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付郧华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机构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政策),这是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
“双减”涉及的内容很多,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其中重要内容。针对国家双减文件中的意见要求,很多学校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力求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下面以我们学校开展寒暑假主题实践课程的探索为例,谈谈如何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劳动+学科实践”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元化选择,以达成尊重学生兴趣、展示学生特长、提升学生能力的目的。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对过去片面追求升学率,片面强调智育,忽视“体美劳”三育的纠偏举措。“双减”的初衷,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双减”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行动,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路径。
“双减”政策出台至今,半年时间不到,在一个学期的震荡与磨合中,已然成功按下了学科培训的停止键,开启了校内体艺特色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的启动键。2022年1月,是“双减”后的首个寒假。如何在假期继续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让孩子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寒假,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基于劳动教育实践性特色和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我们精准定位双减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赋能“双减”,实施“劳动+”寒假主题实践课程的校本化探索。
在寒假实践课程主题设计时,我们结合“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教育内容,聚焦“元宵”习俗的文化特色,将寒假主题实践活动的落脚点放在“劳动+学科实践”活动上,将美术、书法、语文、信息、科学、劳动技术等学科知识渗透到劳动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力求通过丰富实践活动内容,拓展教育方式,促进学科知识与劳动技能的融合,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教学育人的融合统一,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劳动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学习、过程指导、成果评价,学校调动各方资源成立专项课程建设小组,孵化家长、城市少年宫课程专业教师为各主题课程设计师,共同开展课程研发建设工作,历时半个月建设完成基于慕课平台的“2022萌虎闹元宵”寒假主题实践课程。我们根据年段将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五六年级学生必修“萌虎手账”和“从荆楚文化品元宵佳节”两个板块,采用综合实践活动方式分组研究。其余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自主选择难度适宜的研究主题,组建研究小组,按照项目学习方式,开展线上学习,线下实践;校外自主学习,校内成果展示的寒假主题实践课程学习。
劳动课程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学习,它包括知识、理解、联想、计算、分析、判断、文化、操作等。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引导学生学习一种习俗知识,掌握一种劳动技能,更是引导学生通过节日习俗的研究,综合运用劳动技能开展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做有深度的创造性劳动,让传统节日的劳动实践变得更有韵味。以“萌虎智多星”习俗课程群为例,我们以“元宵”这个传统习俗为切入点,将劳动教育与习俗故事结合,让学生从习俗中走进劳动教育,从习俗中习得劳动技巧与方法、涵养劳动品格、树立劳动榜样。如:学生在《学习俗》这个章节时,可从神鸟伤人、东风塑与元宵姑娘的传说等故事中了解元宵节的由来,了解吃元宵、踩高跷、舞龙狮等相关的知识,知道即便是同一节日也有南北习俗的差异,以此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
我们在开发资源包时,就有意识地按主题类别进行系统设计,以方便不同兴趣趋向的学生选择学习。如:若学生对现代技艺与动手制作类知识感兴趣,就可进入《吃元宵》这个小节学习。这部分课程资源包括“果皮清洁剂”“自制果酱”“果酱汤圆”等系列技能课程。这些课程的呈现能萌发学生产生废物利用的环保意识,让他们学着将要废弃的果皮进行“再利用”,尝试将其制作成方便实用的天然果皮洗涤剂。当学生在线上讨论版块分享自制洗涤剂清洁家具、地板、厨房的效果时,低碳、环保、节约的育人目标就在分享中得到无痕渗透。
劳动教育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活动,需要多方的支持配合。对于学生的寒假实践活动,仅仅依靠学校制作的线上课程学习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配合、社会优质资源支持,需要家校社三位一体打造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域,学生的主题实践研究才能落地落实。
家长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合作伙伴,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学生要完成寒假劳动实践课程的学习,不仅在选定主题、准备材料、学习制作、实践操作、讨论分享、优化迭代等整个实践过程中需要家长给予物质、经验的支持与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也需要家长予以正向的激励与引导。如:低年级学生在《踩高跷》《舞龙獅》两个章节的学习时,就需要家长配合学生一起使用器具对制作材料进行粗加工,制作完成后则要指导他们学会如何操作高跷和龙头;在学习《光控小灯》和《声控小灯》的章节时,则需要家长帮忙购买元器件,指导学生观看微课和学习编程的方法;在制作汤圆(元宵)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准备果酱馅,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包汤圆、煮汤圆等。家长的指导、监督、鼓励、评价,不仅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承担课程相关的劳动任务,也有效增强了学生劳动实践的信心,使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掌握初步的劳动技能。
为了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我们以“萌虎巧乐兹”非遗课程群的学习为契机,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协调课后托管服务中城市少年宫的课程资源,遴选古法造纸、汉剧脸谱等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特色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如:学生通过对古法造纸知识的学习,了解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的原理。之后,借助家中易找到的器具、材料,运用古法造纸技艺进行了压花造纸的尝试,从中体会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渊远流长。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些文化与传承,老师们还把古法造纸用具带到学校,让更多无法在家进行实践的学生可以亲身操作和体验;在汉剧博物馆的支持下,老师们也把汉剧服饰、泥塑作品等带到学校,营造出浓厚的研究氛围,让更多学生走近汉剧,绘制脸谱,并尝试与京剧比较异同,通过对比研究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
家校社多方的共同努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厚植了学生的家国情怀,践行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
“劳动+”寒假主题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活动。如何巩固和优化本次活动成果,让活动真正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评价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和成果,我们进行了科学的评价,力求以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展示成果,加深对作品的了解
学校在元宵节当天开展了“国风元宵,文化融承”寒假主题实践学习成果展示活动。现场除了各具特色的成果展示,还有不同创作作品的操作、体验和演示活动。如:在灯笼展上,古法造纸制作出的灯笼、AI技术制作的光控灯笼、3D打印的冰墩墩灯笼、手工折纸灯笼等等,式样繁多,品种各异;在民俗合家欢展区,一年级的家长志愿者搭台制作冰糖葫芦、糖人,现场教学传统剪纸;六年级学生用竹子自制“竹节人”,编创的“竹节人大乱斗”表演趣味盎然,吸引了一批低年级的小迷弟;木工老师亲手制作的木质“高跷”、竹制“投壶”,升级了孩子们用易拉罐制作的简易高跷,提高了体验的难度系数;体育老师遴选一批在慕课上参与学习并上传了作品的学生进行舞龙表演,慕课上的单人“8字舞龙法”变成十人共舞,让更多的孩子爱上这项传统体育活动;在文创诗歌台上,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同年段的孩子结合自己对元宵的理解,效仿古人,和爸爸妈妈一起原创诗歌;在实践作品秀里,五六年级学生展示不同的《元宵手账》,有立体书、绘本故事,还有研究报告,不管什么形式,大家都在用心记录着自己小组此次研究的全过程;低年级学生多是绘年画、做黏土元宵、画汉剧脸谱,将传统文化与手工制作、美术绘画巧妙融合;在灯谜猜猜乐展区,高年级学生担任“擂主”,将古人飞花令擂台赛搬到校园,开展飞花令闯关赛,他们还查阅国家在科技、航天、军事等领域瞩目的成就,设计成独特的科普知识谜语,通过猜谜,向全校师生普及建党百年的奋进成果。
展示是为了更好地评价,将学生作品呈现在眼前,才能让大家通过观察,了解作品细节;通过操作、体验,加深对作品的认知,由此而来的评价,才能更科学更全面。
2.多元评价,提升评价的准确性
对“劳动+”寒假主题实践活动的评价,我们是以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家长点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方法进行的。为了便于统计和衡量,我们统一制定了评价列表的格式,评价时按评价指标、评价内容和评价结果等项目进行填写。以自我评价为例,在每个慕课章节学习完毕,不同学习内容均有不同的评价维度:以劳动为主的课程评价按劳动观念、劳动规范、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五个维度进行自我评价;以文创诗歌为主的课程评价按适宜性、精炼性、韵律性、新颖性、真实性五个维度进行评价;以科创劳动为主的课程除了进行自我评价,还要进行小组互评。所有课程学习我们都要求附上家长点评。学生将过程照片、研究成果、自评清单等上传到学校“五育”综合素质评价二月成长足迹平台,由班主任根据学生提交作品的特点、劳动过程的记录给予实践活动综合等级评价;依据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制作的难易程度,学校会给予国风元宵展“游戏体验券”的奖励。学生可凭游习券参与体验当天所有的游戏环节,充分体现多学多得、多劳多得、多会多得的评价原则。在国风元宵成果展上,还设置了社会服务体验岗位,比如实践成果布展员、飞花令擂主、纪律安全员、卫生监督员、游艺项目导游员等等。这些积极申报并参加志愿服务的学生还会根据服务时长获得“游戏体验券”。最后,班主任老师根据学生综合表现评选班级主题实践活动达人,并予以表彰。
“劳动+”寒假主题实践课程校本化探索,巧妙地将“双减”政策“减”出的时间运用到与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信息、劳动等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和能力提升上,变枯燥学习为兴趣学习,变书本阅读为操作实践,让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诗歌创作中体验劳动的“佳趣”,在家务实践中体验劳动的“妙趣”,在灯海畅游中体验劳动的“智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