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逻辑理路

2022-03-17 17:57
喀什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曲 璇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国是一个由56 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和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一样,面临着十分复杂的民族问题。解决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之一。其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和态度,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策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各民族的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更好地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指导思想,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恩格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随着其哲学体系和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建立而形成的,它是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的。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关系下的民族矛盾,科学审视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民族问题,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诞生与资产阶级民族理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与资产阶级民族观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上不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牢牢的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有着坚定的唯物主义哲学内涵。马克思1843 年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深刻的批判了布鲁诺·鲍威尔的“犹太人的问题是宗教问题”的观点。鲍威尔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与上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帝的意志不可违背”,并指出宗教矛盾是造成犹太人问题的根本原因,宗教的解放是犹太人解放的关键。马克思批判地认为民族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世俗问题,而不是宗教问题,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犹太人解放,政教分离是不够的,要依靠各民族的共同努力,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首次揭示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同年,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颠倒的唯心主义国家民族观,主张市民社会决定民族国家,而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虽然马克思在这两部著作中没有系统地论述“民族”概念,但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已经开始体现他的民族观。

1844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中批评了布鲁诺·鲍威尔的“英雄史观”,鲍威尔认为“上帝决定了各民族之间的优劣,并要求保护优等民族,淘汰劣等民族,因为只有优等民族才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马克思则认为各族人民都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并首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理论,他认为任何民族都没有贵贱高低的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5 年合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标志着唯物史观的诞生,也是一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经典著作,该著作科学地揭示了民族、民族关系、民族殖民地和民族语言等问题的重要原理以及研究民族问题的方法,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1]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提出了民族平等的观点,而且为各民族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提出了科学的方法和实现途径,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的民族理论是科学的理论,其产生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把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作为研究民族问题的出发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提出了各民族以及全人类终将解放并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这个最终目标的基本观点。从马克思关于民族问题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对一切民族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痛斥了资本主义贪婪和自私的本质,他认为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的各族人民应该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全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马克思坚持实践的观点,把民族理论研究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指导无产阶级运动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其民族观。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民族运动的实践中制定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方针、政策和战略,促进了革命发展,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的民族理论。即使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它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产生超越了资产阶级民族观,体现出了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恩格斯坚持批判的和革命的观点,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解放提供了科学的途径。他们著作中多次指出,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才能实现民族解放。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运用阶级分析法深刻剖析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对民族问题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阶级斗争的理论,指出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无产阶级的解放是民族解放的关键。1848 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了资产阶级民族及其民族国家的形成,揭示了民族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阶级问题,其根源是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才能解决民族问题。这就把消灭阶级压迫和解决民族问题联系起来,将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各民族的解放联系起来,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进行了科学的深刻的解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仅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当作僵化的教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将其与本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正确地处理本国不同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因此,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理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时候也需要将其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伴随着民族实践的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二、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历史进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族人民休戚与共、互助合作,在分布上交错杂居,在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

(一)夯实基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在坚持反帝反封建运动的进程中一直重视民族问题的解决,最早在1922 年7 月第二次党的代表大会中就提出了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后来党在多次反围剿、革命根据地建设以及抗日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实现民族区域自治的可能性,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于1947 年5 月建立内蒙古自治区。在形成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民族思想,他在解决民族问题的实际和实践中,提出只有国家统一,各民族平等团结,才可以实现共产主义;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并在新中国成立后于1954 年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进《宪法》,使之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毛泽东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取得了一系列关于民族问题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二)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逐渐形成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审视世界民族发展大势、考察我国民族发展状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邓小平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3]362,在处理好“文化大革命”等历史遗留问题的同时,也重申了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和政策。首先,邓小平认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纲领是民族平等,他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是真正的民族平等。”[3]362其次,邓小平再次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制度,他指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4]339最后,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经济,并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邓小平还提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强调“:只要我们坚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不断发展和壮大革命的爱国的统一战线,任何困难都挡不住我们前进,任何阻力都将被我们打破。”[4]206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取得了新突破,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关于民族的理论。江泽民着眼于我国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回答了怎样认识和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等根本方法,他指出要在依法治国的框架下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坚决反对一切民族分裂活动,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明确“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强调要把“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纳入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中。

进入21 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继续重视民族问题,提出了民族发展论、民族和谐论与民族利益论等理论。胡锦涛提出“两个共同”的民族思想,第一次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21 世纪以来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主导思想。胡锦涛还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根本的、唯一正确的解决民族问题之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共同进步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确立了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民族发展观。维护好民族关系,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更好地巩固国家的内部结构,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提供外部条件。胡锦涛还强调民族利益是影响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少数民族同胞的正当利益得到满足时,他们才能更加心向国家,因此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少数民族的利益。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大之前,党和国家在促进民族发展、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几代领导集体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处理我国民族问题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科学经验的总结。

(三)坚定向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的丰富发展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文化多样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世界多极化持续加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同时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新篇章,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新思路,形成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创新发展。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强调党的领导是开展好民族工作、发展好民族事业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和组织建设;再次,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把民族平等阐述为新中国立国的根本原则,将民族平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和发展的根源和本质之一;最后,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民族工作的基础和源头,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绝不动摇,既表达了坚定的立场,又显示了鲜明的态度。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答了新时代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等问题,为推动我国民族工作向前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深刻总结建党百年来民族发展的经验,沿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历史进路继续前行。

三、价值意蕴: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是人民所需、发展所需、时代所需

(一)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方法

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分布广泛,各民族之间文化习俗、生活习惯以及宗教信仰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条件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和价值观,消除关于民族问题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二)紧扣发展逻辑、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一环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6]掌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包含着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边疆与内地发展的不平衡,包含着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发展的不充分。因此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实现共同富裕,就必须要解决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继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加大力度”“强化举措”,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7]

(三)顺应时代发展、应对国内国外复杂环境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国外环境日趋复杂,从国际环境来看,西方敌对势力将我国的民族问题当成主要抓手,对中国内政强行干涉,大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少数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文化渗透并制造民族矛盾,打着“人权”“民主”“普世价值”的幌子,尤其借助互联网及各种信息平台,大肆攻击和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试图从内部分裂中国,其最终目的是掣肘我国的发展壮大,最终阻碍我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步伐,以巩固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8]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理论与时俱进,建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为有效防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维护我国民族安全和文化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四)凝聚全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交融的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者少数几个民族的梦,而是包括56 个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想,因此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才能够实现。在逐梦的过程中更要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沿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历史进路继续前行,以正确的民族观念、价值观念培育人、教育人,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团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四、发展逻辑:立足实践,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蓬勃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民族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国外各民族发展大势,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也取得了全面胜利,420 个民族自治区域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全国人民一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目前我国仍然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民族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挑战,因此,新时期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础上立足发展实践、运用科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共筑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一)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和谐共享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深刻总结党的百年征程和重大历史经验,提出“十个坚持”,其中将“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一条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坚持将人民立场作为最根本的政治立场,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在建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过程中也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新局面。

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并在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这是新中国立国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民族平等,十九届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保证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参与国家事务管理,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这为我们继续在法治层面上调节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坚持促进发展成果由各族人民共享。“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相互融合的历史。虽拥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习俗,但是中华上下各个民族之间都是平等互助的关系,都隶属于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在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我们应当接受这个教训……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9]因此,共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上下各民族团结一心、相互尊重、互相包容、共同进步,跟中国共产党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保中国发展的历史巨轮滚滚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历史发展的铁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着眼中国民族实际,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促进各少数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享社会主义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加强党的领导,统筹部署协调推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经验和教训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做好民族工作,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更是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2021 年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

从车臣战争,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从苏格兰独立公投,到北爱尔兰民族主义政党借“北爱尔兰边界问题”大做文章,从乌克兰颜色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变为“阿拉伯之冬”,意大利右翼民粹主义政党“北方联盟”的势力不断壮大,以及非洲各国各民族多年来冲突不断。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号召力的政党,就无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稳定发展,反观我们中国,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56 个民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全国支援西藏,19 个省市支援新疆,跨越一道道艰难险阻,自我牺牲、甘于奉献,投入援助西部建设的伟大实践中。[10]因此,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向前发展,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发展道路,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维护党的统一领导,听党指挥、立场坚定、明辨是非、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并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夯实群众基础,确保党的民族政策传达有效、落实基层。

(三)坚持科学方法,精准把握时代大势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这个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既能保证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又能保证各个少数民族共同当家作主,是一条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实施,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2021 年《中国的民主》白皮书发布会上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表示:“实践证明,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各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因此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这个基本制度、毫不动摇。

坚持宗教中国化发展方向。民族和宗教并存是民族地区的鲜明特色之一,并且在许多地方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割裂开来看待。2021 年全国宗教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九个必须”,回答了新时代如何认识宗教、如何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以及如何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新时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21 年6 月在西藏拉萨考察工作时强调:“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因此,新时期我们要继续引导宗教活动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依法对宗教工作进行管理和保护。在民族地区也要继续加强对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学习,宣传好、落实好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共筑中华各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呈现出和谐稳定的新局面,但是依然面临着一些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依然不能够放松警惕。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因此,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融入少数民族的日常教育的全过程,不仅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同时也要加强“新四史”以及少数民族发展史的学习,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夯实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思想基础。同时,要坚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物质基础,物质决定意识,只有夯实物质基础,持续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建设,缩小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才能够使少数民族地区真正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觉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早已成为文化基因,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各个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历史,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从秦代设置南海郡、桂林郡,到唐代设立羁縻州、府,再到元明清时期广设土司制度,中国古代的民族治理政策贮藏着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古人的智慧,其中一些认识和政策,也依然值得作为当今处理民族问题、制定民族政策的历史借鉴。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

提高民族理论研究和创新水平。我国少数民族众多,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文字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我国民族问题错综复杂,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党在民族发展中,对民族问题的认识永远不能够停止,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建设要始终与时俱进。当今中国逐渐走向世界历史舞台的中央,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格局,我们党必须不断提高民族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水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并且加大民族理论和学科体系的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理论认识,为更多的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不仅可以促进中国各民族和谐发展,共享发展成果,也能为世界各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历届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总结中国传统民族观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中国民族实际,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继续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中国民族发展实际的规律,沿着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历史进路前行,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化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