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迪
(河南开放大学 工商与财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带,蕴含了丰富的红色资源,饱含中原历史文化特色。具有河南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但是珍贵的人文历史资源,更是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具有河南特色的红色资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保证、教育目标实现、教学素材积累、教育实效性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深入挖掘富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既是继承发扬优秀革命精神的体现,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度和情感温度,促进河南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的发展,对于思政育人起到有效作用[2-3]。
河南的红色文化物质资源丰富,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鲜活素材[4]。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具有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伟人故居旧址、党史馆、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馆或烈士陵园等[2]。河南省拥有丰富的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例如,位于郑州的二七纪念塔和李大钊郑州讲学旧址、位于驻马店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位于镇平的彭雪枫纪念馆、位于新乡陈堡村的“四十七烈士殉难处”、位于洛阳的“中共洛阳组”成立纪念馆、位于光山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决策地花山寨会议旧址、位于罗山县的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纪念园、位于永城的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位于济源的杜八联革命根据地等[5]。
河南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丰厚,随处可见红色印记。红色精神文化资源指的是经过艰苦奋斗、代代相承的革命优良传统、道德品质、民族精神等[2]。河南省拥有大量代表性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如体现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6],对党忠诚、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依靠群众、同甘共苦、胸怀大志、敢于担当的大别山精神[7],大国统筹、人民至上、创新求精、奉献担当、协作共享、舍家为国的南水北调精神等[6]。这些优秀的红色精神文化资源,作为联系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是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1.有利于坚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资源,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往直前、实事求是、不甘落后、坚持不懈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资源折射出的革命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河南省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所彰显的红色精神、红色人物事迹,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理想信念模糊等消极状态,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将中国共产党的丰厚历史、优良传统、党性修养等内容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理论灌注的模式,通过典型红色资源增强了渗透力和感染力,同时提高了高校学生理想信念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境界。
2.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正确“三观”
高校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阶段。很多大学生社会实践阅历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河南省红色资源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优秀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摆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5]。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中融入具有河南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红色主题实践活动,有利于触动高校学生的心灵,促进大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其文化生命的坚定信心[8]。具有地域特色的河南红色资源因人文因素和地理环境等优势,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例如,组织学生到安阳的红旗渠去学习,直观感受红旗渠的壮观;亲临纪念馆寻访历史足迹,切身体会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精神[6],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弘扬河南本土特色的红色文化和红色革命精神。
1.强化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
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扩充了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素材。例如将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内容予以优化和丰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一些教学案例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如果能将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就能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亲和力[9]。
2.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教育效果
当前,许多高校重视在红色教育、思想教育方面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开设了思政第一课堂、第二实践课堂。但是由于政治理论知识的储备量较少,很多大学生理想信念比较模糊,理解不够透彻。通过将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高校从学生居住和生活的所在地的红色资源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资源,亲身体会红色精神就在身边,更能正确有效地引导当地大学生理解红色文化、红色精神。这样的思政学习有利于培养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1.高校学生对红色资源认知度有所提升
近年来,各高校在课程教学、课外实践过程中,不断普及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加大对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的宣传,红色活动覆盖面逐渐扩大。此外,红色旅游的发展及红色基地的建立,不仅拉动了区域经济,更在不同程度上加大了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宣传,高校学生对于红色资源的认知度也会相应提升。
2.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
当代高校学生处于和平年代,物质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对革命年代艰苦生活的体验不够,对于红色精神领悟存在距离感。当前,红色文化以各种形式不断走进高校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深切感悟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崇高精神,有效增强了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3.高校红色资源主题教育活动日益丰富
河南红色资源丰富多样。高校充分利用这些红色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紧密结合,建立了一些固定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展开学习,开展情境教学,身处红色文化氛围中,育人效果更加显著。此外,各高校在校内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红色主题活动,例如每周开设的团课活动,由学生自发讲述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举办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歌唱比赛、诗歌朗诵、经典诵读、舞台剧等,缅怀革命先辈,歌颂红色精神[9]。
4.红色资源素材不断融入高校校园及课堂
在思政课上,教师可结合当地家乡红色资源的特色,开展思政课教学,大大激发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及认同感,提高了学习兴趣。目前,各高校仍在努力加强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丰富红色资源教材,增强教材的趣味性、普及性和教育性,将感性素材和理性素材相结合,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此外,许多高校在校园里设立了含有红色元素的宣传标语和人物介绍墙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
1.高校红色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宣传力度不足
首先,在红色资源开发保护方面,很多高校未能从整体上统筹规划,内涵提炼不够,开发深度不够,展示方式相对单一,存在趋同化现象,未能够起到深层次教育的作用[11]。其次,高校尚未和地方红色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未能持续开发和保护,缺乏长期的规划,仅仅凭单次的现场实践教学很难真正起到育人效果。最后,在宣传方面,宣传媒介和文艺活动形式不够丰富。很多高校的工作仍然只是停留在表面,直到纪念日或者某些特殊的节日才临时加大红色资源的宣传,临时抱佛脚,仓促应对,总有欠缺。
2.高校红色资源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有待完善
虽然目前各高校已经逐渐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教学方式仍是以传统的授课教学模式为准,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模式简单。很多高校的教师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不够深,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对史实了解不够透彻,只是照本宣科,没有针对性,缺少教学设计,只是以展示红色文化为主,而缺乏与学生的课堂互动,教学形式相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高[10]。其次,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教学素材不具有时代感,红色资源引入课堂始终处于浅层次。此外,一些高校缺乏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并且每年也不完全固定,也会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再加上绝大多数都是模块化教学,教师间缺乏沟通交流,红色资源教学多呈现碎片化。
3.高校红色资源的内涵挖掘不足,缺乏教育性
近年来,尽管不少高校对红色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现有的挖掘和运用仍不够充分。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融入红色资源的内容相对较少,尤其是对红色资源蕴含的史实、道德、作风、精神等内涵缺少适度拓展,结合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远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整合利用,红色资源的教育性未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当前,西方价值观的涌入和社会多元化观念都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干扰,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繁杂的社会现象,增强爱国主义观念和爱国情怀,也是需要深入挖掘的[12]。
高校要重视将具有河南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主题活动:一是借助第二课堂或者团课,开展红色征文竞赛、红色歌曲竞赛、红色情景剧小舞台表演等。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实践活动,将活动趣味化,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刻学习和感悟河南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巨大魅力[13]。二是在校园建立河南红色文化墙,充分利用校园的长廊、楼宇、道路等,将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南水北调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宝贵的精神文化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切身学习和领悟河南优秀的红色精神。开展评选校园红色文化宣讲人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宣讲,弘扬红色文化,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授予荣誉称号,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体验红色文化,汲取精神力量。
当代大学生几乎是天天离不开网络,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因此立足网络新阵地,将互联网作为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QQ空间等新媒体平台,培养校园宣传大使,搭建宣传平台,将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红色资源融入到学生的校园活动和日常社交媒体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14]。其次,建立线上红色互动社区,增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的话题、图片、文字等,增强学生通过互联网渠道的参与度。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红色情景剧,例如根据焦裕禄的生平,让学生编写红色情景剧本,在参与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主动探索和学习焦裕禄的甘于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教师经过专业审核,将其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实现师生共建共享红色资源[15]。
近年来,一些在豫高校联合红色资源驻地政府建立红色资源实践基地。红色资源实践基地的成立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重要的育人作用,不仅传播红色资源的内容,也激发了学生对红色资源的学习积极性[12]。各高校可以继续挖掘红色资源实践基地的育人价值,建立长效合作培养机制,而不再是短期行为。定期组织学生到基地学习,实现参与普遍化。此外,通过选拔学生到红色基地担任志愿者,让学生到纪念馆参与讲解,更加深刻体会红色资源的内涵和价值。
课堂教学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要阵地、主要渠道的作用。教师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人物,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2]:一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队伍建设,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进行重组,融入河南红色资源的内容,让河南红色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挖掘本土特色红色资源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河南的红色资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自觉汲取精神养分。二是不仅是思政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可以充分挖掘河南本土红色资源中蕴含的知识和精神宝藏,将优秀的文化和精神融入到各类学科的教育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作用[4]。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形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很多高校正在探索在学校建立红色文化长廊、红色纪念馆、红色科技博物馆等,借助现有的科技手段——VR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将传统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发掘和提升红色资源的教育价值。通过让学生戴上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河南红色文化的魅力。通过教师巧妙地引导,分层次地讲解和启发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这种交互体验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弥补传统课堂教育的缺点,大大降低到红色资源基地参观的成本,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红色革命精神、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入理解。
在培养优秀人才的过程中,高校需要加强对优秀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播,弘扬红色文化资源,培养勇担历史使命的大学生。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的内涵及价值,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结合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目标,探索以文化人的方式,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联动培养机制,增强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