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模式下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研究

2022-03-18 10:09胡真真王家利黄丽珠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专业课辅导员

胡真真,王家利,黄丽珠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将立德树人视作教育工作中心环节,特别是应该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全方位实现高校全员育人。基于此,笔者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探讨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路径,以明确高校辅导员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地位为基础,采取多元举措拓展有效协同育人路径,为高校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的价值

(一)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

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作为育人育才的两大队伍,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引路人,也是其思想与心理层面的引路人,对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影响深远。然而,在育人过程中,辅导员大多与大学生的所学专业存在不一致现象,可见,协同育人实施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间。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接触时间最多且侧重德育教育的人,应将对大学生在学习、思想、个人等方面的了解转为协同育人的优势,而专业课教师作为侧重智育且偏向实践的人,应通过“课程思政”有效增强思政实效,与辅导员优势互补,达到协同育人目的。

(二)加强合作,提升协同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十分利于高校整体的教育资源共享,使高校的教育资源在教学工作细化中分配的更加合理。毕竟,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教育目标都是从本质上促进大学生实效学习成长。其中,高校专业课教师负责结合大学生专业课堂表现,实现与辅导员的有效交流,以此拓展合作空间,让辅导员有机会在第一时间掌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困境,从而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而高校辅导员则可以从整体教育管理角度,加强自身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互补,将自身了解的大学生课堂表现、心理问题等尽数共享给专业课教师,使协同育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三)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作为“立德育人”主体,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可以让教职人员与大学生建立更加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大本营,课程是载体,思政是源力。因此,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协同育人能实现价值传播与知识传授同频共振,使高校课程思政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三大规律”,既符合时代育人的根本要求,又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协同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内容相对独立,协同育人观念淡薄

在大部分高校,智育与德育存在明显的教育界限,常常认为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专业课教师仅是侧重于向大学生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帮助大学生掌握实际技术技能。可见,二者相对独立,也缺乏科学的“课程思政”观念,这就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明确的问题出现;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对于“大思政”育人格局的认知有待提升,以及协同育人观念过于淡薄等,这些都需要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一起协力承担,以转变刻板的协同育人观念危机,达到明确分工、合力育人的效果。

(二)协同育人能力存在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在“三全育人”背景下,依然尚未形成合理、可量化的协同育人考评机制,应以健全机制辅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拓展。即,在现行的高校教评考核体系中,考核专业课教师主要是考核其实际教育数据,因而导致专业课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置在课程教学与相关教研之上,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渗透则相对浅层。[1]而对辅导员的考核则是大学生整体管理层面,导致辅导员协同育人积极性不足。而这无疑也说明,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教学中,二者不仅是协同育人意识不足,相应的协同育人能力也存在明显欠缺,不利于协同育人达到应有的实践效果。

(三)资源融合相对较差,全程育人不连贯

在高校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中,育人主体性过于片面化,导致高校教育协同育人资源融合较差,一方面,高校教职队伍,特别是高校的思政教育教辅部门以及后勤部门,对协同育人的主体认知都很狭隘,多认为育人工作主要是思政教师的教学工作,与自己并无过多必要关系。[2]另一方面,大学生家长也对协同育人主体性认知存在偏差,认为思政渗透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忽视了家庭教育在此环节对大学生的实际影响。因此,一点点的认知偏差累积,就造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方向偏颇。

(四)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尚未建立

结合目前高校协同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虽然已有大部分高校在陆续开展协同育人制度建设,努力形成学校党委领导与各单位共管共抓思政教育的教育大格局,但是,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首先,未能构建有利于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统筹合作平台,教育主体仍然如传统教育模式一样各自为政。其次,未能激活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二者沟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制定相关保障制度,导致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协同育人方面没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无法实现二者的有效沟通,更阻碍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行以及协同育人模式落地。[3]

三、优化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对策

(一)完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制度保障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开展高效的协同育人工作,助力协同育人大格局科学形成,需要学校先行建立健全可以促使二者友好协作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以此从根本上激励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充分调动自身工作积极性、创造性、创新性,更好地为大学生全面成才而服务。首先,高校发挥自身组织作用,党政齐抓共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明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各自育人职责,以及相关合作内容、合作边界。[4]其次,结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已有协同状况,建立可量化的、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设立清晰明了的各项考核项目比例,根据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实际工作成效、学生满意度等对其进行多维评价。最后,建立以物质激励手段为主的激励机制,按照一定比例设置优秀辅导员与优秀名师评选。

(二)提升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协同育人意识与能力

高校要想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立意高远,永续发展,就必须立足实际的人才培养需求与学生学习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构建协同育人思想,并在形成一定的协同育人理念之上,达成边界明确的默契共识。通过加强专业教育以及相应的培训、实践,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找回初心,肩负使命。如此一来,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不仅能切实关心大学生思想发展、技能培养,还能切实深入关心学生的生活困扰、心理问题等,让自身的协同育人能力逐步提高。[5]同时,加强对辅导员和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的专业实践成长,既能够掌握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也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高质量的协同育人。通过开设定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班,让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学会合理分析学生特点,挖掘学生的本质需求,在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帮助学生全面成长之余,同步自身的育人能力,与时俱进,自我提升。

(三)搭建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平台

为了促使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更好地协同合作、信息对接,二者还应该利用好日常的教育交集,针对“三全育人”理念进行深入交流,切实理清“三全育人”本质内涵,相互取长补短。鉴于此,高校应搭建学校自属的沟通交流平台,利用网络技术缩短协同育人距离,增效减负,让二者在更加信息化、便捷化的信息共享中,及时做好教育工作、专题研讨、线上研讨,有计划、有目的的调整各自工作重点,切实做好资源整合。

(四)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全过程、全方位落实协同育人工作

1.合力开展第一课堂,有效发挥协同育人功效。要想用好课堂这一主教育阵地,其他各专业课就应该“守好各自一段渠”,将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有效协同效应。例如,专业课结合所教内容,主动关心学生所思所想,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为己任,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课程教学,与辅导员一起研究思政渗透,科学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坚定信念。[6]而辅导员则应将工作重点转为更多地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关注,积极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针对性开展谈心对话,协助专业课教师教学改革。

2.以实践与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加强协同配合。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在“三全育人”背景下,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完善协同育人工作,最需要关注的还是实践优化。即以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并在专业技能展示中体现全面修养为目的的实践活动革新,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政启导与专业应用。将实践与创新创业进行融合,激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意义,以及思政教育对于自身的发展作用,充分激活思维发展。[7]

当然,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做好协同教育,提升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的归属感,不仅需要二者着眼学生学习情况,还需要二者合理建设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以此使得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效率实效提升,为祖国培养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专业课辅导员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