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境:革命文学故事教学的切口

2022-03-17 20:18薛法根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革命文学邱少云语境

●薛法根

统编教材小学阶段中革命文学故事的内容主要是描述革命事件,讲述英雄故事。革命文学故事往往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对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学生很难理解“那代人”的思想感情和做法。梁昌辉名师工作室团队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思想与方法,先行先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张婷、徐燕和葛明珠三位老师的课例设计的都是革命文学故事的教学。结合三位老师的设计,下面从任务设计的语境问题,谈谈对革命文学故事教学的认识与思考。三位老师的课例,能从故事出发,教师与学生一起营造历史、生活与文化的三重语境,一起建构共鸣的情境场、情感场和生命场,从而打开革命文学作品教与学的切口。

一、还原历史语境

(一)勾勒画面,跨越历史时空

革命文学故事中呈现的大多为艰苦的条件、残酷的战争、历史的困境等极端严酷的环境。文本中的一些词句常带有这段历史时代的烙印。将这些语句归类组块教学能够很好地再现故事中的历史画面,将学生带入那一段艰苦的岁月。

《一个粗瓷大碗》中的“野菜粥、橡子面、草根汤”是东北抗日联军日常生活中的食物,“高粱米饭”是给伤病员的特殊照顾,学生依次朗读这组词语,自然能走进那段艰难的时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中“391高地的山坳、干涸的山沟”与“伪装、潜伏”的联系与学习,让学生一下子穿越到抗美援朝的战场。《难忘的泼水节》中从“银碗柏树枝、凤凰花、象脚鼓”到“端银碗、拿柏树枝、撒凤凰花、敲象脚鼓”的教学,学生在积累动宾短语的同时,感受这些物件的美好寓意,丰富泼水节欢乐的内涵。

除了利用故事中词句营造的历史环境,还可以通过教师介绍历史背景、学生查阅历史资料以及相关影视、歌曲、戏剧、图片等形象化的资源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入到真实可感的历史中去。

(二)角色代入,回到故事现场

在故事呈现的历史语境中,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回到故事现场,使孩子尝试从不同视角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感悟革命思想。

《一个粗瓷大碗》中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一位小战士面对赵一曼的行为,一定会产生“赵政委为什么要还碗,赵政委为什么要把高粱米饭倒回锅里盛野菜粥吃,赵政委为什么又把碗送给战士呢”等这样一些疑问。让学生以赵一曼的身份,结合故事的内容来回答这位小战士的问题,赵一曼关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革命英雄形象就外化在由学生代入的赵一曼这个角色的解释过程之中。《欢乐的泼水节》中,出示周恩来在《人民日报》中的中山装照,学生化身为一名参加泼水节的傣族人民,向别人述说周总理为什么今天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发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一家人,他们一起过这欢乐的节日。《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可以让学生成为李元兴,讲述自己目睹邱少云牺牲过程中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将邱少云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形象烙印心中。

二、联结生活语境

(一)任务驱动,传讲红色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学故事,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讲述传下去,红色基因也在口耳相传中延承。如何能讲好革命文学故事,生长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在革命文学故事的教学中,要联结生活中真实的课程资源,创设驱动性交际语境,让每一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讲好红色故事。

一个陈列于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中的粗瓷大碗,重庆市铜梁区少云公园凤山之巅的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教师可以让学生作为这些革命基地讲解员的身份,出示代表烈士革命精神的遗物、塑像、图片等文物,从不同角度向参观者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讲感人。

把握革命文学故事的叙事结构,能更好地讲好红色故事。革命文学故事常常包括有“艰苦的岁月,英雄的抉择,精神的流传”这些叙事的基本内容。每一个故事还有这一篇的叙事结构特点,如《一个粗糙大碗》采用了先讲通讯员,再讲赵一曼这样交替的叙事结构。教学时,可以通过绘制故事结构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和讲述。

生活中红色故事的讲述还可以在其他的不同场合进行,如升旗仪式、纪念日活动等,也可以是虚拟的真实,如60年后的今天,当年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孩子,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会怎样给自己的孙子孙女讲述这个故事。

(二)跨学科学习,创新设计表达

革命文学故事教学要从书本走向生活,使其更鲜活灵动,更有生命张力。教学时可以结合革命影视作品欣赏、革命英雄人物后代寻访、革命遗址与纪念馆的参观等活动,学习成果包括读书笔记、采访记录、人物小传等。

还可以采取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功能,实现不同学科的协同聚力,如结合音乐、美术等学科,用多种方式表达对革命文学故事内容和思想的理解。比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邱少云的故事如果要改编成连环画,需要创作几幅画面,思考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把故事中的文字转化为连环画中的文字等。配乐讲述邱少云的故事,思考在故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分别配怎样的音乐作为背景才能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精神。在抗美援朝纪念日,如果要设计一个邱少云网上纪念馆,思考需要设计哪几个页面,每个页面分别用怎样的方式呈现。

教学《一个粗瓷大碗》时,可以设计把这个故事改编成舞台剧,思考可以改成几幕,每一幕的舞台布景、人物台词、背景音乐如何设计等。

三、浸润文化语境

(一)沉浸式读,汲取情感力量

革命文学故事中蕴含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浪漫主义等,学生只有入情入境地读进去,才能深受感染。不管是朗读、品读、诵读还是配乐表演性地读,都是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故事中情感的力量。

可以聚焦革命文学故事中英雄在抉择过程中的“豪言壮举”,让学生浸润式地朗读,用声音艺术表达对英雄抉择的理解,汲取情感的力量。邱少云在烈火中的抉择是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像千斤巨石,可以抓住英雄的行为,结合“火势越来越近与越来越大”,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表现英雄的壮举,学生在朗读中内心涌动着对英雄敬仰的力量。

黄继光在请战时发出的豪言壮语,可以用“这句话是对谁说的”这一提示指导朗读,如这句话是对营参谋长、身边的战士、全营的指战员说的,这还是对自己、对祖国的人民说的,在多层次的朗读中感受黄继光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朗读黄继光堵枪眼壮烈牺牲的画面时,将“堵”“挡”等字进行比较与区别,结合卫生员讲述战后整理黄继光遗体的经过,在品读中感受,用朗读表达英雄的无畏。

读进去,读出来,只有真实经历了革命文学故事的阅读体验,才能在内心获取革命情感的力量,种下革命精神的种子。

(二)议题探讨,坚定革命信仰

当代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革命文学故事的教学,就是要唤起这一代学生对信仰的重新审视。教师可设置相关议题,让学生来发表自己的见解、认识,在讨论中澄清模糊的思想,坚定革命的信仰。

以革命英雄为例,学生对革命文学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往往带有标签化、脸谱化的粗浅认知。如以“英雄”为议题,议论要把握三个话题:他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不那样做?你会怎么做?对英雄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坚定抉择,对英雄人物和自己生活的一种比较,由人及己,这样的追问与讨论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革命英雄的认同可以结合真实的历史事件,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课设置这样的议题:邱少云从来没有打出一发子弹,也没有发射一颗炮弹,没有消灭一个敌人。在战争结束之后,他一开始被评为“三等功臣”,但是彭德怀总司令却把他评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说说为什么他能被授予这么高的荣誉。

革命英雄的认同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的认知,探讨英雄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价值与意义。如从课本中寻找革命英雄在和平年代的影子,探讨当代革命英雄的价值。

通过议题探讨,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这种革命英雄精神的本质是什么。革命信仰的认同是议论出来的,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的。

猜你喜欢
革命文学邱少云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云的天庭,从不惧火
——电影《邱少云》观后
邱少云和他守望的城
烈火中永生
——献给邱少云
革命文学的完整历史建构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俄苏—日本—中国:“革命文学”的跨文化之旅
跟踪导练(三)2
论革命文学思潮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