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竹
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是校园长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其本质是通过专业共同体的建设,以课题研究、教研培训、学术讨论、资源开发等方式,鼓励名优校园长传播经验,促进工作室成员互相学习、加深研讨的一种专业培养模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四川省自2018年启动了中小学省级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以充分发挥我省名优校长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提升全省中小学校长的专业能力。从相关要求和实践经验看,工作室建设应在专业共同体的视域下,加强运行机制建设,才能形成平等健康、持续推进的发展态势。
专业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斯坦福大学的格鲁斯曼(Grossman)教授认为,教师专业共同体,是以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遇问题为纽带,以平等协商对话为手段形成的一种民主开放的学习型组织。理想中的专业共同体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典型特征。
名校长工作室是领衔人带领下的学习共同体,是培养名校长的试验田、加油站、发源地和孵化器,实现个人和团队共同成长是其核心目标。建设名校长工作室,就是为校园长搭建一个发展的平台,帮助工作室成员找到发展基点和动力源。工作室的领衔人和成员要通过个体的努力,使团队不断进步;团队的发展也给每个人获取更多资源,为登上更大平台提供机会。
建设工作室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构想,突出目标和问题的一致性导向,注重前瞻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目标是从将来出发,基于设想制订;问题是从现实出发,基于实践产生。二者角度不同,但要定位一致,要在谋划长远和整体的工作思路上,强调下一步应该做什么,以国家发展和人民满意作为谋划和推动工作的根本评判依据,关注究竟做得怎么样、能够怎么做等。
工作室建设既是提炼有效经验的过程,也是启发新的研究的过程。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模样,有对专业的理解。进入工作室中,不是否定过去,更不是整齐划一,而是要互相借鉴,学习好的理念,对自己的痛点、难点进行剖析,制订发展规划,在传承与创新中完成蜕变。
工作室作为一个有共同理想、愿望、利益的专业共同体,犹如一部组装的机器,需要有动力源才能确保正常运行。笔者在工作室建设实践中发现,强化机制与政策对接、与学术活动对接、与成果转化对接,使机制在工作室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全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工作室人、财、物以及一切外部因素的效率和效益。
政策保障是工作室建设的基石,没有政策,就没有工作室的成立;不了解政策,就建不好工作室;用不好政策,就建不活工作室。
1.有制度,强规范,筑牢根基
首先,学习把握既有制度。倡导政策学习常态化,把党和国家、省教育厅的要求明确于心,认清工作室的使命与责任——“培养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为进一步推进四川乃至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落实“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做好人才(名园长)储备。其次,积极争取建立外部支持制度。寻求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建设进行指导、过程监管与政策支持;在工作室主阵地绵阳市花园实验幼儿园建立专门的成员研修活动室;谋求工作室87 名成员所在幼儿园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与支持。由此,构建起工作室建设的“全员、全程、全方位”制度支撑。
2.有经费,活运用,撬动中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经费保障,适用的经费制度,是工作室建设的重要基础。根据省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实施办法,我们按照资金配套要求十足投入,制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管好用好省级专项经费,申请领衔人区域补助经费,积极匹配成员区域经费,统筹使用园内教科研培训经费,共筹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经费,建立绩效考核、经费使用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将80%以上的经费用于学术研究,做到了科学预算、总体规划、专账核算、专款专用,让成员们重视科研、舍得投入,实现经费使用效益最大化。
3.有资源,善统筹,发动引擎
所谓资源,即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的总称。工作室究其本质,是一个资源团体。在工作室建设中,我们尤为重视对各类资源的吸纳与统筹,善于把各种资源和各方面的资源连接起来。一方面,我们组建了专家导师团,囊括教育部园长培训中心、省教育发展中心、省教科院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请他们通过线上线下传播学术思想,让成员获得前沿的学术信息,丰富成员们的学术素养。另一方面,我们聚焦专业问题,通过工作室活动、课题研究、成果出版等形式连接、统整资源,建立起国家级学术交流平台和省际名园长工作室联盟,充分激发了成员们学习研究的热情和实践,让研修成为大家工作的常态。
工作室建设指向“教学型、研究型、管理型”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园长队伍建设,为构筑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领军人才支撑。学术的协同是展开工作室工作的核心环节。
1.凝练团队文化,汇聚合力
共同愿景、文化引领,是工作室合力发展的基点。对此,我们的思考和作为是:建好团队、建章立制,用大家认可的制度文化推动工作室可持续发展。一是理念引领,谋求共同发展。从新发展理念中凝练出工作室理念:协同创新、开放共长,自主设计创作了工作室LOGO 标识。二是架构组织,让管理顺畅。通过组建班委、划区联动、团队助理,建立领衔人牵头、成员共进、青年成员跟随、助理学习的“四级”体系,形成了“一级带一级、人人有事做、齐抓共管”的发展格局。三是建章立制,为发展护航。建立健全工作室管理办法,编印《成员手册》,做实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结果性评价,通过评价激励成员不断成长。四是人文关怀,求同心同行。创设温馨雅致的研修阵地,有态度、有温度的团队研修氛围,精心、暖心的成员庆生活动,每一次相聚相会浓浓的仪式感赋予工作室如家般的感觉和温暖,让成员们有归属感、成就感。
2.支持自主发展,激发活力
尊重自主、分类培养,是工作室保持活力的重要策略。工作室建设过程中,除了用理念愿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外,还特别注重根据成员的个性需求,通过刚柔相济、持续赋能等方式激发发展活力。针对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园所,引导其练内功、提内涵。通过“工作室领衔人——研修团队——青年成员——助理团队”的纵向管理模式,引荐专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充分发挥14 个研修团队的枢纽作用,带动88名成员所在单位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找最近发展区,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让每一位成员点燃自己发展的动力,带动所在园所的发展。
3.做实研修活动,提升效力
集思广益、整体联动,是工作室品质发展的源泉。我们主张共同责任、共同行动,围绕工作室年度工作计划、学期工作菜单、每月工作主题展开学习交流活动。立足本园本土进行园本化实践、本土化创造,以内涵发展带动可持续发展。我们以活动为载体,以互动为手段,通过线上教研、入园诊断、研学活动、入室跟岗、资源建设等,保持领衔人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多元交流,奠基园长共同体品质发展。我们坚持问题导向、质量取向,努力将问题转化为研修资源,追求办学的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群策群力去研究、解决问题,以新思想引领新实践,以新作为开启新研究,实现每位成员知行合一的专业发展目标。
构建成果转化机制,是激发成员潜心专注某一领域不断深入研究的前提条件,是工作室开展纵深研究的重要保障与助推器。为此,工作室着力做好以下几件事。
1.同心,推动成果意识大转变
从认识层面,我们建立对成果转化的公共认知:其一,要坚定信念,成果转化道阻且长,行则有往;转化之果洵美且异,耕则有为;其二,要克服畏难情绪,站位高、视野宽、思考深、状态稳,选题指向“真”,过程指向“实”,成果指向“新”。从实践层面,以建设“书香工作室”为推手,实施“阅读与写作工程”,每学期开展“共读一本书”交流活动,引导成员不断总结思考,物化教育教学成果,强化成果产出意识。
2.同研,推动成果质量大提升
一方面,我们抱团科研,共谋发展。将工作室专项课题“新时代名园长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贯穿工作室建设全过程,引领成员在深度学习、扎实科研、精进技术、不断创新中夯实自身科研素养和专业影响力,有效推动了各园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研究成果《高品质幼儿园园长的特质与培养研究》荣获省优秀成果一等奖。另一方面,我们编写专著,共创成果。领衔人和成员主编、参编专著6 本,其中主编的《保育操作实用手册》《名园长修炼之路》正式出版;参编的四川“高品质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系列丛书之《走向高品质学校·幼儿园卷》被评为2020年度四川好书。
3.同享,推动成果运用大落实
一是积极搭建成果展示平台。给成员提供多样化的宽广的学术平台与交流展示机会,及时推广运用成果。2020年5月22日,工作室率先承办“川越视界,天府师说”四川省名师名校长第一期线上公益培训,领衔人带领6 名成员,聚焦“疫情背景下幼儿园保教工作实施策略”,分享了新冠疫情背景下率先复学的实践经验。二是拓宽成果输送渠道。通过用心用情做帮扶、尽职尽责办分园、做实做专传帮带,依托送教下县、物资捐赠、送课到园、“一对一”指导等活动和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构建起有力、有效的“成果共享联盟”,将成果无偿提供给民族边远地区、帮扶园、所在地区发展薄弱的民办园等,引领、辐射各地学前教育发展。
工作室共享使命、愿景、价值和发展目标,在机制的支撑下,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在三个方面呈现出清晰的发展方向。
工作室与国家的政策同向同行,研究“十四五”时期的前进方向,努力攀登四川改革的学术组织高地。承办了国家级活动3 次,省级学术活动10 余次,为园长建立了具有学术权威的研究平台,形成了“名园长—专家—学员”的研培链,吸引了全国数十万人的关注与参与。成员撰写的20 余篇论文在《教育科学论坛》等学术杂志发表,其中1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以上成果,对当前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对成员单位品质发展的经验提供、对园长成长路径的选择与支撑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引领了我省11 个市区,带动了整个四川,影响涉及全国,具有典型的学术权威性。
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物扶+智扶”的模式帮扶支教,与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共创共享。70余批次的帮扶活动,覆盖全省11 个市州的102 个乡镇,300 余所幼儿园。通过“实地指导+线上研讨”的指导示范,以及不断推陈出新的成果推广,与领办的分园、定点帮扶的民办园共建共赢,负责新建、改建、领办了40 余所幼儿园,主动积极探寻“名园+新园”“老园带新园”等办学模式,一定程度上满足老百姓对优质学前教育的期待。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学术论坛交流,与省内外同行共生共长,工作室各类公益活动辐射全国。2020年10月,我们承办了教育部第七期全国幼儿园优秀园长高级研究班为期8 天的集中培训,组织开展了全国园长公益论坛,将工作室建设经验推向全国。10 余万教育同仁通过线上线下参与了活动。就这样,我们与全国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同呼吸共命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立起了学前教育绿色发展的“一带一路”。
我们努力成就每一个成员。在共同责任、共同行动中,每个成员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内生动力不断激发,专业综合素养实现了整体攀升,个人和团队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区域学前教育的中坚力量。三年工作室建设,两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3 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3 人荣获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称号,1 人荣获“四川省最美教师”称号,30 余人次荣获市级“劳模”“教育先进个人”“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园长”“学科带头人”等称号。2021年10月27日,我们举办了“赋能更好的自己,做新时代的好园长”工作室三年建设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灵活运用“自评+他评+专家评”等方式,检阅了成员三年的发展状况,看到了她们可喜的成长与变化,也看到了各成员幼儿园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