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清浩 邓裕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提出高中历史教学要运用主题教学等模式,通过调整历史教科书内容顺序、结构等要素,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等教学建议。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于“什么是主题教学”“如何确立教学的主题”等问题仍然不甚清晰。笔者试以《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内容为例,从主题教学的内涵出发,谈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确立“教学主题”的四种视角。
一、主题教学与教学主题
对于主题教学的内涵,教学论专家仍有分歧。如李祖祥认为主题教学是“通过跨学科领域的主题探究与活动来发挥学生的主体建构性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方式。[1]王继平将其称为“主题化”课堂教学,认为“是把历史学习内容设计成单个或多元化的‘主题’,重新规划和整合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的教学活动。[2]由此可见,主题教学包括跨学科整合和单学科整合两种方式,本文所指的主题教学特指历史单一学科内的主题教学。虽然专家对主题教学的内涵存在一定的争议,但形成了以下共识:主题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主题教学需要基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提炼;教学主题的确立是主题教学成败的关键之一。笔者认为,教学主题的确定可以从以下四种视角进行:通过对课标和教学内容的深入整合和提炼为出发点来确立;通过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来确立;将家国情怀作为学科教学价值突破点来确立;将活动设计中涵养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生长点来确立。
二、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确立的四种视角
(一)整合和提炼教学内容和教学逻辑为出发点
教学主题是对教学结构的高度浓缩和概括,它有利于整合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网络化和结构化。这一主题的确立建立在教师对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的深入分析基础之上。这一教学主题确立的流程为: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本课的核心线索——分析本课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结构——确立本课的教学主题。如某教师在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教学中,教师深入分析了课标的要求,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确定为教学的重点,以“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性流动对人类视野、区域文明、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教学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本课的教学结构和教学逻辑: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灾难与客观进步性)——全球性流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以上内容体现了全球联系的加强,核心主题是人类的“互动”)——文明的灾难与进步——人为视野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这一内容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给人类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其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变动”)。因此,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世界的‘互动’与‘变动’”,并确立本课的教学结构。
(二)探寻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
历史学习的价值之一是以史为鉴。历史教学要关注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即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寻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确定历史教学主题的方法。黄牧航曾从历史专题与历史主题的不同价值角度出发,提出“历史主题的价值在于赋予历史知识以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3]。这一教学主题的确定一般从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和周年热点问题为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契合点,主要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一是从历史的视角探寻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因素,反思其历史启迪及其现实意义,提供对现实问题的历史认识视角。二是从时政热点、学术热点和周年热点的现实出发,认识其本质,并反省其历史发展的必然与偶然。这一教学主题在历史时空视角下,通过史料研读、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实现历史的“求真”和“求解”,完成主题构建目标。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政治课,要体现历史学科本质和学科特色,从历史联系的角度分析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历史判断。如以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为例:二战后历史风云变幻,美苏关系剑拔弩张却又保持着微妙的平衡;当今世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人类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某老师将本课内容与当前中美关系及冷战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整合教材第八和九单元,帮助学生形成从“冷战”时代的世界风云到后“冷战”时代的时空逻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冷战时期政治格局的演变:从两极到多极”。通过教学内容的分析,构建了“冷战兴起,两极角逐——苏联VS美国”“冷战扩大,孕育多极——两极VS多极”“‘伤痕淡去’,展望未来——对抗VS和平”三个教学篇章,将“冷战的思考”由课堂延伸到课堂外,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在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基础上融会贯通、展望未来。鉴于历史漫画具有的强烈讽刺性、幽默性、直观性与评议性等特点,并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令人发笑、耐人寻味、发人深思”中深入理解历史,教师将本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漫说‘冷战’时期的世界风云——从两极到多极”,通过对冷战时期历史漫画的分析,还原历史的面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三)确立以家国情怀为中心的核心价值突破点
主题教学下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堂堂有主题,课课有灵魂”。教学主题就是课堂立意, 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贯穿的教学意图和教学方向,是基于教与学而形成的蕴含思想和价值判断,也是统领全课的教学见解。陈春露认为,教学主题“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4]。教学主题是一堂课要实现教书育人的核心目标,其核心是对学生的关注、关怀和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會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高中历史主题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渗透家国情怀素养。这一教学主题的构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教学内容出发,挖掘该课内容体现的育人要素,提炼教学主题。二是从教学史料的细节出发,挖掘该课内容中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及其精神品质,构建教学主题。如以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为例,西欧航海家为开辟新航路,展现出“坚持不懈、不畏艰难、自信果敢、勇于超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向海图强、全球视野”为内涵的大航海精神,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其中,哥伦布是大航海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某教师以哥伦布的人生经历为线索,以“勇者远航 向海图强——从哥伦布的人生经历看‘全球航路的开辟’”为教学主题,设计了“早年夙愿 航海探源”(教学内容为“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中年远航地理发现”(教学内容为“新航路的开辟”)——“老年遗憾 是非论谈”(教学内容为“新航路开辟的评价”)——“航海精神 薪火相传”(课堂升华,课堂立意)四个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的明线是“哥伦布的一生”,暗线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基本航线和航海精神,采用了以人带事,叙史见人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将奋斗、拼搏等核心价值渗透于教学设计中,教学效果显著。
(四)設计基于活动的核心素养涵养点
窦桂梅认为,主题教学“要从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5]教学主题是教学过程通过活动逐渐生成的,是历史教学的逻辑主线,体现了历史教学的逻辑发展过程。教学主题的构建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引导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因此,教学主题形成过程也是家国情怀的逐渐涵养过程。以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为例,某教师基于“大单元”设计理念,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和整体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整合,将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整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课时)、“20世纪俄国史”(批注式阅读1课时,拓展探究2课时)、“深化认识社会主义道路”(1课时)和“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即本课,1课时)。教师设计了“探道——蓬山此去有一路”“问道——人间正道是沧桑”“得道——莫愁前路无知己”三个教学环节,分别引导学生对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及其评价、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结果及其评价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学习,并构建起“探道 问道 正道—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教学主题。这一过程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发展历程,渗透革命主义、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等情怀,通过新情境下的问题链涵养了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关于高中历史“教学主题”构建的思考
(一)课时教学主题与单元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中心和灵魂,因此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主题。但同时,还要从单元教学视角对教学主题进行系统化构建。教师可以单元教学内容为中心,在单元大概念、大观念指导下,构建单元教学主题,并结合每节课教学内容对单元教学主题进行分解,构建每节课的教学主题。如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可以围绕现实的“变化”与实质的“不变”进行该单元教学主题的构建: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国际格局的‘变’与‘不变’”;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变’与‘不变’”;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社会主义的‘变’与‘不变’(曲折与发展)”;第21课“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第三世界力量的‘变’与‘不变’”。
(二)教学主题构建与学科知识、能力与素养培养
教学主题的构建要体现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具体实践。教学主题的设计过程实质是教学知识的结构化、学科内容的育人化过程,要将主题构建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避免教学主题的形式化、口号化。历史教学主题要体现历史教学学科特色,体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在历史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中为现实社会提供历史启迪。历史教学主题的构建要有相应的史料为支撑,通过史料为基础落实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涵养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主题构建与学生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要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知识学习逐渐实现知识的构建和生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主题的构建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学科能力,在学生已有观念、思想的基础上,要有新意和新的突破。
主题教学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形式,但教师在主题构建、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教育同仁共同努力推动主题教学的实效化,真正实现课程内容的主题化和主题构建结构化。
【注释】
[1]李祖祥:《主题教学:内涵、策略与实践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12年第9期,第53页。
[2]王继平:《论历史科“主题化”课堂教学——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3期,第119页。
[3]黄牧航:《论中学历史主题教学的三个层次——兼论2005年来广东省高考历史科命题的主题选择》,《中学历史教学》2011年第4—5期,第112页。
[4]陈春露:《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以衢州市2010年重点高中历史优质课评比活动为例》,《历史教学》2010年第23期,第16页。
[5]窦桂梅:《“主题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人民教育》2004年第12期,第32页。
334550055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