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燚晶
(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2020 年是《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首译本出版100 周年,2021 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 周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刻,迎来这两大时间节点,具有格外特殊的意义。《宣言》开篇指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对于马克思来说,这个幽灵即共产主义,它是无产阶级及其革命运动的比喻和象征,是对欧洲资产阶级统治批判的话语表达,它实质意味着一场即将来临的与陈旧势力进行长期斗争并最终要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大变革,也意味着一种坚定的社会理想和信念。对于马克思主义者而言,共产主义的“幽灵”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精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科学社会主义旺盛生命力最直观的呈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革命性和时代性最生动的阐扬。
《宣言》是马克思最为人熟知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政治立场和历史使命最凝练的表达,是共产主义的“幽灵”的思想载体,科学地指引着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发展;中共百年历程是“马克思的幽灵们”[1]最现实的写照,丰富并完善着共产主义事业的时代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高度评价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科学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和时代使命,要求全党重温《宣言》,把《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运用到“四个伟大”的实践中去,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所以,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学习和理解《宣言》的思想内涵,深度把握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体运用到中国革命实际的辉煌历史。
《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首次公开、完整、全面的阐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实践路径问题,明确了每个人自由发展的价值目标,指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宣言》庄重地告诉世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自由和朝气蓬勃的未来共产主义图景。《宣言》以“人的尺度”为基础对共产主义进行界定,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在每个方面的解放。在这样一个联合体中,人们可以“随自己的兴趣”打猎、捕鱼、畜牧和从事批判”[2]165。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消灭剥削和压迫,实现广大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幸福和自由。
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部分,《宣言》一方面揭露并批判了资产阶级在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过程中制造的种种谬论,另一方面精辟地表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在生产目的上的显著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他们贡献的“活的劳动”只是为了使资本完成更进一步的增殖,所以无论其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最终只能实现少部分人的富裕。这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并无二致,因而只能是“过去支配现在”。而共产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只是用于扩大和丰富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手段。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要使整个社会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废除私有制,并同传统的一切其他所有制关系的最彻底的决裂,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2]415。
《宣言》进一步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这个著名的论断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最初表达,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基础,也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所在。共产主义作为美好愿景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在深刻剖析了资产阶级内在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雇佣劳动的矛盾后,《宣言》将其归纳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正是要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宣言》铿锵有力地向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12-413在此鼓舞下,众多国际工人组织得以创立和壮大,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最令人振奋的是,《宣言》指引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回顾100 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深受《宣言》的影响,从毛泽东的“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3],到邓小平的“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有死路一条”[4]、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5]、胡锦涛的“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到习近平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6],《宣言》中的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始终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坚持。
根据《宣言》“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我们在政治上实行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在经济上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在文化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从各方面体现人民民主的真谛和“以人民为中心”决心。建党之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们就已经认识到群众的重要性,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党群关系,首次提出了“群众路线”概念,这一理念和路线更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得到系统阐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等都是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更是深切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拥有更大和更好的平台为人民服务,就更应该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在新形势下,每个共产党员更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反对官僚主义,要通过思想建设加强领导干部的权力自律和权力道德建设,依靠民主建设激发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群众监督形成必要压力,使党和政府中权力执行者的“人民公仆”属性真正实现。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也明确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7]不同的领导集体虽然做出的具体表述不同,但都贯穿了无产阶级“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理念。一百年的历史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宣言》精神,始终把人民摆在第一位,将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价值情怀。
《宣言》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涵,强调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论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883 年《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指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2]330透彻而鲜明地展现出马克思恩格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姿态。马克思主义认为,血腥的资本主义必须被推翻和消灭,但不意味着可以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取得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要将资产阶级的资本集中到自己手中,并尽可能地利用好这些资本,加快发展生产力总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决定了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走向全面发展的程度。倘若无产阶级无视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能面对普遍的贫穷,一旦这种贫困情况进一步恶化,无产阶级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2]166。因此,社会主义要体现其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在生产力方面实现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才能创造出充裕的社会财富,才能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奠定深厚的物质基础;只有生产力高度发达,才能造就一个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强大的无产阶级,才能稳固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阶级基础。
社会主义的合法性源于价值正义性、理论科学性和革命实践性,而革命实践性是最为核心的内容,因为革命实践性所带来的实践绩效不仅是价值正义性和理论科学性的具体表现,更是让这两种性质深入人心的主要路径。可以说,倘若没有实践绩效的支撑,即便社会主义价值诉求高尚正义,其理论演绎科学缜密,它都难以维系人们的尊崇。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可知,正义性、至善性、科学性、至真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和最优秀的品质。但为何仍有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中陷入困境?究其根本,正是因为缺乏持续、稳定的实践绩效,可以说,这是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和长久困境。生产力是首要绩效,是实践绩效的根本。所以,要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生产力。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宣言》发展生产力的主张。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注意对工农群众的发动,为正确制定生产政策、发展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都激发了农民生产的活力和积极性;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战胜了日伪顽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解决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致力于改变贫穷落后的社会现状,对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有清醒的认识,领导新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奠基。面对历史定位的误判导致的十年曲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强调经济建设和生产力发展的中心地位,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使中国开启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新征程。步入新世纪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格局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始终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生产力持续、高速发展,第一次为社会主义的实践绩效提供了巨大的榜样。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8]进一步确证了中国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绩效上做出的贡献。一言蔽之,中国共产党用百年历史积极回答了如何把处于低潮的社会主义推向高潮的重大问题,为社会主义实践绩效提供典型,从而也为21 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注入希望和活力,为21 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复兴提供了合法性的资源,成为21 世纪社会主义的新生长点。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转变和国际形势发生新变化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新的挑战,就此,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就中国当代实践来说,坚持《宣言》发展生产力的主张,就是要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们事业的根本遵循,务求蹄疾步稳、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宣言》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也批判了形形色色错误的“社会主义”。在不太被人重视的《宣言》第三章里,马克思恩格斯针对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诬蔑和责难以及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通过论战式的批判予以了彻底的反击;针对空想社会主义思潮的不完全的批判,通过超越式批判进行扬弃。
关于所有制、个性和自由,资产阶级误以为共产党人要消灭个人凭借劳动获得财产,进而剥夺人的个性和自由。马克思恩格斯反驳道:小资产阶级和小农的财产会随工业的发展自动消失,它并不需要共产党人去消灭。而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以雇佣劳动和剥削为基础,它原本由雇佣劳动生产出来,却被资产者据为所有,这种财产并不属于个人,而是一种集体的产物,反映出创造财富的无产阶级的无力支配与蚕食的资产阶级强力占有的双重悖论。关于家庭,资产者取笑共产党人是要实行公妻制,马克思恩格斯反讥说这种制度差不多是一向就存在的,资产阶级内部,把妻子当作单纯生产工具的婚姻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公妻制。而在无产阶级中,正常的家庭关系被大工业的发展所破坏,无产者被迫独居或卖淫。《宣言》告诉我们只有资产阶级剥削的生产关系消失,从这种关系中产生的公妻制才会真正消失。关于祖国和民族以及宗教、哲学和一般意识形态问题,《宣言》简明扼要地表述为“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2]421。
对于各种封建反动、似是而非的所谓社会主义思想,《宣言》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反动的社会主义,第二类是保守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第三类是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看到,前两种所谓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鼓吹者都是站在狭隘的阶级立场上,他们所宣扬的政治主张只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他们所要求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宣言》对此予以了严厉、尖锐的批判。对于第三类社会主义,《宣言》首先批判其“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他所特有的任何政治活动”[2]432,由此也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只能通过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解放的历史条件,因而也只能提出试验、示范的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景。其次,看到虽然这类社会主义含有的批判成分以及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为工人觉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这些主张“带有纯粹的空想性质”[2]432,并且反对阶级斗争,所以,他们终究会走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的一伙中去”[2]432。《宣言》告诫我们,实践科学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有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7]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畏缩不前,不容航向偏离,不可思想混乱,否则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虽然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 个年头,但社会主义中国仍处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共产主义阶段,还需要在较长时间内与资本主义博弈、共存。中国的生产力、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化都有待长足发展。由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就难免发生两种错误倾向:其一,强调社会主义,忽视初级阶段,导致了“左”的错误思想,表现为急功近利、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要求超越初级阶段;其二,强调初级阶段,否定社会主义,导致了右的错误思想,表现为主张退回到资本主义。这两种错误思想始终交错环绕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尽管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之后就肩负着实现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双重任务。改革开放前,为了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我国使现代化从属于社会主义,对生产关系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如果过分强调集中控制,就会导致经济效率低下、生产动力不足和社会缺乏活力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现代化确立为最重要的任务,使社会主义从属于现代化,因而引入市场机制,积极融入全球化的浪潮,倘若片面强调发展,伴随全球化而来的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民主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就容易给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在《宣言》的提示下,中国共产党凭借强有力的领导,成功引领全体中华儿女凝心聚力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一切错误政治思潮无处遁形,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做到了避右防“左”,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性的重大意义。
根据1848 年的革命形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提出了工人阶级政党夺取政权后具体的十条措施。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们很快意识到了部分措施已经“不合时宜”,二人在世时为《宣言》七版撰写的序言中,他们一再强调革命和建设的策略“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2]375。向我们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方法,体现了他们对科学态度的坚持和对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坚守。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是沐浴着《宣言》的实践光芒成长起来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中国的社会实际,指导中华民族建立了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性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继续把经典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改革开放相结合,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门,创造性地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的结合。面对苏东剧变的国际环境,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继续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创造性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再添硕果。面对全球化的时局,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国内、国际新的形势,坚持理论创新与实际创新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性地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改革开放的崭新时期,继续保持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积极态度,继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勇于探索,创造性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飞跃,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00 年来,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秉承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科学态度和批判精神,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的实践相结合,共产党人用实际行动告诉世界,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是成功的。新时代继续贯彻《宣言》精神,就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实践品格,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反对以西方的理论指导和评判中国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鞋子合不合脚穿着才知道”。党的十九大也强调“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7]。
《宣言》勾勒出全球化的图景,展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逻辑和历史趋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就预言:“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163在机器大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加快,生产力升级,商业交往扩大,资本逻辑驱使下,世界市场范围不断被拓展,形成了一幅世界历史的景观。尽管《宣言》没有直接使用全球化一词,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已经以深邃的目光洞察到世界的这一深刻变化。在经济发展上,“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2]404在文化交流上,“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为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2]404通过对世界市场、自由贸易、世界文学发展变化的论述,《宣言》传递出现代工业发展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形成,任何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都不能违背这个趋势的信息。《宣言》进一步指出:在政治发展上,“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手里。由此必然带来的结果是政治的集中。”[2]405这表明国家、政治的逻辑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正是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普遍发展推动下国家内部、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普遍,由此加强了国家内部政治的集中以及国家之间的国际体系。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史中,尤其是建党初期,共产国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成立就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以及社会文化思潮的国际传播密切关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秉持着《宣言》世界历史发展的理念,中国共产党提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1 年中国努力争取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最终得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9]77,“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孤立状态下实现现代化”[8]105,由此将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对“国强必霸”观念的同时,积极倡导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价值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充分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全球化思想的精髓,并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提法暗合。今天,各国之间的互通有无和相互依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新冠肺炎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各国人民更需要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中国愿同各国一道,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10]历史告诉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宣言》精神,就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合作中追求共赢。同时,反对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以大国胸怀和大国担当推动不同国家共享全球化的机遇与成果。
回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实践百年的辉煌历史,我们深刻领会了《共产党宣言》科学、实践、革命、创新的时代意蕴,感受到其对于发展生产力、以人民中心、迎接全球化、警惕错误思潮以及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指导价值,进一步领会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最崇高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共产主义的“幽灵”始终是社会主义运动强大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一系列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中国共产党势必带领全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及前人社会主义者实践经验基础上继续接力探索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