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洪山区卓刀泉小学 范 婷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上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强调了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间的有机融合成了新时代劳动教育新形态的重要研究方向。
然而长期以来,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内容单一、空间局限、效果不佳的状况。在“武汉市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调研问卷”中显示,目前的劳动教育存在学生劳动时间过少,学校劳动周落实不到位;劳动教育的学科渗透效果不佳;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不足等一系列亟需改进的问题。因此,小学劳动教育要结合新时代“五育融合”的思想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克服场所、空间、设施的局限,努力构建“五育融合”视域下的多元统整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劳动教育,让劳动育人的目标落到实处。
小学劳动教育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劳动素养,养成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而对学生劳动技能、态度、素养、价值观的培养就决定了学校教育中的单一形式或单一学科无法达成对劳动教育综合目标的实现,因而统筹和统整各学科多阵地进行融合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要嫁接到各学科目标与任务中加以实现,就要立足各学科目标,发掘其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让学科中隐性的“劳动要素”突显出来。如,语文学科侧重劳动习惯、品质与劳动精神的培养;数学学科侧重劳动思维能力、劳动原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以统编语文二年级下册为例,教师要厘清教材中的劳动要素清单:《田家四季歌》蕴含的劳动要素包括培养劳动意识、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工作者;《朱德的扁担》提倡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学会使用工具。具体来说,在《邓小平爷爷植树》的选文中,生动细致地描摹了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动作与表情,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同时传达了热爱劳动与珍惜劳动成果的价值取向。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跨学科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统整融合的眼光全面把握整册教材中渗透的劳动教育要素。
又如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坚持以学习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学习的策略。在教学“让我自己来整理”时,教师可以以“整理”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整理书包、书本、文具等物品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在使用过后要有序定时整理和归类还原,另一方面,要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劳动的品质。活动中可通过情境化演练和实践性操作,对比各小组的物品分类整理效果,突显劳动带给生活的改变,让学生获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
在科学课教学《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一课时,需要用到的实验仪器有三种大小不同的石子、三根绳子、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水槽(装有三分之二的水)。实验前,需要组装实验仪器,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用三根绳子分别系紧三块石头。这一实验环节难倒了班上大部分的学生,说明许多孩子在家庭和学校里缺乏正确的劳动方法,更缺乏劳动实践锻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实现本学科学习任务,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劳动方法。之后,经过科学的劳动技能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在1分钟内把石头系紧。得法才能用法,掌握了科学的劳动方法后,校园里出现了不少热心帮助低年级学生系鞋带的阳光少年。
当学生的学习经验总是围绕一个特定主题来展开时,我们可以设计主题式教学。主题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索世界,实现个性发展。而教师在设计主题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段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帮助他们选择适合的研究主题,以便在实际探究过程中获得发展性体验。
教师可以结合本校的育人特色整合校内资源,梳理和明晰各年段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如:低年级可以培养个人生活的基本劳动能力;中年级可以将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和个性化的家庭劳动相结合;高年级可以参加社区公益劳动,开展社会实践或研究性学习,在实际生活中开展人际交往和劳动合作,以主题式学习模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例如,中高年级可以开展以下一系列劳动主题活动:1.搜寻隐藏在课本中的劳动。在课本学习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劳动主题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如“欢度传统佳节”“重现中华美食”“寻找传承的手工艺人”等等,让学生能结合相应的劳动素材,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主题研究活动。2.巧手装扮“校园植物角”。选择学校植物园的一小块空地,让班级认领种植种子和种植工具,实行小组包干责任制,并且将种子的种植过程记录下来,学写观察日记。3.激活“研究性学习”。例如:本班种植的植物名称是怎么来的?种植过程中,如何用最环保的方式解决虫害的问题等,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查找资料、实验验证,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完成综合性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渐渐成为一种跨学科、跨课程、跨年龄的综合性课程。一方面,不同年龄的学生开展混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以大带小,培养团结协作的劳动精神。而培养学生间的关心、关怀、协作和交往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进而推动学生社会性行为和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混龄式探究性学习可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校本课程为依托,打破传统的年龄和班级界限,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自主选课和走班的形式,也可以形成校内混龄学习小组,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在“学习脸谱制作”的混龄学习小组活动中,教师可先以脸谱色彩、类型、制作材料的喜好选择为契机,引发学生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逐步渗透设计、绘画、制作的技巧和步骤。在学生操作的出现问题时,教师予以指导纠正。之后,还可以组织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脸谱展示比拼,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学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除了点评学生的制作技术外,还可给学生详细讲述中国京剧脸谱背后的意义,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实现智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开展基于劳动学科的生活化项目式学习,能有利于培养劳动技能和素养,又能利用项目成果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进行联结拓展的成果显性化。对于小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对提升他们综合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开展劳动学科项目化学习,能有效引导学生把所学劳动知识与技能应用在解决生活实际的问题中去,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劳动素养的提升到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德育活动中开展生活德育与劳动教育的渗透融合既能拓宽劳动教育的维度和场域,还能实现综合育人目标。教师在设定劳动项目的时候应考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轨,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劳动教育和活动的融合并不仅仅在校园中,生活的大课堂更能让学生得到真正的成长和历练,如“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我会包书皮”“爱卫大扫除”“女生节厨艺大赛”“家庭种植大赛”等。在劳动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劳动的愉快,享受劳动任务完成时候的满足感和自豪感,又能锻炼劳动技能和素养,提升综合能力。在“家庭种植大赛”项目活动中,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资料,学习种植植物的流程和注意事项,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种植,并利用多种形式图文并茂地记录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这种学习方式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种植植物的相关知识,养成爱护植物的好习惯,实现品德和技能的双向提升。
又例如,在“垃圾分类小能手”活动中,教师把生活作为教科书,以实现统整教学下的融合与超越。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垃圾分类相关知识,走进分类处理工厂,在职业体验和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学习中深入了解垃圾如何分类回收,如何变废为宝创造价值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自发地成为“小小宣讲员”,走进周边社区,讲解正确垃圾分类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总之,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是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分享劳动成果、感受劳动荣光的综合教育。教师们要用统整融合的视野去观照教学过程,去寻找贴合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劳动主题学习内容,为落实新时代“大课程化”的劳动协同教育贡献力量。
制度建设的完善是实现新时代劳动统整教学的前提。学校要在“五育融合”背景下,落实国家文件精神,梳理细化各项制度,保障师资、物资、活动场地的供给。一方面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协同配合,建立健全“五育融合”的协同管理机制,统筹规划实施,以确保经费充足、师资充沛,活动实施有保障。另一方面,加强顶层逻辑设计,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融合创新的课程模式,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区域资源的共融共享。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仍然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的短板。为了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评价体系在教育中发挥的“指挥棒”的重要导向作用,及时健全“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劳动统整教学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多维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建立“五育融合”后劳动统整教育的新标准,同时强化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性评价,围绕综合素养发展为目标制定量化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家校共评等方式,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劳动评价体系。
新时代“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单一的学科教师很难适应和胜任教学目标的全方位落实,需要学校重组、优化校内外教师资源,以教研、科研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优化组合后的师资可以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主题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提供适时精确的指导,也是推进“五育”协同育人目标达成的重要支持。
新时代“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建立离不开校内外资料整合、协同育人,包括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形成共育合力,最终形成政府指导、学校主导、家庭陪同、社会支持的协同作用局面。只有各方各司其职,同时融合一体,协同发力,才能在“大劳动教育”观的指导下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协同发展。
总之,新时代“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需要加强学科渗透,拓宽育人渠道,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的功能,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最终形成协同育人的共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脚下有路、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