批判和超越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从现实的人、人的劳动实践和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批判了自我意识哲学自然观和抽象自然观,进而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及其关系的关系的说明,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及对自然的依赖性。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地位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论地位的把握不能用形而上学的眼光去对待,应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其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系中去把握其理论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新视界观的不同方面。以往的唯物主义只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者,一进入到社会历史领域就成了唯心主义者,马克思通过对社会历史中人及其实践活动的摸索,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马克思将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的主体,区别于以往的唯物主义者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人类借助生产工具对自然世界进行“加工”,以获取人自身生产的需要,马克思认为这是人类支配自然的自然力。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类在不断获取自己的物质生产资料的同时,也使自然界日益失去它外在的客观性物质,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形成了自然人化。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定让自然界充当为人们获取生产资料的源地。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延续,人类获得极大物质财富丰富的同时,带来了不容小觑的负效应。因此,唯物史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方法。马克思利用唯物史观的对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了剖析,把人与人、人與自然之间的作用关系作为理解历史的逻辑,即把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换过程中人类的生产活动看作是整个历史形成的过程。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应该放在历史的发展中去解决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其本身而言,它作为一种资本的增殖过程是不属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指出,在每一个真实发生的劳动实践的过程中,剩余劳动过程中伴随着剩余价值的生成,剩余价值又带来了资本的增殖,整个过程都是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的。

剩余价值的增值过程是在自然基础上进行的,都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条件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在农业生产方面尤其明显。马克思指出,“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了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5]其次,劳动力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人本身的劳动力“是自然对象、是物”,[5]人的需要是人类本身生产劳动的动因,人的需要又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劳动力消费代表着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劳动者本身也会受到自然因素的约束。因此,剩余价值的生产同样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最后,自然时间是剩余价值的衡量标准。在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道路上,自然时间一直是资本家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在没有机械钟表的年代,资本家只能凭感觉进行工作时间的把控,工人无法进行有规律的生产活动从而导致工作效率低。在机械钟表出现后,资本家凭借着对自然时间的把控,追逐剩余价值的新形式,即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第三,马克思自然观与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重要的一环,对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合理性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人类社会的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自然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果。马克思强调,自然历史过程会“作为起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5]在社会运动的过程中,自然因素融入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社会运动同样会形成自然规律般的特殊规律。其次,生产力水平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基础。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认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社会发展看作是为一个历史过程,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类摆脱了自身初期对自然界的纯粹动物式意识,即“自然宗教”。他指出,“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一样。”[6]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摆脱了以往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片面认识,开始支配自然力。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规律。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终的社会制度的观点,马克思从头到尾给予否定答案,他认为资本主义制度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其生产方式是“一般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历史规定的形式”,[7]最終会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对与资本主义的自然历史的局限性,马克思认为,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基础,劳动带来了剩余价值的产生,使资本主义社会表现上实现了对自然界的全部占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资本主义本身又将成为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它将驱使人们利用资本主义本身消灭资本。

三、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在当今时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目前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借鉴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科学的发展中,往往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难题。如爱因斯坦对于晚年的疑难问题最终求助了“万能的上帝”,他无法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找到辩证思维方式与唯物主义基础的中间环节。只有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待“现实的人”把自然的客观物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真正的统一,从而解决了爱因斯坦一生未解决的谜题。因此,以辩证的自然观去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为现代科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当代实践。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意义在于其与现代物质生产密切的关系。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现代工业体系中机器体系的普及和运用为基础,现代科学有足够的能力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到生产过程,使得社会生产力一次次突破了顶峰,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了无数的财富和价值。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自然界没有限制的开发引起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污染排放物肆意的流向自然界,在空气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等方面尤其明显,自然界本身的净化能力以不能满足全人类对其的需要。同时,不可再生资源也表现出枯竭,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能力迅速衰退。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的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所表现出的现代社会生产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发展中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能被忽视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当代社会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现代生态。由上述可知,当代社会实践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发展与社会生态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现代社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涉及的范围也如此广泛。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产生了许多极端的思想,如“环境悲观论”和“市场决定论”,都是不可取的。《人类环境宣言》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的正确态度,其内容人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从人能主宰整个自然界的傲慢态度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在他所处的时代就给人类的生态问题敲响了警钟,那时的生态问题还不是很严峻,但马克思就对人与自然未来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科学的预测。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8]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调节”对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问题提供有意的指导。生态经济学的兴起正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它强调经济和生态两种系统之间的内在统一。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

参考文献:

[1] [德]A.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欧力同译[M].商务印书馆,1988.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 孙正聿.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 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的答问[N].人民日报,2013-09-08.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作者简介:黄旭(1998—),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山东鱼台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责编:若佳)

1991501705286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