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生
近些年来,无论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还是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都给中国创造了向国际社会展示发展成果、树立良好形象的机会,并在客观上极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其中,翻译作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内译介国外知识体系的中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素质越来越高的语言服务人才和队伍越来越壮大的语言服务公司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和体育等方方面面的交流当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强大影响力,在提高中国人文环境发展水平、强化政治影响力和提升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0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含有语言服务的在营企业430 095家,语言服务为主营业务的在营企业8 928家,总产值384亿元,而2019年语言服务行业的全球市场总产值则达到了大约五百亿美元的规模。[1]而且,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趋势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举行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势必会迎来新的高峰。随之而来的,是国内国际对语言服务行业人才日益增长的旺盛需求。无论是将中国文化向世界推介,还是助力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汉英翻译都将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重中之重。
为了填补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从业人数之间的不足,很多高校都致力于加大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高校越来越注重翻译人才的培养,但很多情况下,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从事语言服务行业之后往往很难直接开展工作,还需要进行二次培训。因此,高校培养体系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脱节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对翻译软件和翻译平台重视不足,不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对业内经常采用的团队协作翻译模式也不熟悉;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往往学习的主要都是英语专业的内容,很少接触其他专业知识,在走上翻译岗位的时候,一般对翻译中涉及到的其他专业内容不够了解,无法胜任相应的翻译工作。
所以,这就形成了十分尴尬的局面,一方面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很旺盛,而高校也培养了大量外语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却仍旧缺乏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合格翻译人才。因此,如何改革翻译人才培养的模式,调整汉英翻译课程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满足人才市场对合格翻译人才的需求,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而专创融合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视角。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2]也就是说,要想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的双创教育是必由之路。双创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创新创业素质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双创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内涵进一步深化的结果。要衡量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学生培养质量是极其重要的权重之一。而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则是大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参数。因此,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就成为了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
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在校大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育,它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因此,双创教育不只是培养大学生,将其直接送入社会,而是在校培养期间就为学生构建双创平台,创建双创实验室,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最终目标,帮助学生自信地走入社会、自主发展。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如火如荼的深入开展,也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在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存在着专业和创业融合不够紧凑、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和培养质量不完全达标等情况。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下,我们必须归纳和总结实际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整合各方面丰富的教育资源,明确双创产出结果的指标体系,积极开展双创平台建设,从而实现双创的跨越式发展,这才是实现专创融合行之有效的路径。
要想真正实现专创融合,高校开展双创就不应该仅仅将工作重心置于在人力、物力资源上扶持和培育学生自主创办企业、运营公司,或者热衷于利用各种双创竞赛激励学生的创业热情,因为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双创教育和产出目标脱节的现象。因此,在端正专创融合态度的同时,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范式,以便为专创融合的开展铺平道路。
课程范式的变革和调整是推动高校各个专业、各个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翻译教学想要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成绩,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渴求,探索新的课程范式也必须提上日程。高校教学改革,尤其是外语教学改革一直强调素质教育、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的提升,并且对外语课程范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而翻译课程范式的变革相对而言,却远没有跟上外语课程范式变革的步伐。究其原因,大多数的翻译教师过于关注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的重视不足,大大拖延了翻译课程范式改革的进程。因此,强化翻译教师的课程设计意识,提升翻译教师的课程设计理念,从而进一步推动翻译课程范式改革,就成了重中之重。基本上,课程设计的范式大致有两种类型:以专业为重心和以学习者为重心。
以专业为中心的课程设计范式本质上是把教学视作知识的传授,把教学内容视作是可以分解的一个个组成部分,在首先确定了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然后再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后,再根据分解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课程评估。
具体到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确定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翻译能力优秀的人才。那么,教学内容就要涵盖翻译史、词汇和句式为形式的语言转换、跨文化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内容。然后通过课堂讲授和学生实践组织教学,最后通过笔试形式进行教学评估。
这种翻译课程设计范式和课程设计的奠基人泰勒(TYLER)所倡导的目的——内容——组织——评估的模式完全一致。[4]不过,这一范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首先,四个阶段的划分过于笼统,和实际复杂的教学过程相比,显得过于简单。其次,教学评估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而且是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才进行评估。因此,其评估结果只能看出学生和其他学生对照的相对成绩,而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和所取得的进步并不能客观反映,也就无法判断学生和自身相对照的绝对成绩。最后,这种教学范式的教学内容是固定不变的,一旦教学目的确立,教学内容就随之固化,随后的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估都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完全无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因材施教也就成了空谈。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教师只教自己认为需要的教学内容,而学生却得不到适合其专业成长的学习内容。
总的来说,以专业为重心的课程设计范式好处在于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组织效率高、教学评估易操作;而其主要问题则是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因此,学生往往学习动机不充分,而且不太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以学习者为重心的课程设计范式中,教学目的不再是由教学者主导确立,而是学习者在教学者设定宏观教学目的之后,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在不违背宏观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自主确定进一步的学习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再是参照教学内容,而是参照学习者来组织教学。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和学习者共同努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不再是静态的、固化的教学内容,而是根据学习者具体情况不断动态演化的项目。教学内容围绕学习者关注的主题展开,教学组织形式则采用学习者最适应的形式。教学评估的形式则主要是形成性评价,教学者建立档案袋,认真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所取得成绩和相对自身所取得的进步。而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之一,对同学或者小组成员的翻译能力进行评价。最终,在多元评价主体的综合评定下,得出评价的最终结论。这一范式主要体现的是努安(NUNAN)的教学理念。[5]
具体到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确定宏观教学目的后,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学习目的,并根据学生的偏好,组织翻译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任务分解成一个个的项目,学生们不但要完成自己的任务,更要和团队小组成员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学习项目。教师和学生根据项目的开展情况,对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
这一范式的长处在于它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注重个性化教学和教学目的、教学评估的多元化;其问题则在于该范式主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具备确定性,团队协作的时候更是没有办法保证所有学生的兴趣都一致。
由于以专业为重心的课程设计范式与以学习者为重心的课程设计范式各有优劣,所以,很多教师一直在探索开发新范式。而基于专创融合的思考,为汉英翻译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层面展示。
教学目的取决于教学定位,汉英翻译在课程体系中如何定位是我们确立教学目的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汉英翻译课程是知识课,还是技能课?是侧重于翻译理论,还是着重于翻译实践?在对课程进行精准定位之后,教学目的的确立也就有了依据。
我们知道,汉英翻译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也强调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在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而翻译实践反过来又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翻译理论知识。因此,汉英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并能够根据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实践操作。而要满足专创融合的需要,则还需要在教学目的中纳入相应的要求,即要学生根据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也就是说,基于专创融合需求的汉英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以学习产出为指向的特征十分鲜明。因此,我们应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和学习的各种翻译技能,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撰写完善的教学计划,设定科学的教学进度,并安排合理的教学内容。
不论是创新意识也好,还是创业能力也罢,都是要服务于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目的。众所周知,市场总体来说是持续变化的,因此,教学内容就要相应地具备一定的可调节性,只有动态的教学内容才能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当然,教学内容的动态性不等于不确定性,不是说想改就改,想动就动。而是在宏观教学目的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微观具体教学内容的细节性调整。比如要满足创业公司和大型翻译公司合作需求,则精通翻译软件和翻译平台是必备条件,那教学内容中就需要加入计算机辅助翻译的部分。如果要满足创业公司服务于外贸公司的需求,那教学内容中就需要加入简单的常识性的外贸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学内容应该模块化处理。除了老师讲授的基础翻译理论,学生的扩展学习和项目翻译应该围绕其具体的创业需求和学习兴趣来开展。学生的创业取向如果是为大众服务的小型翻译公司,则调用应用文体汉英翻译模块,比如信件翻译模块、留学申请翻译模块等等。如果学生的创业取向是为公司服务的中型翻译公司,则调用汉英专业翻译模块,比如计算机翻译模块、体育翻译模块等等。如果学生的创业取向是具有单一指向性的公司,则调用侧重该方向的汉英翻译模块,比如论文翻译模块、网络小说翻译模块等。
2018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强调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6]混合式教学为专创融合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在学习平台发布学习内容和项目任务,学生在学习区学习包括教学视频、往届学生和其他学生的优秀项目设计、扩展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论文,在讨论区参与研讨,任务区提交项目,为在线下教室的学习做好准备。
其次,在线下教室里,教师强调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并答疑。学生则以团队为单位开展项目展示、分享和研讨,从而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
最后,为了促进学生实现专业和创业相结合,网络教学平台将翻译公司做过的类似的项目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对比,总结自己项目中的不足,借鉴翻译公司所完成的项目的长处,并学习相应的项目管理、项目操作、任务分配、团队协作翻译的整个业务流程。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了大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形式,通过线上个性化定制学习模式和线下互动讲授模式的联动,并融合教与学的研讨,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方式,打造了双创教学新范式,对推动双创教学的课程建设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
为了满足专创融合的需要,汉英翻译课程应该采用全面的、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过去通过一次考试或者一篇论文就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显然不适合专创融合的开展。因为,开展专创融合教学,我们不但要评价学生的最终翻译水平和能力,也就是最终的学习产出结果,更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全方位、多视角、全过程对学生进行跟踪考核,掌握学生汉英翻译技能学习的整个轨迹,了解学生在每个环节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有序地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翻译技能和创业能力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让学生人未就业却心在创业,为将来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英翻译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必须多元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主要都是根据技能的掌握情况,通过测试和提问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翻译能力的水平,但却无法反映出学生相对于自身所取得的进步和其能力特点,也就无法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因此,只有将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学生进行项目协作时所在的团队成员对同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领导能力、执行能力等显然最具话语权,通过在一起的团队合作,他们不但能够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协作能力,更能锻炼他们的领导力和执行力。由团队成员进行团队素养方面的互相评价显然能够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客观地评估。
项目完成之后,团队之间通过横向对比,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因为都经历过同样的翻译实践过程,因此,各个团队的能力和成绩彼此之间非常了解。团队之间进行互评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各个团队的项目能力。
既然要开展专创融合,学生对项目的管理能力、小组协作的团队能力和运营企业的创业能力如何,翻译公司和市场显然是衡量的最佳标准。教师可以将翻译公司做过的项目借鉴过来,交给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然后,将学生的翻译反馈给翻译公司,或者请相关的客户对翻译的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翻译公司和客户对学生翻译的评价往往是从市场和经济的视角入手,这比教师单从翻译技能方面考察要直观得多。
其次,评价过程动态化。学生的能力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过去的终结性评价用一次测试或者一次论文就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评估显然不够客观。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袋,并利用教学平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受益于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时长、项目的完成度、学习偏好等进行全面量化和统计,同时记录每天、每周和每月各项数据的变化情况。以此为基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从而客观地、动态化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增值评价。[7]这不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班级、项目小组中和其他人相比的成绩,也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相对于自身所取得的成绩。
动态化评价不但更加全面,还有助于教师时时刻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偏好的动态变化,以便及时做出调整。
最后,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实际上,学生的翻译理论能力、翻译实践能力等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能力、运营能力等创业能力都应该涵盖进去,综合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双创肇始于西方国家,而且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程,无论其教育理念,还是教学模式,都已经相对成熟。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双创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非常科学的双创教育体系。我国的双创教育只有短短的二十年时间,虽然在大力推动之下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培养了众多富有创新创业激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有用人才,但总体来说还是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短板。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脱节,不能很好地融合,形成凝聚力,使得双创教育流于形式。所以,探讨基于专创融合的课程设计范式是进一步推动双创教育、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同时满足社会需求和发展高等教育需求的教育理念上的更新和飞跃,更是在素质教育指导思想下重要的教育实践。在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重要之处是可以在开展双创教育的同时进行教学改革,明确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还可以通过双创教育培养社会亟需的人才,客观上推动创业型经济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将所有的专业都纳入到教学平台中,将所有的大学生都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并在结合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创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