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哲学视域下的城市时标体系
——以哈尔滨城市时标体系为例

2022-09-08 03:21:16何永悦姜海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时标哈尔滨符号

何永悦,姜海波

(1.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2.哈尔滨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一、符号与人的生活世界

(一)符号的特点与人的生活世界

卡西尔强调,若无符号系统的辅助和影响,人类生活将与现如今所见的样子大有不同。人类作为一种高等动物,其同样具有一定的动物性,会在生存和生活的过程中追求保证其生命延续的实际利益。而一旦从中剔除符号系统的作用,那么人类就无法探知哲学、宗教、艺术等各领域的独特魅力,其追寻的一种具有超然意义的“理想境界”亦将因此而难以实现。较之动物功能圈,人类的功能圈无论是在质或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且此种差异性为正面差异性,可将之理解为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区分于动物的独特优势。在提升自身环境适应力方面,人类仿佛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感受器系统、效应器系统这两种系统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而人类独有的符号系统则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特性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卡西尔指出:“命题语言与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与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1](P42)在这个新的生活世界中,其时空及发展规律都具有动物世界所不可复制和超越的特性,人类生命的特性因为这种独特性质的存在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亦在此过程中悄然出现着积极而正向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哲学的研究重点是探寻实在世界与人类本质的关系及特点,以此作为基础对各项概念作出定义。然而,文化哲学家们对于实在世界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较有代表性的有维科提出的“诗性智慧”世界、狄尔泰架构的有关生命理解的文化世界等。而本文所讨论的是卡西尔提出的符号意义世界,这一提法具有独特的哲学意义和学术光辉。卡西尔立足于符号的特性对现实世界作出解释,强调普适性及多变性是符号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普适性,即普遍适用性,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人类所特有的命题语言,其不似情感语言需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超脱于主观意识之外,凸显了符号的功能,人类文化世界也因此而建立。符号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命题语言,其同样不依靠感性材料,但可以适用多种感性材料进行表达,故而可认为其同时具有普适性和多变性,由此凸显了符号所具有的抽象性特征。此处所说的抽象性特征表现的并不是逻辑思维层面的抽象,而是人类所具有的某种分离能力。正是因为具备了这种能力,人类才能对符号加以灵活运用,凸显其具有的多变性。故而人类所具有的创造性及自主性同样是符号多变性的一种现实表现。

(二)符号的功能与人的生活世界

卡西尔强调,人类的本性不是通过形而上学或某种客观存在而表现,只有劳作才能够使人生而不同。因为劳作的符号的活动存在,人类及人性的范围才得以确定。这个范围内包括艺术、宗教、语言、科学等,人的特性也正是因此而得以完整。卡西尔以劳作作为引导,解释了劳作符号活动中人的本质。人类的符号活动能力,具有前进性和发展性,人性的范围具有拓展性。人的本质是一个前进上升、具有发展性的存在。这就是人类所具有的特殊的符号功能。卡西尔认为,宗教、语言、艺术等不是独立存在的互不相关的个体或产物,它们被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相互之间具有紧密而不可消除的联系性。这种纽带并不是人们普遍理解的实体,其具有突出的功能性。人们要探寻其具有的功能,就必须深入此类活动的形态及表现中去加以分析和探寻,正如宗教、艺术、语言等具有的功能都是人们需要加以探寻的目标。在进入最终的分析阶段后,人们必须首先为此类客体确定一个统一的起源。面对此类问题,卡西尔着重强调符号功能形式就是人类的活动结构。劳作即符号功能内容,符号功能形式因此得以确定,最终得出可将其理解为一种活动结构。正是在人的劳作的符号能力的作用下,双方相互联系,结构由此得以构造。在此层面,“人性”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对各类文化形式起到支配作用。宗教、科学、语言等处于整体范围中的圆周位置,结构所具有的多样性及统一性也因此得到凸显。在与各类文化交融过程中,“人性”亦发挥出其具有的特殊功能性,构成了人类生命世界中最为基本的结构。

二、城市时标体系的生成

按卡西尔的观点,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两者行为上可被观察到的信号与符号之间的差别。信号是“操作者”,符号则是“指称者”。这表明动物是被自然界规定的,而人则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世界。这一世界的特殊生活空间和时间、以及它的发展性规律同人的劳作性标志活动相互影响,都对人的生命特性起着规定作用,而城市时标体系就是人的一种劳作的符号活动,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规定着一座城市的独特文化以及城市的精神面貌。因此,对于一座城市的时标体系的观念生成及具体脉络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观念上的表达

时标与传统民俗节日不同,传统民俗节日往往具备自然发展的特性。而时标是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人物头脑中影像或具体事件的时间符号。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时间符号,将政治、自然灾害和社会时间结合起来,赋予社会生活一副时标骨架。由于事件或者人物本身分有不同的标签,而时标又作为人的符号化的活动其受众广度并不相同,如:西安事变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公祭日等。这些皆以“人性”为核,分有圆周的一扇。所以笔者认为,时标是人创造出来用来表达怀念的符号工具,以“唤醒”其时间点背后的记忆。增加市民对时标的认同感就是让这一时标符号的结构与自身经历有更多交叉点,因此应该设立城市时标。城市时标更是人的劳动活动,在其功能性上更深层次的体现,其作为同一“扇面”上的不同形式其“功能性”更加“垂直”。当时标与地标结合,城市的“性格”就有更深层次的体现,市民对于城市的历史便会有相对应地明确的认知。城市时标以时标形式分布在目标城市的“三维”坐标系中的一轴,以这一轴向上延伸形成的“几何体”就是城市时标体系。城市时标体系比以“点”的形式存在的城市时标在体验上更为直观、立体。当然,并非所有城市都可以形成城市时标体系,这对单个城市时标的影响力、数量都有一定的要求。影响力过小难以激发大众的情感,数量太少则在坐标系中难以成“面”,更不要谈成为体系了。

面对城市时标体系,市民可以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交叠,会收获一种高层次的复杂感觉,这种感觉的复杂化,是人组成群体、构成社会、不断进步的体现。人类不能失去这种感觉的能力,城市时标体系的生成过程便是这种能力延续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哈尔滨城市时标体系脉络分析

关于城市时标体系,除了要增强研究的历史感,更要发掘其中的社会性显现。鉴于此,本文以哈尔滨为例,考察其城市时标体系从政治时间、灾难时间转化为社会时间的演化脉络。

图1 哈尔滨城市时标体系脉络图

1.城史时标。城史时标是客观证明一座城市存在的符号。关于哈尔滨的诞生时间有多种说法,其中呼声最高的说法是中东铁路建成说。但笔者认为中东铁路建成只是这座城市再次兴起的一个发展阶段标志。况且中东铁路是沙俄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产物,不能将一座城市的诞生时间定在这样的日子。在城市发展史上,城史纪元是古代城市兴起形成的一个标志,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古代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存在证明。早在金代时期,哈尔滨便拥有了极具特色的城市文明和功能。金灭亡后,哈尔滨衰落了一段时间,但在元明乃至清早中期仍以驿站等形式存在着。直到1905年10月31日哈尔滨官道设立,政权建立,政府开始维护主权。这意味着形成了行政建制,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得到了保障。这就是设治之日,是最具有权威的了,是哈尔滨近代再度兴起之日。

2.社会事件时标。社会事件时标是凝聚着城市革命精神的符号标志。哈尔滨是一座英雄城,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五一劳动节是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的一个标志,现在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五一劳动节是在1922年或1923年引入国内。事实上早在1907年5月14日,在哈尔滨工作的俄国劳动者就在太阳岛举办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同年5月22日,《盛京时报》报道了这一纪念活动,至此,中国工人了解了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意义。1908年5月1日,地包与三十六棚的全体中俄工人,联合其他部门的工人在江北集会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这次纪念活动,可以说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对中国工人运动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一·九”运动是哈尔滨青年学生发起的反对日本劫夺“东北五路”路权的爱国运动。自1905年俄国战败后,日本攫取中东铁路南段和沙俄在“南满”的特权,且以“南满铁路”为枢纽,企图掌控东北地区全部路权。在“东方会议”后,日本不断向张作霖索取“满蒙”政权,即修筑“满蒙新五路”的路权。而这五条铁路一旦修建起来将会覆盖大部分东北资源丰富的城市以及连接东北的几大重要城市。那么日本想要侵占东北就有了强有力的“抓手”。在这一情势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人民顽强反抗,哈尔滨“一一·九”运动更是把事件推向高潮。1928年11与9日,哈尔滨各大学校学生5千余人进行了大规模示威游行,人群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近10人重伤,140余人轻伤,史称“一一·九”惨案。这场游行示威运动破坏了日本帝国主义劫夺东北路权的计划,彰显了哈尔滨人民的爱国主义和斗争精神。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有许多著名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哈尔滨保卫战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例。虽然战斗时间较短,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是中国抗战史上的首次城市保卫战。哈尔滨保卫战从1931年12月15日开始到1932年2月5日结束。在李杜、冯占海将军的领导和指挥下,日军受到重创,压制了其嚣张气焰。哈尔滨保卫战对于抗日斗争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性意义,因而成为标志性战役。

1946年4月28日,作为共和国长子的哈尔滨胜利解放。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哈尔滨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北方城市和工业化城市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一是在解放战争中,为解放战争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力量。二是在哈尔滨解放后,为和平解放提供了科学的范例。三是解放后的哈尔滨,在处理城市发展问题、避免混乱和稳定城市秩序方面提供了管理经验。

1952年12月31日,中东铁路主权完全收复。中东铁路作为东北地区的主要交通干线,具有核心性的地位,它是西方列强为控制、掠夺和侵略中国而修建的,是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沙俄、日寇以及列强侵略行为的见证者。它历经多年斗争的洗礼重回中国人民手中,使得哈尔滨又增添了几分可歌可泣的色彩。

3.自然灾害时标。自然灾害时标是一座城市斗争精神体现的符号。鼠疫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感染全民之病”,表明其传染能力之强。1911年在哈尔滨就爆发了一场灾难性鼠疫,对市民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这次鼠疫拉开了中国“第一次卫生革命”的序幕。[7](P57)伍连德博士临危受命来到哈尔滨进行疫情研究与防控。从疫情预警到医疗救助以及移风易俗方面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同时相关防疫法律法规也颁布实施。至此,防疫体系初步建立。1911年4月,中国政府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会议,这是中国承办的第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有来自12个国家的34位顶级专家代表参与,伍连德博士作为大会主席,会议官方用语定位汉语。此次会议交流了当时最前沿的防疫医学成果,形成了多项国际通行的防疫准则。这次会议在人类防疫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以后的国际防疫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的象征。

直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松花江哈尔滨段洪水灾害才有水文观测记录,而1957年的洪水是哈尔滨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后被1998年超越),其水位上升迅速、高水位持续时间长、汛期结束晚,风雨多且浪大,洪水高峰水位达到120.30米,超过历史最高水位24厘米,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和全国人民支持下,哈尔滨市民抗洪斗争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次洪水给哈尔滨带来了一定损失,死亡人数81人。对比1932年的洪水事件(1932年洪水高峰水位119.72米,死亡人数超过5万,经济损超过40亿元),而导致这一差距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综上,哈尔滨的城市时标日体系就是在“城史时标+社会事件时标+自然灾害时标”的符号序列中不断生成出来的。

三、城市时标体系的作用与构建设想

城市时标体系是符号、人、文化三者连成的有机整体,从文化哲学角度来看,就是把人的创造性活动,即文化创造与符号联系在一起。城市时标体系可以清晰描述一座城市的独特发展历程,有助于市民了解城市文化特色、增强城市认同感,进而强化市民精神意识。城市时标体系不能孤立发展,应当与城市地标结合,并通过城市与城市间时标与时标的交流活动,来促进其自身城市时标体系的生成。

(一)城市时标体系的作用

对于城市时标体系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预期,是城市时标体系能否成功建设的前提。笔者认为,未来城市时标体系的发展趋势是:作为一种城市时标骨架,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其对城市旅游业发展、社会影响、市民城市认同感等,都会产生重大的促进作用。这一判断主要有以下两点理由。

1.城市时标体系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英国人类学家利奇说:“我们是通过创造社会生活的间隔来创造时间的。[9](P501)”而时标就是一种由人类创造出来的“社会生活的间隔”。这一间隔的外在表现形式是符号。时间似乎永无休止,平常生活也难以泛起涟漪。正是因为人类的这一创造性行为,让日子与日子之间产生了区别,人们从无休止的平常中跳出来获得一种特殊的快乐与意义。而这一系列的时标符号串联在一起,就是一副完整的城市时标骨架,时标体系可以清晰地描述出该城市的独特历史发展过程,是一座城市历史沉淀下来的东西,而这座城市的人们面对这一系列的时标符号,可以获得其他东西不能获得的“感觉”,无论是爱、恨、欢乐、忧伤都是永恒不变的情感,而文化存在的意义就是激发人的情感。

2.随着全球化、现代化、休闲化的时代到来,城市时标体系的多种功能将被挖掘。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各种文化的成长、交流、融合,引发了人们对文化特色的反思。这种反思促进了国家、民族、区域对于自我认同的焦虑,以及在本土文化中寻求解决认同焦虑的方法。同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让财富积累下来,让很多人进入了“过剩经济”的时代,人们在文化休闲上面的消费比重明显增加,精神满足与价值实现成为了普遍的需要。这些各种变化的产生,给城市时标体系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社会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必然会对休闲与娱乐提出更高要求。[8]城市时标体系与其他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将会迭代以往的休闲娱乐模式。而在全球化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城市时标体系势必是区域文化认同建设的利器之一。其作为一种区域的自我标识与时标骨架将会在城市影响力建设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所以本文认为,城市时标体系这种具有复合性、共享性、功能多样性的符号体系,将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区域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城市时标体系的构建设想

1.城市时标体系与地标联名构建品牌特色。城市时标体系的构建过程同样是城市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焕发生机的过程。利用现代化建设契机,合理开发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让一系列城市文化资源处于良性发展的态势中。与城市时标体系相关的地标文化资源,要进行充分地挖掘,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打造特色城市品牌,使其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哈尔滨城市时标体系的主要构成时标与中东铁路几乎都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以中铁路为地标轴线加之与时标相关的其他地标,设计出多条旅游和研学线路。丰富旅行内容的同时,增强城市品牌特色。同时以品牌为龙头,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鼓励社会资本为文化产业进行投资。创办相关项目,不断强化城市时标体系与地标结合的品牌特色。促进其在历史教育、研究鉴赏、文化旅游等方面将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同时在品牌建设过程中对于相关文化遗产也会起到保护作用,那些在现实中逐渐遗忘、消亡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会重新获得生命力,这对于整个文化生态健康发展起到正向作用。

2.开展城市时标交流活动。城市时标体系是城市文化的表现形式,其自身具有独立性,在保有独立性的同时还要保持其独特性。坚持城市时标体系的独特性,首要要正确认识目标城市的文化独特性。笔者认为,哈尔滨作为移民城市,受到很多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一座城市的生成是由内部发生的,应当考察其城市自身独特的生成过程。在坚持这种城市自身独特性中促进城市时标体系的建设,广泛进行时标交流活动。以城市时标作为载体开展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活动。内容主要是思想、感情、感受。城市时标体系的建设区别于单纯的文化建设,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城市时标体系的开放性、系统性与发展性。而文化交流正是建立在开放性的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对话”,这样可以使城市时标体系在时标的动态流动中生成。并且在交流过程中要注重人文性,体现人文关怀,避免形式主义的宣传。只有通过城市时标这种点与点之间的交流让城市时标体系从这种交流中生成并且真正地走出去,这样一种文化形式才能真正地渗透并且为他人所接受。

四、结语

城市时标体系作为人的劳动的符号活动,将人、符号、文化三者连成一个有机整体。城市时标体系可以清晰地描述一座城市的独特发展历程,规定着城市的“个性”。人的劳作即人的符号活动能力是发展的,因此城市的“个性”也是发展的。城市的精神与文化不在是一种僵直的抽象的状态,而是鲜活的,是随着人的符号活动能力具体的历史的变化的。所以在城市时标体系中城市的本质以符号化的形式体现。只有通过这样一种符号化的形式,才能指明一座城市的独特之处,才能理解对人开放的新路———通向文化之路。

猜你喜欢
时标哈尔滨符号
我平等地嫉妒每一个去哈尔滨的人
学符号,比多少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14
二阶非线性中立型时标动态方程趋向于零的非振动解的存在性
时标上具非正中立项的二阶动力方程的动力学性质
“+”“-”符号的由来
奇妙的哈尔滨之旅
变符号
《老哈尔滨的回忆》国画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感受哈尔滨的冬天
小主人报(2016年2期)2016-02-28 20:46:43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