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远信
一位优秀的学科教师,必须是“善问者”和“擅问者”。“善问”与“擅问”,体现的是语言的艺术、表达的智慧、思维的敏锐、心灵的感知、情感的互动。面对“双减”的挑战,每位老师都应修炼“善问”与“擅问”的功夫,因为只有提高提问的质量,增强提问的有效性,学生的课堂学习负担才有可能真正减下来。
对于纷繁的教材内容,不可以什么都问、处处发问,但对于重点知识、关键知识、核心知识、焦点知识、疑难知识,则不可不问,只能强化、深化、精化和优化。教材中的必须之问,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概念。要将概念的辨识认知、本质属性、内涵指向、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变式判断、理解层次等转化为恰当的问题。(2)关键原理。要将原理的本质含义、核心思想、辨识认知、限制条件、适用范围、应用思路、结构变式等转化为恰当的问题。(3)重要规律与公式。要将规律的理解方式、本质内涵、辨识特征、前提条件、用途范围、应用方法等转化为恰当的问题。(4)图示。要将教材中图示的结构特征、图像的位置高低和变化趋势等隐含的特征意义、剖析思路、解读方法、实际应用等转化为恰当的问题。(5)数据。要将教材中的数据所表达的对象、隐含的真实意义、负载的规律、排列方式的意义等转化为恰当的问题。(6)专用符号。要将教材中的专用符号代表的对象、意义及其隐含的学科知识、原理等转化为恰当的问题。从这些方面凝练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学科知识的本质、重点与功能,提高掌握学科知识的速度和质量。
明确了问什么之后,需要思考怎么问,这与问题的表达技巧密切相关。在提炼问题和明确问题的表达方式时,应根据问题的重要性和学情选择最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第一是直问。即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提出问题,对于那些需要辨识、记忆的知识,常常采用直问的方法予以理解强化。例如,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是什么?教学中应用直问方式,可以快速地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程度;但这种提问方式往往缺少趣味性、启发性、诱导性,难于活跃课堂气氛和激扬学生的学习情绪。
第二是侧问。即对所提出的问题不是直截了当,而是旁敲侧击、另辟蹊径、绕道迂回、含蓄婉约地提出问题,其显著特点是“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学中,侧问不是从概念、定义或常规出发而问,而是基于课堂实情、教学实际、学生临场表现,灵活、生动地提出问题,学生只有通过深刻思考、分析思索或者讨论探究才能正确回答。侧问能够促进学生体验、思考、参与、探究,提升学生思维的灵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例如:
读完于谦《石灰吟》中的“烈火焚烧只等闲”诗句,请回答:“烈火焚烧”在化学中是什么含义?在化学方程式中怎样准确规范地表达?
从化学的角度将诗词中的相关词语转化为化学反应条件进行提问,这种侧问跨度大,既考察了学生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也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化学教学中的自然渗透。侧问,是一种充满智慧并能启迪智慧之问,要发挥侧问的最大教学价值,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反复思考、深入研究。
第三是设问。教学中的设问,目的是为了提醒注意,以疑激趣诱思诱学。有时是为了突出某些关键、焦点、核心、重点、易混点等内容,以设问方式在无疑处提问。例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些都是诗词中流传千古的设问名句,虽然与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有一些不同,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予以借鉴。
第四是正问。即依据正面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顺向提问,引导学生顺向思维,在进行顺藤摸瓜式的思考分析中理解和获取知识。例如:碳燃烧一定生成二氧化碳吗?固态物质受热时一定变成液态吗?
第五是倒问。即以从结论到前提条件的顺序进行提问,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逆向思维,从反向角度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或得出正确结论。例如:这个结论的正确性,是以什么为前提条件的?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燃烧物一定是甲烷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逆向思维的意识,养成逆向思维的习惯,掌握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提升思维的灵动性与活跃度。
第六是单问。即只针对一个学生提问,提问的目的多是检测这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学中,单问不宜太多,应掌握好单问的次数,充分发挥单问所能起的最大作用。
第七是复问。即面对若干学生或者全班学生提出问题,希望学生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回答,以增大参与面、参与度和思考的广度。在课堂教学中,单问和复问应根据教情和学情而定,但二者的次数要有一个恰当的比例,不能一节课中全是单问或者全是复问。
第八是追问。即教学中围绕某个教学目标,沿着某种逻辑导向,展开承上启下、环环相扣、逐步逼近、刨根究底的多次发问。例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是面对苍穹,探索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充满丰富想象力发出的巧妙追问。再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等等,都具有追问的特征。追问对提升教学效果和优化课堂品质有着极其重要而独特的意义,是实现深度教学和优化师生对话互动的有效途径。在不逾越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由浅入深地追问,能够提高学习的深度;由表及里地追问,能够增加学习的厚度;由近到远地追问,能够拓展学习的广度;由易到难地追问,能够突破学习的难度;由窄到宽地追问,能够开辟学习的宽度;由此及彼地追问,有利于提升理解知识的效度……追问,是师生互动对话中最主要、最鲜明,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擅问方式。
第九是反问。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为了加强情感的传递、表达与感染,使情感更丰富、更厚重、更鲜明、更强烈、更充沛、更有驱动力和影响力,常常采用反问方式,以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观点和结论,似问实答,而且答案唯一、肯定、鲜明。这种提问方式赋予语言更强大的力量,有利于提高语气的强烈、激昂、鲜明程度。例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等等。这样的反问,传递着和辐射出浓厚强烈的情感,直击心灵深处,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在情感上给人以感染、温润、慰藉,在精神上给人以力量、坚定、信心、无畏。学科教学中的反问,虽然缺失了文学中的浪漫色彩,但却能强烈鲜明地显示出思维逻辑的严谨、缜密,对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冲击。例如:这个结论的正确性,你绝对确定吗?你难道这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论?用这种方法学习,你能保证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用这种反问促进对话交流,对学生思维素养的培育、训练、强化、优化、发展、提升等,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催化作用和激励效果。
有了好的问题和正确的提问方式,还要选择提问时机。这不仅需要教师智慧的投入,还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一般情况下,在导入、激趣、情境创设后以及阅读后、讨论后、活动交流后、分析思考后、思维迷茫时、实验结束时、关键知识强化时、核心知识需要固化时、学生犯错时、教师倾听后、学生疑惑时、新旧知识链接转换处、思维方式转换处、认知矛盾发生冲突处、探究过程中、一题多变时、一题多解时、课堂小结时等关键节点上,都是提问的好时机。
提出问题是教学对话的开始,对教学的成功开启和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应把握好以下教学节点。
其一,导入新课时提问。此时提问的目的,是诱发学生渴望新知的心理,引发强烈的学习需求、愿望和学习冲动,主要依托问题情境提问。情境创设是大多数课堂的第一个教学环节,问题情境是课堂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对教学是否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因为问题情境会在学生心中增加浓厚的悬念感,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高昂的兴趣,激发参与学习的欲望和行动。运用问题情境设问,所问问题应该根据情境的类别、内涵、作用,以及与本节课教学密切相关、针对性强的内容予以施问,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冲动自觉地转化为积极参与的行动,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其二,在知识的衔接处提问。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教学或学习,需要顺理成章地自然过渡和恰当转换。因此,在新旧知识教学的衔接处巧妙提问,能够使知识内涵和逻辑以及思维流畅过渡、自然对接,不在学生心理、思维上产生突兀感、违和感和跳跃感,提高新知的学习效果。
其三,在教学重难点处提问。重难点的突破是教学的关键与核心,教学中重难点突不破,学生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就会很低。在学习的重难点处设问,在注意、心理、状态、精神、行为上会给学生强烈的警醒,提示他们必须高度注意、高度集中、投入智慧、准确理解、深刻审辩、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其四,在思维障碍处提问。思维障碍不但会影响知识的准确理解,鲜活的思维也可能会因此处于停滞状态,使学习活动无法正常开展。教学中化解障碍的有效方法,就是找准造成思维障碍的根本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设置相关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消除思维定式,化解思维障碍,促进思维的畅通、活化和优化。
其五,在方法和规律的形成提炼处提问。在教学中,重要方法和规律的形成和提炼,必须是学生自己分析、思考、探索的结果,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最为正确的方法是,因地制宜地设置有鲜明引导性的问题,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得出结论,才能达到学得实、记得牢、用得活的效果。
其六,在新课结束时提问。教学实践表明,以提问方式结束新课,是一种有效的课堂归纳小结方法。但是,设置的问题要有整合性、关联性和聚焦性,要高屋建瓴,能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主线、逻辑主线、达成主线和问题主线,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在问题回答中反思自己存在的认知迷茫、逻辑偏差、应用盲区和薄弱环节等。
追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失的方式,是实现师生互动对话、深刻交流、深度学习最直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追问时机的合理把控,有利于提高师生互动过程的质量。
其一,在学生缺乏思考时追问,目的是唤醒学生思考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养成递进式思考的习惯,明确思考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
其二,在学生看似无疑时追问。看似无疑,实则有疑,而且可能是学习中必须解决的大疑、要疑。此时不仅要用追问揭疑明疑,而且要用追问解疑除疑,发现新问题,促进新进步。
其三,在学生思维受阻时追问,目的是分析思维停滞的根本原因,用追问催化、激活思维,突破思维的局限性、狭隘性、封闭性,引领学生把准思维的方向,开启新的思维空间。
其四,学生思维缺乏深度时追问,用追问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引导、引申、引悟,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真正理解知识内涵,掌握核心知识的本质、关键方法的精要。
其五,在学生思考出现迷茫时追问,用鲜明而有针对性的追问驱散迷茫,理清并建立明确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豁然开朗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拓展等目标,进而沿着清晰的思路顺畅前行。
其六,在学生理解出现偏差时追问,用矫正式的追问引领学生纠偏,让学生的分析理解始终处在正确的路径上,使思维的准确性不断得以优化。
其七,在学习状态松懈时追问,通过有强烈刺激性的追问,激发学习情绪,唤起学习的注意力和积极学习心理,提振精神状态,集中精力,以高昂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中的追问,是促进深度学习和高阶思维发展的最为有效的互动形式。教学过程中不乏实施追问的好时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强烈的追问意识和进行追问的敏锐性,善于观察,不失时机,使追问成为师生对话互动最精彩的生动画面和动态交流的风景线,在深刻的思维互动中,享受思维交锋的快乐,进而收获学习的成功和愉悦。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课文中用到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将近文章的结尾,作者前后呼应的写法重复强调,以突出人物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征。第11段第一句就是对文章第一段的重复强调.
在教学中的某些重要环节,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结论等进行鲜明的强化和固化,反问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对策。反问对思维产生的张力、碰撞力、震撼力,能达到培养、训练、提升学生思维审辩的准确性、深刻性等目的。适时恰当的反问,可以将枯燥无趣的沉闷课堂,激活为散发生动活跃、生机勃发、生命律动的学习过程,对深度思维、深刻思悟有十分突出的促进作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反问的最佳时机主要有三个:一是当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质疑时,可以不直接回答解惑,而是将学生的问题转化为另一种问题形式反问学生,给学生留下自己探究解决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反问的启迪下,自行寻向、析疑、解惑、去疑;二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得出正确结论时,教师不给予明确的肯定,而是以反问方式促使其对得出的答案细析深思,以期培养、训练、提升思维定力、自信力、决断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三是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分析感到十分纠结、难以做出判断时,通过反问方式导向诱思,在反问情景中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化解纠结,消除迷茫,让认知学习和问题处理在正确清晰的思考路径上顺畅进行。
要通过课堂提问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教师提问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合理有法,才能问得有效、生效、促效、优效。因此,教师提问时需要杜绝下面的不当之问、无效之问。
为问而问:只是为了课堂上有问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提问。
机械之问:问题死板、僵化,乏味无趣,不生动、不灵动,不能激发兴趣、活化思维。
什么都问:无论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是核心知识还是一般知识,是重点知识还是非重点知识,也无论学生是否理解掌握,统统设问发问提问,虽然问得多,但实无意义和效果。
满堂皆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述、讲解、点评没有因学而施,而是千篇一律,问题满堂飞,整个课堂中教师的表达除了提问还是提问。
随意之问:提问盲目随意,没有起码的思考,不知为何而问,更没有基本的目的,因而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惩戒之问: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而是为了有意惩戒学生、难为学生。
脱离教学之问:提出的问题与当时的教学毫不相关或者联系极其勉强,提出的问题甚至莫名其妙,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提如此问题。
即问即答: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立即给出答案或者进行解答,严重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这样的问与不问,实则一回事。
教学中,不当之问还有不少,需要教师积极反思,优化提问品质。课堂教学之问是一把双刃剑:问得好,能促进和提升教学效益;问得不好,就会走向问题的另一面,画虎不成反类犬。所以,课堂提问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如何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与结果,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处理得好,就会锦上添花;处理不好,不仅提问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还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兴趣、心理,甚至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带来负面影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根据学生的回答,机动灵活地、有针对性地予以处理,特别要把握好以下关键要点。
学生答问不积极,此时要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时比较纠结或者一时反应不过来,要给学生必要的思考时间,静心等待,恰当引领,不要问了就立即要求回答。
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与错,教师要注意倾听,让学生把必要的话全部说完,不要中途打断,不能半途把学生弃之一旁而不理。
学生回答正确,给予不同形式的充分表扬、鼓励,让学习激情更高。
学生不能正确回答,要弄清原因,采用合适方法进行引导、启发,对学生不可以讽刺挖苦,伤害学生自尊或为难学生。
学生答非所问、似是而非或回答错误,要因错施导,通过反问方式倒逼学生思考,促进其正确理解。
学生回答不完善时,可请另外的同学补充完善,教师最后给出最优化的点评。
学生回答很片面或不深刻,要通过恰当合适的方式由表及里地引向深入,得到正确结论。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觉得问题内涵太丰富,难度太大,教师要及时架设合适阶梯,设立台阶,缩小思维跨度,引导学生对问题完整理解。但不能因此降低问题难度,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如果觉得问题过于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应当通过比喻、类比、变式的方法,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形象直观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回答。
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快速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应该尽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思考,或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让学生自行作出判断。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要做到可信、可亲,客观、准确、具体,鼓励、赞赏,建议和方法要有针对性,力求最优化。
教师的课堂提问、追问和反问有着太多的学习意义和教学价值。问是文化、是理念、是策略、是方式、是能力、是水平、是艺术,是智慧的综合体现。无论教学理论怎么更新,课堂结构、课堂生态如何变化,教学方式如何转变,教学行为如何出新,现代教育技术如何先进,教师的课堂提问、追问和反问都是影响教学效果、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关键,不但无法取代,而且需要以“双减”的思路、要求不断优化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