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原则与实践

2022-03-19 23:18张玉彬
家长·中 2022年1期
关键词:结构化情境教师

张玉彬

结构化教学理论源于对自闭症儿童的一种干预方案——这种干预方案因与生活教育、素养教育、个性教育、深度学习的理念相通而被引入常规教学领域,并受到教师的重视,是落实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一种重要模式。基于此,本文探索了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原则和实践路径,认为实践结构化教学应注意把握生态促进、自我构建、认知规律、个性成长四个原则,在策略上主要把握环境的构建和引导的形式两个方面,注重通过知识基础、体验感知、积极心理构建教学环境,通过关注回顾、感官、情境引导学生学习,以此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小学数学应用结构化教学理论的原因

结构化教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指向自闭症患者的干预方案,其原理是根据自闭症患者的特点——视觉化的信息处理习性、社交及注意力缺陷、执行功能困难等,针对性地设计出一套以环境影响、视觉引导、参与体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逻辑的干预策略。结构化教学理论之所以近年来被引入常规的教学领域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及模式,是因其与新时代的教育理论、思想高度契合,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目标相一致。如环境影响这个理念与生活教育、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相对应,参与体验理论与深度学习、素养教育目标相对应,视觉引导思想符合建构主义原理并与学生的感性认知习性对应,个性发展理念与以生为本、多元智能理论相对应。可以看出,结构化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教育目标的一种科学且高效的理论框架及模式。

二、结构化教学的原则

(一)生态促进

结构化教学因起源于针对自闭症患者,这些患者接收理论性、抽象性的信息存在障碍,因而主张不以灌输信息为教学途径,而是将学生放在其所需要的、能促进其学习成长的良好环境中,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像植物享受阳光而自然生长一样地成长。基于这个原理,教师组织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时需要把握住几点:第一,生活化——将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置于数学的实践应用环境中,让学生通过生活的感性支撑和生活问题的实践解决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把握,并真正掌握和形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第二,需求化——根据学生的成长需求来组织教学,即以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生有兴趣了解的知识技能作为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并使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内源性的自我驱动力(即学习的主动性);第三,条件——根据数学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力水平等因素,教师为学生创设其参与、体验、探究需要的条件和平台。

(二)自我构建

自闭症患者除了信息接收障碍,另一个显性的特征就是交际的障碍——因而绕开交际阻碍,减少直接的信息交互,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自我建构完成“症状”的解决,是结构化教学的核心原理之一。其实这个原理与素养教育的建构主义理论几乎完全一致。素养因为是内在品质,必須由学生亲自经历学习、观察、操作、思考等过程完成素养的自我构建,不能像知识、技能一样进行硬性灌输和直接传授。比如,教师说“大家要有创新思维”,学生并不会因此就拥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必须经历了独立创新的过程(无论结果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才会生成。所以,实施结构化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参与体验、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过程中完成素养的建构、能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掌握。

(三)认知规律

结构化教学因对象(自闭症患者)的特殊,针对的不是生理而是思维精神方面的障碍,所以不能让患者适应或配合医生,而是医生主动适应患者——方法必须符合患者认知的习性、心理和路径。因此,在结构化教学中,教师组织和设计教学时不应以自己的喜好、习惯设计方法策略,而应以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心理、经验水平等为依据设计教学。比如,自闭症患者习惯于通过视觉完成认知,那么可以采用视觉途径对其进行引导。而小学生因为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较习惯于通过感性方式进行学习,感性认知渠道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经验等,所以教师可以精准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特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经验等途径引导学生,从而实施更有效的结构化教学。

(四)个性成长

因环境等因素影响,自闭症患者的自闭程度、病因等具有个性特征——而从多元智能理论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实每一名学生都因其成长环境、经历以及遗传等因素而有其各自的心智、经验、需求、知识、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因而,每一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需求、难度、兴趣、习惯、思维等方面都有差异,这也是我们当下特别强调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应用分层教学的原因。因此,结构化教学特别需要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特征和需求。

三、结构化教学的实践

(一)环境的构建

结构化教学因是自主性、参与性、过程性的学习,所以对学生所处环境的依赖度非常高,可以理解为环境就是结构化教学的“结构”。例如,超市要想引导顾客完成一次高效、愉悦的购物过程,会将商品按类别进行摆放、会在通道上画出引导方向的箭头、会在醒目位置张贴广告、会为顾客提供微笑及搬运等服务,分类、箭头、广告、服务就是超市为顾客购物而创设的结构环境。小学数学的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要先是在条件、心理等方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环境,才能使学生有条件完成一次高效、愉悦的学习之旅。

1. 知识基础。学习成长就如同是爬楼,每上一个台阶,都是以下面一个台阶为条件和基础,没有地基和下面台阶的支撑,就不可能完成向上攀爬的动作,爬到更高的地方。就数学的学习来说,数学知识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和层次性,每一个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常需要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即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条件环境。没有基础,就无法完成知识或素养的自我构建,甚至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数与代数”的时候,教师不能急于引导学生理解用字母“代”数,而应先带领大家把有关数的知识进行回顾和夯实,如“什么是数?”“数是如何分类的(整数、分数、小数、自然数等概念和关系)?”“数的运算有哪些规律(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等)?”“数轴上如何表示数?”等,当学生把这些知识都扎实地理解和掌握之后,再让他们探究如何用字母、符号等去“代”数。这时候,学生才有条件独立进行高质量的自主探究和体验。又如在让学生探究“扇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回顾如何完成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如何完成统计表、如何绘制条形统计图及折线统计图以及这两种统计图分别适用于什么统计目的,等学生把这些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了系统回顾之后,教师再给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如果想通过统计图直观地了解某局部数值占整体数值的比例,比如我班男生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百多少,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以原有知识为条件,学生才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对扇形统计图的探究学习。

2. 体验感知。感性渠道和体验性学习是结构性教学的主要形式,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好需要的、适合的体验或感知环境。比如,在让学生推导“加法交换律”公式时,教师认为学生在前面学习“综合运算”时已学过加法交换律,这时只需要用语言表述即可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是,在学习“综合运算”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两个加数换位后其计算结果一致”,而这一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完成数形的转换,理解“用不确定的字母去替代确定的数值”。表面看,两课的学习内容基本一致,但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数学思维逻辑。因而,教师同样需要以感知的方式组织学习,而不是直接理论讲授。如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出5粒黄豆和8粒绿豆,看着豆子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把黄豆和绿豆交换摆放的位置,再进行列式和计算。这时教师再引导,“如果把刚才列的两个算式中具体数值去掉,怎样列算式?”学生这时会列出“黄豆+绿豆=绿豆+黄豆”这样的汉字算式。教师再继续引导,“如果把算式中的‘黄豆、绿豆’这些物象属性也去掉呢?如用a代表黄豆,b代表绿豆,那么大家想一想,加法交换律的公式应该怎样列?”这样,从直观的物象到字符的抽象,教师就能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代数思维切换和把握。前面摆豆子的过程,就是支撑学生完成代数思维构建的环境。

3. 积极心理。在结构化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对学习质效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所以他们在探究和体验中思维的活跃、集中就非常重要。在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中,学习心理往往被教师忽视,但在结构化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心理环境创设,教学质效是无法保障的。特别是小学生,他们的学习观、发展观还没有成型,学习的自律性、自觉性都相对较弱,在自主学习形式下较容易出现效率低下现象。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关注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引领和调控。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关注几点:一是学习的趣味性,二是学习的竞争性。比如,学习代数知识时,可以开展一个非常有趣的智力游戏——“破译密码”,该游戏可以非常有效地训练学生代数思维。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战争时期,特工人员想把敌人的兵力数量用密码的形式传递出来,他列出了一个算式“stva+vtst=ttvtt”。敌人看到这个算式不知所云,而我方人员很快就算出了敌人的人数,现在请各密码破译小组行动起来,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正确根据密码算式计算出敌人的人数。有趣的情境再加上竞争元素,可以使学生马上积极投入思考、计算中,这就为结构化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二)导引的形式

导引的形式是结构化教学的另一个要点。如前面列举的超市购物场景中用箭头标识指导顾客到其所需要的商品区和用广告来吸引顾客。不同的引导形式起到不同的作用,效率也有差异,如箭头可以使顾客更快速到达特定购物区,而广告则更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意愿。所以,应用引导形式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心智、需求等因素进行设计。基于小学生的学情,常用的结构化教学导引形式有以下几种。

1. 回顾。“温故而知新”,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已有的经验,然后再探求、体验新的知识。比如,教师向学生展示几个三角形,问:“大家还记得三角形周长的计算吗?這几个三角形,有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它们的周长分别怎样计算?”等学生完成计算,回顾了已学知识后,教师再给学生安排任务,“前面我们研究了加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的推导。那么大家想一想,三角形周长,是不是也可以用字母列出公式呢?”,以此用三角形周长计算和运算定律公式推导两个已学知识为基点,引导学生进行新的代数式推导。

2. 感官。小学生习惯于通过感性、直观的渠道完成思考和认知。虽然多种感官都参与思维和学习过程,但从数学角度上说,通常是以视觉为主。比如,前面在提到基础知识的夯实时,提到了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对这个知识点,教师用语言带领学生回顾、梳理,不如用思维导图更直观且有效(如图1)。

3. 情境。教学情境是一种有趣的引导形式,它既具有直观和感性的特征,符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和把握知识,又因有情节性、情感性等特点而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即情境同时满足了体验感知和积极心理两个环境的需求。此外,情境如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关联,还具有培养学生实践意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情境应该是结构化教学中最常用且最有效的引导形式之一。比如,前面提到的“破解密码”游戏就是一种用语言创设的简单且有趣的情境。当然,利用当前较好的信息技术条件,教师还可创设出更直观、生动的情境。比如,一个列方程计算的应用题,“仓库里有水果96吨,运走了12车,每车运b吨,问仓库中还剩下多少吨?”教师可以用动画软件或PPT制作一个简单的汽车运水果(动画中展示12辆汽车,每个汽车车厢标注一个字母b)动画播放给学生看。对缺少生活经验的小学生而言,这个实践问题将变得一目了然,可以更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列出代数式,而不必再思考事件的逻辑关系,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思维效率。

综上所述,结构化教学因与生活教育、素养教育、个性教育、深度学习等理念相通而受到教师的重视,是落实新课程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一种重要模式。实践结构化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握生态促进、自我构建、认知规律、个性成长几个原则,在策略上要把握环境的构建和引导的形式两个方面,环境构建要以知识基础、体验感知、积极心理为重点,导引形式则可关注回顾、感官、情境三种,以更好地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与效率。

(宋行军)

1656500783379

猜你喜欢
结构化情境教师
顾丽英: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借助问题情境,让结构化教学真实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深度学习的单元结构化教学实践与思考
左顾右盼 瞻前顾后 融会贯通——基于数学结构化的深度学习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