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学生个性化差异现象深度解析

2022-03-18 07:43:08齐铁清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双减课堂教学

齐铁清

(大连金普新区教育学会,辽宁 大连 116600)

“双减”是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简称。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

“双减”最直接的指向是此前作业留得多、校外补得多的“双多”现象。“双多”现象的根源是“学习恐慌”,就是学生、家长、教师对考试结果心里没数,为了追求好成绩、为了取得好名次而无节制地加大学习量。义务教育本应该是心里有数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本来就是一种水平测试,只要大家都达到一定的标准和水平就可以,并不是非得区分出个高低上下。现实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心态导致大家无谓竞争,走入“学习是为了取得最好的名次而不是获得最佳的发展效果”的误区。

这种竞争愈演愈烈,甚至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其原因何在?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从两个不同的层面给学生的正常成长带来超负荷压力,其根源在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理性对待这种现象,不要让“学得快”带跑“学得稳”,不能盲目用“多做作业”和“多参加校外培训”来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从根本上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让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让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吃得好”,使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

一、理性分析“吃不饱”

学习中的“吃不饱”,一般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完规定的内容后还有余力,最直接表现就是学得比别人快,课堂上有剩余的时间。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学得快”并不一定就等于“学得好”,课堂也并不一定要用统一的学习内容充满学生的整个学习时间。

曾经有观点提出,对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不能轻视,否则会使他们盲目自大,进而丧失积极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扩大难度和浓度,也可以在练习或检测中增加信息量,让他们不断受到新的信息刺激。[2]这应该是目前对“吃不饱”现象很有代表性的认识,一概用“加量”的方式值得商榷。

其实,这就像是吃饭一样。在一个团队中不是每个人吃饭的速度都一样,规定30分钟吃饭的时间,有的人20分钟就吃完了,有的人30分钟还没吃完,这很正常,也不会始终不停地给吃得快的人加量。这么简单的道理放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就不好用了呢?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一是对团队的影响不一样,吃饭吃得快的人不怎么影响吃得慢的,有时吃得快的可以先离席去做其他事情,课堂不行;二是管理者的心态不一样,没有人觉得吃得快的坐一会或干点别的事情是浪费时间,课堂不行;三是加量的后果不一样,吃饭基本是定时定量,无节制加量容易“撑着”,孩子自己知道吃没吃饱,课堂加量不会有“撑着”的明显后果。

学生上课时所谓的“吃不饱”更多的是来自他人判断而不是自我感觉,这种判断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外在的感觉。从专业上讲,课堂教学中“吃饱”应该是指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的检测不能单纯用“学”“学完”来判断,还应该有“学会”。从教育的角度讲,“吃饱”应该是完成学科课程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衡量,那些所谓的“吃不饱”“没吃饱”学生,不但是三维目标不一定完全达成,就连“知识与技能”目标都不一定实现。例如,背诵课文或做题,有的学生10分钟就完成,有的学生15分钟才完成。可10分钟完成的学生不一定就真“会”,“暂时记住”不等于“不再忘记”,这次“做对”不等于“永远做对”。到学期末测试时,当初10分钟完成的学生的成绩不一定就比15分钟完成的学生好。事实上,知识转化成技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做保障。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差异,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性好一点、有的学生思维深刻性好一点。学生要在学习中发挥整体优势,才能保证学习效果。学得快的,在保证敏捷性的同时要提高深刻性,保证思考的深度;学得稳的,在保证深刻性的同时要提高敏捷性,保证学习的效率。教学不能一味地催促学得慢的学生,更不能无限度地给学得快的学生加量。不能说学得慢的学生就一定是“没吃了”,也不能简单地判断学得快的学生就一定是“没吃饱”。

“吃没吃饱”只有学生自己最清楚,课堂学习中的“吃没吃饱”可通过测试检验。这种测试甚至不能只凭一节课的一次过程性评价来下结论,也不能只用“是否记住”“是否做对”这种单一的显性表现来下结论。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学会”“学好”“学成”是个综合性评价。课堂教学盲目给一些学得快的学生下“没吃饱”的结论,这样会被一些浅度学习的学生影响群体学习进度,进而出现一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二、冷静应对“吃不了”

如果弄明白了课堂学习中的“吃不饱”是一种相对现象,是一种正常存在,那就可以冷静应对学习中“吃不了”的问题。这种“吃不了”现象是相对于“吃得了”而提出的。

在班级授课制下,让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同时完成所有学习任务,这不现实。就像50米跑一样,首先要弄清楚跑的目的:如果是竞技比赛,那结果要排出个名次来;如果是达标测试,那只要告诉谁达标了就行。无论如何,大家无法一起到达终点。在竞技比赛中,大家都认为不一起到终点是正常的。在达标测试中,对最后到达终点的人要进行分析,如果已经达标了,虽然跑在最后,也是正常的。不能因为大家都达标了就随意提高标准。这个道理同样适用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吃不了”不能用“吃得快”的学生做标准,要按照学习目标来评判。学习目标的确定虽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但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保证达到国家规定的基本质量要求”,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确定,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用单一的知识目标来取代综合素养目标。

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活动过程,不能只是用即时性的、显性的“记没记住”“做没做完”来评价。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通过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的反复“学”与“习”的过程来消减学生思维品质的个体差异给学习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保证学生的良性发展。

教师、学生、家长都要客观、冷静对待课堂学习中的“吃不了”现象:是基本的东西“没吃了”,还是个性化的东西“没吃了”;是和定量的标准相比“没吃了”,还是和“吃得多”“吃得快”的学生比“没吃了”;“没吃了”的原因是时间不够用还是吃不下去。只有从根源上弄清楚问题的本质所在,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证学生能“吃得好”。

三、力争都能“吃得好”

在统一规定时间内,具有个性差异的几十名学生都能正好“吃饱”“吃了”确实很难。虽然因材施教一直被推崇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但班级授课制下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不容易。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因材施教不应该在数量上和难度上进行调整,而是要在方法和策略上能个性化、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干预,最终还是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是得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力争让全体学生都能“吃得好”。

“吃得好”是生活中的常规事情,不要和个别的一顿饭较劲,但没有一顿一顿做保证,“吃得好”也就无从谈起。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尽量解决部分学生“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力争让所有学生都能“吃得好”,让一节一节的好课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吃得好”是针对个别学生课堂统一的学习内容“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而提出的,是要保证面向全体学生、保证大家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学习内容。这种大家都能“吃得好”,不是表面意义上的让大家都能看得见的“齐步走”,而是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义务教育是要培养真正竞争的资本。学生时期团队永远比个人重要,合作永远比竞争重要。课堂教学以单一的、片面的标准来过早地、人为地给学生分类、排队,容易给学生的发展造成误导。

课堂教学中的“吃得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吃得好”,既要好吃又要有营养,要满足成长的需求。好的课堂教学既要解决表面上“吃不饱”“吃不了”问题,又要让大家共同真正“吃得饱”“吃得好”。单纯讲授和布置大量作业的方式,只能人为加大两极分化程度。这就是课程改革一直倡导改变教师教的方式、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改变师生互动方式的真正原因。只有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学生才能都学得好。

教师组织学生背诵一篇课文、做一组题,如果学生独立去做,可能有的10分钟完成,有的需要15分钟,这种个体差异是事实。教师很难处理的就是这种事实给课堂教学组织带来的影响:既不应该让没完成的学生不完成,又不应该给提前完成的学生无限度地加量,更何况提前完成的学生提前的时间又不尽相同。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团队为单位布置任务,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作业后,进行团队学习,以团队的全部学会为完成的标志。这样,相同的一组任务,可能最慢的也用不了15分钟,即使是用满了15分钟,也大大提高了完成的质量。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有人担心,那些本应该用10分钟就能完成的学生是不是白白浪费了5分钟。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不排除有极少数学生在10分钟之内完成的质量非常好,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完成”并不等于“学会”。退一步讲,即使是真的“学会”,也只是知识层面的。团队学习不只是帮助和督促学得慢、学得不主动的学生,那些学得快、学得积极的学生也得到强化。这种强化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需要,如果没有团队学习的环境,就是所谓的好学生也不一定能主动做到这一点。团队学习对于那些学得快的学生来说,不但不是耽误时间,而且是很难得的学习机会,是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这种学习使团队中的成员相得益彰,在这种学习中大家才能真正做到都能“吃得好”。

真正能组织起来的学习团队,是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吃得好”的有效手段,也是解决“吃不饱”“吃不了”问题的最佳方案。

个体学习与群体学习本身就是一对矛盾,课堂学习要在充分尊重个性差异、充分发挥个性特长的基础上,尽最大可能利用群体学习的特点形成优势互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学得快和学得稳都是优秀品质,但都不是全部。团队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保证大家都能学得好,才能保证全体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双减”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规范全社会的教育行为,让教育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才是努力的方向。“减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教师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课堂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研究教育规律,尊重教育科学,吃透政策法规,净化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双减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3:32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19期)2016-08-10 16:53:01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