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艳丽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愚公移山》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具有丰厚的精神底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多次倡导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并通过将愚公移山精神融入中国革命现实,准确完整地定义了其精神内涵。关于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许多学者围绕毛泽东同志对其进行的内涵界定展开了详细论述。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的角度出发,对愚公移山精神进行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分析,进而探讨愚公移山精神为何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愚公移山精神是如何贯彻到中国革命进程中去的,可以发掘出愚公移山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作为《列子·汤问》中的经典篇目,《愚公移山》主要讲述了一位鲐背之年的老人北山愚公,为解出入之迂,作出了移山的重大决定,并带领子孙邻人叩石垦壤,将土石运于渤海之尾。面对智叟的讥笑,愚公也不曾动摇移山之志。最终凭借其诚心感动了天帝,在天帝的授意下,夸娥式二子搬走了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二山,愚公亦成功实现了“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理想。关于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存在不同角度的解读。
作为道家经典,《愚公移山》中蕴含着诸如大智若愚、少私寡欲、理性达观等丰富的道家思想:其一,愚公形愚然实智,与智叟相比,他没有世俗的机巧之心,保持了内心的纯真,体现着道家明道若昧,大智若愚的价值追求;其二,智叟过于急功近利,属“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之流,相较之下,愚公则不汲汲于名利,“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1]142,超越了功利的羁绊,愿为子孙后代的幸福而奋斗,其身上凸显了道家多予少取的无私品格;其三,愚公在驳智叟时“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一番超越生死观的言论,凸显了其对生命的达观和坦然。
随着不断地发展,愚公移山的典故亦被赋予了儒学、佛学性质的解读。在儒学的视角下,愚公身上凸显了直面现实生活的入世态度、天下为公的仁爱精神。面对横亘在家门前的两座大山,愚公并没有选择顺应自然的无为态度,而是以移山的实际行动取代消极逃避,其搬山的壮举蕴含着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愚公移山这一造福于子孙后代的惊世之举,亦体现了他爱众人的仁爱品德,彰显了其“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的精神境界和使命担当。
此外,亦有学者从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愚公移山的故事同佛经《佛说力士移山经》相参[2]267,体现了佛家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的牺牲精神。
关于愚公移山的传统叙事寓意,毛泽东同志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使这一故事实现了精神上的飞跃。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愚公移山》的重要讲话。这篇闭幕词意在告诫广大同志们即使面对困难、经历失败,也要坚定革命必胜的信念,发扬舍生取义、奋勇向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由此奠定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总基调。事实上,毛泽东同志在此前就曾多次提到要发扬愚公移山之精神:1938年至1939年,他在抗大进行讲学时,为使战士们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就曾两次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1939年,在延安庆贺模范青年大会上,他又告诫青年们要代表广大的人民群众,坚持革命到底,将革命干成功,并且要教育子子孙孙也要这样做,即“永久奋斗”[3]194。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紧要关头,为了团结全党,动员广大党员树立必胜的信心投入战斗,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七大上两次谈到了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一次是在作口头政治报告时,他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诫大家中国革命的道路是艰难的,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在进行自卫与反击时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另一次是号召广大党员同志们要学习和发扬愚公的精神把中国反革命的山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山挖掉。
细观毛泽东同志对愚公移山传统叙事寓意的阐释不难发现,愚公移山精神高度肯定了矢志不渝、敢于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品质。纵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了愚公移山中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百折不挠的精神气概。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被严重削弱,在一片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就此放弃革命和马克思主义,而是奋起反抗,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大幕。在那样的战略转移中,面对国民党用近30万兵力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强渡湘江有很大可能是要失败的。倒悬之危下,红军仍义无反顾地选择同敌军进行殊死搏斗,湘江一役红军以8万余人锐减至3万多的代价实现了惨胜,但这一战役也充分显示了红军面对绝境破釜沉舟、不畏失败的魄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美帝国主义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的挑衅,党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在军事实力相差悬殊、给养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志愿军仍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途,并凭着这股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最终打赢了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总之,中国共产党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坚守和发扬。
愚公移山精神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党的重视和推崇,并不仅仅因为其蕴含的传统的叙事寓意,还在于其精神内涵中所闪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光芒。
在愚公移山的寓言里,包含了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智叟认为移山不可行是基于对愚公个人身体状况的评估,他对移山的认识并非是基于实践的,而是未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因此是并非绝对正确的观点。相反,愚公并非坐而论道,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他在下定毕力平险之决心后,“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虽然最终两座大山的搬离靠的是夸娥氏二子,但愚公移山的寓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践的重要性。试想,若无愚公移山的现实之举,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操蛇之神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的结局。从这一角度看,正是愚公移山的实践推动了搬山的成功。愚公移山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第一性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说明:“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的制约。”[4]30由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智叟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但其并没有认识到“一定的生产方式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就是‘生产力’”[4]34。在愚公移山的情境中,这种共同活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人的联合。因此,智叟对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认识是不正确的,仍停留在片面、感性的阶段,并非是理性的和实事求是的,是未经实践证实的个人的主观臆想,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对实践第一性有着透彻的理解。他指出:“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否认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就不是唯物论者。”[5]288如果脱离了实践,就会导致主观和客观的分离,陷入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泥沼,使革命遭受损失甚至失败。然而,重视实践并不等于忽视理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就革命中的实际问题给予理论的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离不开对理论和实践之间辩证关系的正确掌握。
作为一个不能损魁父之丘的老人,愚公深知移山要靠众人之力的道理,因此从作出移山的决定到移山行动的实施,都能看到家人和邻人的参与。在毛泽东同志所著的《愚公移山》中,坚持群众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的群众史观始终贯穿全文。该篇中毛泽东同志引用了愚公移山的寓言,将人民大众比作成寓言中的上帝,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想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两座大山,只有不断地工作,才能感动全中国的人民大众,使人民群众的觉悟有所提高,心甘情愿同中国共产党一同奋斗,最终获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群众史观的方法论体现。其一是一切为了群众。土地革命之前,由于封建剥削制度的存在,土地主要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富农的手中,中农、贫农等则长期受到剥削和摧残,甚至破产沦为无产阶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中打土豪分田地的实践经验为依据,制定了党的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虽然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该部土地法的颁布,极大地改变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关系,维护了农民在土地上的合法权益。其二是一切依靠群众。全面抗战爆发后,与国民党惧怕民众相比,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众广泛参与的全民族抗战路线。在1937年8月党中央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强调要实现抗战胜利,就要动员全中国人民,“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6]355。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八路军和新四军正是依靠和发动群众,才推进了广阔的敌后战场的形成,为抗战全面胜利提供了保障。其三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899从群众中来就是要深入群众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之所需所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通过明了各个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5]113到群众中去则是将正确的斗争策略运用到为群众谋利益的现实实践中去。
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智叟质疑移山不可行,是基于对愚公个人力量的有限性和移山的困难程度进行分析后得来的结论,而愚公则是从人类不断繁衍生息,子子孙孙无穷尽的角度得出移山可行的看法。将二人的观点作比较后能够发现,愚公驳智叟的经典论断之所以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就在于愚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能够坚持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一方面是普遍联系的、另一方面,又是永恒发展的。从联系的角度而言,愚公想要移山并付诸行动正是认识到了与外界联系的重要性。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还充分利用了与亲友邻人之间的联系,推动了移山的进程。实践作为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移山的实践也进一步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智叟不智在于其对事物的认识是孤立片面的,愚公不愚体现在其能看到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认识到道路虽艰,行则将至,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事物的发展。虽然在生产条件落后的环境下移山是十分困难的,但山不加增,量的积累终将引发质的飞跃。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继承者和发展者,毛泽东同志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深入阐述,并将其充分应用于革命形势的研判分析,推动了中国革命形势的不断向前发展。在革命过程中,党内一些同志认为,在战争环境里,应以革命事业为重,经济建设工作只有等革命胜利取得和平的环境后才有发展的可能。这种错误认知的产生就在于没能掌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将经济建设和革命斗争的关系彻底割裂开来,导致好心办坏事的局面,看似是支持革命,实际上却是在削弱革命。对于此,毛泽东同志作了题为《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的报告,充分论述了经济建设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意义,并将报告精神进一步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带领人民群众在陕甘宁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愚公移山精神被不断进行重申和阐释。愚公移山精神得以历久弥新而日益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契合了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第一大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秘诀就在于始终能够心系人民,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群众的幸福而奋斗。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亦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身上大公无私的品格。愚公坚持要移山,并非是从个人私利出发的,而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而作出的抉择。可见,愚公移山中蕴含着群众路线的精髓,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利于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一党的最大政治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曾《神圣家族》中说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8]104新时代下,我们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牢记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听取好群众意见,做好群众工作。《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只有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正如毛泽东同志曾强调,建设社会主义要注意搞好党群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即便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不可能巩固的[9]547。因此必须坚定地信任群众的多数,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而违反群众自愿、超出群众觉悟程度的命令主义的急性病和违反群众进一步、落后于群众觉悟的慢性病都是错误的。
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不仅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还要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亦或者是给予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阐释。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0]13。愚公移山作为《列子》中的著名篇目,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蕴含着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彰显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等宝贵的品格,这些品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独特气质。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创新性成果,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新时代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不仅有助于发掘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还有利于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更深厚的文化积淀。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过程中,遭受了许多艰难考验,正是凭着一股敢想敢干、不畏艰险的精神,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才能在内忧外患中逐渐发展和壮大起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或者是社会主义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党、中华民族摆脱积贫积弱成长为屹立于东方的世界性强国的动力所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经济封锁,党带领人民通过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保障了供给,还有效改善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生活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着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都不能造的一穷二白的局面,正是通过艰苦奋斗,才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生产力发展缓慢和人民温饱问题,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指出:“我们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11]306目前,我国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了许多令世人惊艳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许多风险和挑战。新时代下依然有必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愚公带领子孙邻人移山正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最终的胜利都离不开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支撑。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学习愚公所具有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