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雅萍
(大连教育学院 初中研训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部2017 年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明确提到,教育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为根本,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为重点”。[1]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是学生科学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初中语文课程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内外的德育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德育资源,担负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和思想政治课等其他学科不同,初中语文学科的德育必须是渗透于语言中,蕴藏于文学中。教师在进行德育时必须握紧“语言”这个抓手,充分挖掘语言文字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引领学生深入体会蕴含于语言和文学中的德育要素,并且通过语文学科课内外实践活动将德育要素内化于学生心灵,从而有效实施德育。笔者尝试从汉字书写、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课外活动、师生关系五个方面来探究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实施策略,以供广大语文教师思考和借鉴。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进行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有助于磨炼学生心性,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敏锐的观察力、专注坚韧的性格品质,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写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还能增长学生的美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赏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配套教材中相关的附录知识,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汉字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汉字的文化内涵,欣赏中国汉字的艺术美,唤起学生对中国汉字的热爱以及对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教师要在课堂上强化汉字书写实践,强调学生的书写要准确、规范、端正、整齐;课外成立书法兴趣小组,并结合形式丰富的书法作品鉴赏、展示、比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书写能力和品性修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部编版语文教材构建了“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大力倡导教师们采取1+X 的办法,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可以把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引领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的名家名篇、名著,享受文学的滋养,汲取思想的启迪,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歌德说:“艺术形象就是艺术家‘心智的果实’。艺术形象必然是通过了艺术家的筛选,熔铸着艺术家的感情、思想、心血,有明显的艺术家个性的烙印,这被称为艺术家的情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一篇篇美文背后闪烁着的作家的人文精神光芒。如教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引领学生欣赏散文的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的同时,更要感受老舍对济南山水的一往情深,以及他内心的温暖和明亮,受到老舍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教授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引领学生通过对细节的赏析,体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对母亲的感怀、悔恨、愧疚之情及领悟生命的豁然达观;教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等篇目,在引领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内心涌动的深沉真挚的爱国热情;课后阅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要学习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斗争精神和钢铁般的顽强意志。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物形象,有的是存在于历史或现实之中的真实人物,有的是取材于生活、具有代表性的虚构的艺术形象,教师稍加引导,学生自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岳阳楼记》中我们看到了心怀天下、苦己为人的范仲淹;在《醉翁亭记》中我们看到与民同乐、乐观豁达的欧阳修;在《邓稼先》中,我们看到卓越的科学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者;在《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充满爱国热情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在《纪念白求恩》中我们看到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战士;在名著《西游记》中,我们看到了爱憎分明、武艺高强、忠诚不贰的孙悟空形象;在《阿长与〈山海经〉》《老王》等篇章中看到了足以引导学生向善、务实、求美的闪现人性光辉的“小人物”形象;我们还看到一些丑恶的人物……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都凝聚着作家的爱憎、希望与理想。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要引领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的揣摩,分析人物形象,以榜样的力量感召学生;在美与丑的对比中,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对美好的追求和对丑恶的批判。
文本解读应始终立足于言语形式,要从字、词、句、篇入手,充分感受蕴含在字、词、句、篇中的思想情感,深入揣摩、品味作者在用词、造句、安排语序、布局结构、运用表现手法,甚至是运用标点符号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定心境、情感、态度等。如肖培东老师在执教《美丽的颜色》一课时,抓住了“不要点灯!”“看哪……看哪!”这两处的标点符号,引领学生读出了居里夫人朴素的生活细节,走进了居里夫人的心灵世界,感受她的痛苦和欢乐,洞察这位科学家的淡泊名利、宁静朴素的生活态度。还可以采用比较法,通过增、删、调、改、换等方式,找到关键词、句、段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感受言语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与文化的内涵,实现文本的德育价值。如王君老师执教《狼》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出如果删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句中的“矣”“哉”“耳”这一组虚词,语气就变轻了,不能更好地传达出作者对屠户所代表的智慧的人类的赞美之情及对自以为聪明的狼的嘲讽之意。
《课标》对7~9 年级学段的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2]写作是作者在体验社会生活和认识客观事物的基础上,运用言语文字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作者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并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可以在学生写作过程中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指导学生正确审题立意。正确的立意是在符合作文题目要求的同时,更要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展现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健康、积极、向上。正所谓“修辞立其诚”,即写作者要持中正之心,发中正之言,怀敬畏之情。初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心智发展还不完全成熟,还不能够很好地辨别是非。因此,在审题立意环节,教师要通过组织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立意,权衡比较分析,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确立正确的主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学生写作素材的第一来源,“处处留心皆素材”。从校园到校外、从课堂到课间、从家庭到社会、从城里到城外、从国内到国外,看到的各种风景、接触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读过的书籍等,都是写作的直接或间接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留意观察身边的人、景、事、物,积极地热爱生活、拥抱生活并思考生活,感受其中蕴含的情与理,并甄别良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还可以将社会热点引入课堂,比如“中国梦”“感动中国的人物”“功勋人物”“5G 时代”等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感受,诉诸文字,在语言实践中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语文教师经常审阅评改学生的日记、随笔、大小作文,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状态,了解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发展轨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智慧评语有的放矢地进行评价。评语可温情脉脉幽默引导,也可一针见血指出问题;评语可多可少,重在走心,教师用心,学生才能动心。教师还可以在第一时间和学生面对面沟通,对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和正向的引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写作教学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写作之道,还能实现育人的价值,一举两得。[3]
语文课外活动课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结合教材中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板块,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拓宽学生的语文学习领域,扩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丰富多彩的语文学科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勇敢、自信、上进、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心理和道德品质,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如可以开展成语竞赛、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比赛、征文比赛等竞赛类活动;可以开展《水浒传》《平凡的世界》等名著评书联播活动;可以开展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名言展示会、读书写作交流会等展示活动;还可以在校园升旗、艺术节等活动中,展示语文学习的成果,弘扬传统文化,同步提升语言文字和思想道德素养。
参观、访问、调查、研学旅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成为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敬老院或孤儿院,探望孤寡老人或孤儿,为老人、孩子们送去温暖;还可以跟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联合,做好研学方案,带领学生组织参观附近的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使学生了解家乡历史、文化遗产、自然物产等,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课外活动,能够打破教室有限空间的限制,拓宽学生的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求真务实、团结协作等优秀品质,提升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参与社会的能力。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落实学科德育目标的关键。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恪守师德、严于律己、严谨治学,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在与学生的交往中,热爱所有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不以“权威”自居,尊重学生的看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营造民主的氛围,保证学生的安全感。然后要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个性特点和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最后,语文教师作为学科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促进学科德育的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