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022-03-18 04:32刘勤祥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美术德育

刘勤祥

无论是党的教育方针,还是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将立德树人摆在最显著的位置,这既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总则。从这个层面出发,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学校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应该承担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使命和义务,而美术教育是一门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应该将自己定义为德育的关键参与学科,应该以首要辅助者的角色自觉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拓展德育空间、发挥学科特长、引导实践体验等方式去实现美术教学的德育化。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就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展开讨论。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

“德育”是一个大的范畴,它涵盖了人格修养和意志品质的方方面面,所以,体现在教材中,有些易于被发现,有些则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挖掘才能深刻感悟。美术教材作为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它不同于语文教材和道德教材,它的德育性更加隐蔽,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注重对教材中德育因素的挖掘[1],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型进行扩展性的补充,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将“备德育”的视角向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反映内容、作品影响等方面延伸,还可以对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者进行生平介绍,用作者的事迹带动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课堂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在引导学生开展绘画、欣赏、制作、创造等技能活动之余,通过知识层面的讲解,将美育与德育、智育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等内容。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内容,在讲解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材本身的知识框架之外,充分引入对国家优秀文化的讲解,势必能很好地达到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例如,讲解“保护文物”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引入国家文物被列强所盗所毁的屈辱过往,激起学生奋发图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还有些课型隐含着很好的德育内容,只须教师换个角度加以引导。例如,在讲解“彩墨脸谱”时,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颜色脸谱代表的不同人物品性的深入介绍,让学生从中理解忠义耿直、稳重正义与奸诈多疑、凶残暴虐的美丑之别,从而对学生自我性格的塑造形成积极影响,春风化雨般将良好的品德根植于学生心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步骤,以课堂为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一) 选择一定的德育主题:例如,为了让小学生感受秋天之美,了解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进而更加热爱自然,保护花草树木,教师可以确定“感受秋天的自然美”的德育主题。

(二) 以教材为出发点,选定教学内容:根据上面确定的德育主题,选定的教学内容为“秋天的叶子”。

(三) 根据教学内容,确定德育教学目标:1.让小学生了解四季中色彩最多的秋天的特点;2.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树叶,让小学生明白秋天的树叶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树叶要脱离树妈妈的怀抱? 引导学生运用画笔或语言等艺术形式表现出秋天叶子的特点。

(四) 渗透德育内容:让小学生懂得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在大自然中,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会为了适应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而有所变化。

(五) 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收集秋天的树叶,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贴画,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制作自己的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具体的操作步骤。

(六) 引导情感升华:在上述教学基础上,让小学生展开具体的想象,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四季的更替,大自然会变成什么样子,没有秋天的大自然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貌?

设计反思:以教材内容为根据,以课堂为阵地开展了感受秋天之美的德育活动,通过具体的操作和学生的观察、实践,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秋天的美,感悟到四季更替的魅力,最后的情感升华部分,让小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让小学生对秋天之美的认识更加深入。

二、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以活动为载体渗透德育

德育的难点在于品德本身是一种意识流形态,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判断学生的理解和领会情况,只有通过学生外在的表现才能评价教学效果。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假设,能不能将德育内容通过一种直观具体的途径来形象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如,编排课本剧、开展手工制作比赛、组织即兴情境表演、课堂游戏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体验形成健康的认知呢。显然,这是可行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指出,美术课堂应该组织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的过程。有了这样的宗旨引领,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多元的课堂活动,拓展美术课堂的广度,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的理解演绎真善美和假恶丑,从而在活动体验中生成正确的道德感受和情感认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道德的内涵,让学生甄别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不对的,从而为其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意志品质打下基础,引导其价值取向、性格养成、行为习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讲解“千姿百态的帽子”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完成制作流程的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让各个小组商讨,提出创意,既要在组内通过合作制作出不同的帽子,还要将这些帽子通过简单的故事关联起来,最后再戴着自己的帽子将故事内容表演出来。这样的串联形式,不但完成了当堂的动手制作目标,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动脑创编,无形中开展了智育活动,而最关键的是最后的表演环节,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他们创编的故事具有浓厚的德育色彩。在表演故事的环节中,有个小组创编的主题是“傲慢的帽子”,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将骄傲、偏见等人性的丑和真诚、友善等人性的美演绎得恰当到位,可以说是非常难得的德育教材。由此可见,将创造的机会教给学生,带来的有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自我创编的美术课堂教学形式是值得推广的。

三、发挥美术欣赏的功用,从美育角度渗透德育

小学美术课本的每一册都适当地安排了欣赏课,这是出于美术课程性质的考虑,更是出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需要。要求美术课程运用美育的特质和功能重新确定美育观念,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2]。美术欣赏课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推介、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受到教益和启迪。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好作品的感情特点,通过对作品艺术价值的生动讲解、多媒体辅助、音乐烘托等方式营造欣赏氛围,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体验去赏析作品的美,并在欣赏完成时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简单评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从而获得思想、意志、情感的教育,在形成基本美术素养的同时,润物无声地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道德感悟。

例如,在组织“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对中国画的发展史进行讲解,从作画工具到画作质地再到装裱形式,让学生首先感受民族作品的发展过程和古代画家的匠心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然后再通过多媒体营造轻松愉悦的欣赏气氛,让学生静静赏析教材中的《兰石图》 《捣练图》 《牡丹蕉石图》 《沽酒还山图》 等优秀作品,透过作品中的形象感受其暗含的品质,如兰的高雅、石的坚硬、牡丹的富贵等,随后教师要针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包含的教育意义。以《兰石图》 为例,郑板桥这幅作品其实就是对他自己人生观的白描,教师可以通过对作者一生过往的简单介绍,引导学生从郑板桥身上学习其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做人准则和为官品质。接下来,教师再组织学生对所欣赏的作品做出简单述评,将自己从作品中受到的教益和启发与同学们分享,从而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广泛化,真正让学生在情趣上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审美上达到提高,在心灵上获得启迪。

当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美术欣赏方法之后,就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绘画欣赏,自觉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例如,在《了不起的亚历山大》 绘本故事中,教师就可以让小学生自主对作品绘画进行理解,自己去总结绘本中蕴含的道理。很多小学生结合图画和文本内容的理解,认为亚历山大的经历非常传奇,他从一个一贫如洗的穷猫变成了非常富有的猫,这得益于它的生意头脑,但是因为它的骄傲自大,最后又回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自己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或者成绩,我们都不能骄傲自满,不能自大自负,越是成绩好的时候越应该谦虚谨慎,越应该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会取得更大的成绩。这就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为学生引入了德育内容,让小学生在欣赏画面美和故事美的盛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与作者产生情感上和心灵上的共鸣。

四、注重美术的人文性质,在生活体验中渗透德育

美术课程兼具人文性的特点,原因在于美术是人类最早用来表述思想和认识世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用来传递感情和进行沟通的重要渠道,这同时也决定了美术是具有生活性的。如此说来,美术育人的本质是为了培养能够融入社会的人,具备社会行为和社会品质的人,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的内容就涵盖在德育的范畴,因此,美育与德育是一个辩证依附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广阔的社会情境融入进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化为教材,创设不同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社会现象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同时,也可以将美术课堂迁移到社会大课堂中去,大胆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美术实践,通过对不良美术作品的批判,抵制负能量的传播,从而在提高自身道德辨识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扩大影响范围,最大化地实现美术教学的意义。

例如,“走进春天”一课的教学时,本节课的既定目标是了解春天带给大自然的变化,同时引导学生知道春天常用的色彩。像这样的课例,如果单单通过课堂上的多媒体展示让学生观察是远远达不到预期效果的。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设在校园或者校外,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春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春天寻找美、发现美。当然,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真实的,是立体可感的。比如,队伍行进过程中可以开展遵守集体出行纪律教育,观察过程中可以开展爱护花草树木教育,进餐过程中可以开展珍惜粮食和保护环境卫生教育等,往返途中还可以开展对店铺门头中存在的“丑艺术”的批判活动,这样一整套的实践活动下来,既实现了对学生的美育教育,更从真正意义上让学生明白和感受什么是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集体生活,从而通过“集体”的影响达到对“个体”的引导和规范,如此的课堂,对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帮助学生健全品格带来的意义是深远而真切的。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美术教学渗透德育,并不是孤立地将美育与德育融合在一起,而是尽可能地去发挥美术课程的德育功能。事实上,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仅从学校课程体系的角度而言,各个课程包括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之间都应该形成合力,凝聚共识,构建德育共同体,全方位地创建德育的学科空间,为推动整个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汇集力量,生发智慧。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项久久为功的工程,作为美术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水平和审美能力,并随着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调整教学方向,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好美术教学,才能更好地将德育与美术课程紧紧联系在一起,将美术教学的德育功能发挥到极致,为小学生的未来奠定良好的道德素质基础。[3]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