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研究

2022-03-17 15:43唐爱玲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规划院校

唐爱玲

(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1 年4 月1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对我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指示。正逢“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加快建设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各行各业都亟需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在此过程中扮演着引领角色。由此,教育部、财政部为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于2019 年4 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中提出到2035年要使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具体来说,“双高计划”就是要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群,以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故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抢抓机遇,增强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与吸引力,科学的价值导向是其前提与关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考虑当前所处的形势、判断院校外部环境及影响因素,加以对自身的审视,基于院校实际,研究制定出具有指导性、前瞻性的发展规划,作为突破障碍与提质增效的行动指南,掌握好院校发展规划的“船舵”。进而以高职院校发展为龙头,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建设,强化竞争力与吸引力,为我国现代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资源与效益,职业教育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以名定位: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价值取向的内涵解析

院校发展规划是一个“舶来品”,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英国率先将发展规划引入大学管理。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才逐渐形成有关高等院校发展规划的思想和文本,自2002年以来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制定“三个规划”,即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才逐步使发展规划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施得到了相关部门与各院校的关注与重视。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是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下,为了自身的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具有长期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计划与举措;本质上就是采取一些优化的方案来调适学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而达到发展的目的[1]。发展规划主要考虑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应该建设什么样的高职院校与怎样建设高职院校,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在制定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时,需要考虑众多的影响因素,通常会涉及经验总结、环境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措施、专项规划以及保障实施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价值”作界定,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一种体现在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2]。不同的人对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就形成了各自不尽相同的价值观,而价值取向指的是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有的基本立场、态度及所表现出的基本倾向,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体现[3]。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导致什么样的实践行为,价值取向具有社会规范、社会定向和社会驱动的功能[4]。简单来说,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就是院校管理人员在制定发展规划时所持有的一种基本立场与价值倾向。正确把握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是其发展规划制定的首要且基本的问题,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目的与预期效果的顺利实现既要遵循规范的逻辑架构,更需要把握科学的方向,保证高职院校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实现高质量职业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新时代我国高水平高职学校的建设成效。

二、以“明势”而“蓄力”:“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价值取向的时代需求

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双高计划”应运而生,高职院校在良好的机遇面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前景可期。但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列而行,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同样面临挑战。如何紧跟时代,主动适应社会,培养一批高质量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必须有一个周全的考虑与全面的规划。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卓越的发展规划的指引下,成功实现了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大学向世界著名大学的转变,实践表明,好的发展规划往往能实现一所院校质的飞跃。当前无论从何种层面上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复杂形势都无不显示着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因此,以下将从社会变化与市场趋向、教育环境变量、自身管理复杂化三个层面来分析高职院校制定科学发展规划的现实需求。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发展高职教育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发展的最大动力就是社会的需要。首先,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 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差距[5]。国际激烈的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无疑就是人才的竞争,相当程度上就是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的竞争,高技术人才的大部分无疑要从高职院校中来,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层次、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6]。其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另一大显著特点,例如西藏的职业教育近来获得了较好的发展,从2018 年毕业生70% 的就业率提升至2020 年的95.17%,为当地的职教扶贫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后,各产业行业的迅速发展也彰显着科学规划的迫切性,许多新兴行业的产生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大。如果高职院校没有对市场产业作出准确判断,会导致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也使得社会市场相关技术人员的缺乏影响了总的生产水平与质量。众多因素表明,高职院校需要有长远的眼光与明确的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发展或者随波逐流,必须审时度势,分析外部环境、经济形势、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供求关系等因素,以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做好与市场经济相互呼应,能够根据经济发展形势主动做出反应,充足储备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市场需求的人才,把技术技能转换成现实的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

(二)高等教育环境竞争的需要

经济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优胜劣汰显得更为突出。高等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自然逃不出社会发展规律的约束。随着高等院校数量日益增多、质量不断提高、类型不断多样化,高职院校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需要深谋远虑、从长计议。2008 年高职高专和本科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为1104.22 万人、916.80 万人,其比例为1.2∶1,2009年我国高职高专学校数与本科院校数的比例达到了1.1∶1[7]。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2020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 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 所(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1 所),高职院校(专科)1468所[8]。如此算来,若包括21所本科层次的职业学校,高职院校的学校数与本科院校的比例达到了近乎1.2∶1,高职院校的数量占高等院校总数的54%,可以说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功臣,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已经获得了显著的增长,在高职院校的数量日益增多、竞争不断加剧的时代,显然不是通过扩大规模就能取胜、从而赢得社会认可。办学质量、专业结构、教师水平、就业率高低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双高计划”就是要探索接下来高职院校如何在质量上实现飞跃,这是目前高职院校亟须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手段就是科学的行动指南。所以说,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应考虑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问题,指导高职院校实现突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创新立足,以质量取胜。

(三)高职院校自身战略管理的需要

在2020年的全国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 万的任务[9]。财政部也表示要保持并提高高职院校生均拨款水平,支持做好2021 年高职扩招工作[10]。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人数迅速增加,高职院校的管理需更加科学化、高效化,人数一旦增多,复杂的问题和矛盾也随之增加,若没有预先的规划与指导方案,当问题出现时往往会措手不及。另外,科学信息技术的普及,渗透到各个行业及其管理领域,高职院校的管理也越来越多地倾向并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运用,必须实现信息化、远程化等更加便捷的管理方式。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过去的操作管理已经时过境迁,无法适应如今的现实状况,高职院校要高效运行发展,需要更加科学的战略管理范式。操作管理就是对高职院校日常事务等的常规化管理;战略管理既是一种管理思想也是一种管理方式,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方面,构成一种全过程的管理,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的总体性管理,具有长远性、全局性、纲要性和综合性[11]。高职院校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与前提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根据其发展规划完善院校纵横衔接的管理体系,有目的、有方向地实现高效率管理,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

面对现实状况,大学必须有一个发展规划,并且据此制定一套“战斗”计划,以使学校变得更优异[12]。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是使高校管理科学化的战略前提,科学的发展规划能够实现院校快速且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的发展规划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以“成人”促“成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价值取向的应然追求

在“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面对从未有过的机遇与挑战,要科学准确地把握好方向,实现高质量的腾飞,以培养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促进高职院校的提升,秉承以“成人”促进“成事”的价值取向建设高水平的高等职业院校,登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台阶。

(一)“成人”:以培养能力为根本

“双高计划”强调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学校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高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高质量,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衡量标准在于人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作为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是以实践操作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其培养的突破口就在于学生能力的训练。过去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中对这一块关注较少,“职教20 条”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走产学研用结合的途径,着重培养实践能力,并着力打造一批实训基地等改革措施后,高职院校应响应时代政策的号召,弥补短板。

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普遍采用由职业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应变能力三部分组成的“以能力为中心”的模式[13]。在新时代,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方面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应纳入新的范围,构成更适应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中心”。一方面,应关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简单来说,创新创业能力指的是一种既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又具备创业潜质的复合型能力[14]。目前市场上的“供求矛盾”日益严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与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同时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根源在于创新创业,而高职院校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同时作为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务必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其纳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之中。

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职业选择能力的培养。简言之,职业选择就是学生从自身的期望出发,结合内外部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自身职业的过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用人单位秉持“双向选择、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择大学生入职,由此,大多数学生已经把成功的职业生涯作为自己学习的导向与目标,而调查表明,尽管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82%,但是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方面,仅为60%左右,高达三分之一的学生专业与职业不匹配[15]。由此就会带来离职率升高,劳动效率提高迟缓等负面效益。例如2007年高职高专的离职率达到78%,且98%左右都是主动离职[15]。这就反映了很现实的问题,高职院校本就以服务社会经济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而学生毕业之后却难以选择到与自己专业匹配的岗位,由此也使得离职率升高,虽然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众多,但高职院校的责任是推卸不掉的。总的来说,学生选择、获取、发展职业也应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选择的综合能力更应是高职院校的必修课。加强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程度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发展规划如何实现战略目标,其本质在于教育教学,在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味,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具有导向、诊断的作用,因而在制定过程中需切实考虑学生能力训练的具体方面,秉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根本的导向考虑未来规划之路,做出科学可行的发展规划。

(二)“成人—成事”:以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为补充

高职院校在规划自身发展的同时,仍然不能忘记自己既属于高等教育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完善招生入学、弹性学习及继续教育制度,畅通转换渠道”[16]。可见,建构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高等教育系统是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目标。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相对久远,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探索,在职业教育系统的衔接上已经比较完备。比如德国与法国的双重学历达标补习模式、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衔接模式、美国与俄罗斯的中高职一体化教学体系衔接模式[17],都能够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学习与借鉴经验。而我国高职院校所处的独特位置也决定了它更应主动积极地承担起这份时代责任,承上启下,做好与其他类型教育的衔接工作,畅通我国教育系统的流通渠道,在考虑未来发展规划时,应将与其他类型教育衔接的相关事宜纳入其中。

我国高职院校的衔接问题,从纵向上来看,一是要做好与中职院校的衔接。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有着一样的人才培养特点,实属同一类型的教育系统,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技术性人才的高级层次,要规划并完善接纳吸收中职学生的升学体系。二是做好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高职院校还应考虑学生的进一步“深造”问题,打通向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的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育之间的畅通。若从横向上来看,一方面,是衔接好继续教育的问题。继续教育是一种面对成人的非正规教育,旨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更新与补充,促进其专业技术技能水平的提升。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已经脱离正规教育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承担着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双重任务,做好与继续教育的衔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的职后教育,是高职院校与社会共同的发展战略需要。另一方面,要考虑军人的职业教育培训问题。“职教20条”当中明确要把与军队相关的职业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对现役军人做好培训工作,支持在服役期间取得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提出对退役的军人要鼓励其进入职业院校接受教育与培训。这是在政策层面上对军人的退役、培训与就业做到了有机的衔接,高职院校是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体系,在接下来的规划中更应注意到相关问题,为军人的创业就业贡献力量,是高职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故而,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应蕴含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消除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壁垒,为我国职业教育系统的立交桥构建提供支撑力量。

(三)“成事”:以就业服务为导向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领军角色,作为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更应该把自己放在社会改革建设与经济发展更突出的位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职业教育要树立发展新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求为导向。”[18]无论从现实需求还是政策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发展规划的价值取向都应面向市场经济效益,以就业为导向,做好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工作。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把服务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学生就业作为最主要的方向[19]。由此,高职院校秉持以就业服务为导向的价值取向制定发展规划时,需要考虑两个战略性问题,即院校定位与定向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定位就是要在人类社会领域中找到一个确定的位置,拥有合理的身份。比如高职教育的出发点、落脚点等问题的确定性,这也正是孔子“正名”思想中所反映的,高职院校是否准确地站在自己应有的位置上关系到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本是“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它们彼此承担着不同特征的人才培养任务和劳动分工,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多元化。但由于社会长期以来存在高职教育“低人一等”的错误观念,导致高职院校自身缺乏自信,或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部分高职院校对自身及外界形势判断不清,盲目“升级”,把追求“本科化”作为自己的中长期目标,以致教授的课程理论性不全、技术性不强,最后把专业学科等人才培养工作弄得“四不像”。高职院校处在独特的人才培养领域,编制院校发展规划时应着眼于自身运行的实际问题,正确认知自身特征进而合理定位,秉持面向社会服务、面向地区经济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价值理念。如果我国众多院校在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理论研究型大学的路上激烈竞争,放弃了自己本应走的道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显然是行不通的。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指引着它未来发展方向的应然范式。当前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着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压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的数量、质量与高职院校培养技术人才之间的不平衡矛盾日益凸显,在这样的情形下盲目“本科化”“理论化”固然不行,但高职院校也不能故步自封,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在哪里?在借鉴外国教育的发展经验时,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可以给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带来启示,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是由原来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合并而成,也是由于这次改革,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向上延伸的发展空间得以扩大,缓解了德国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变革的压力,满足了德国对更高层次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反观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境况,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产生的背景颇为相似,因而,我国高职院校在制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德国经验对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众多借鉴之处。

总而言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应该注重自身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的现实需求[20]。贪多求大已经不再适用于现实境况,可以适度放弃不合时宜的目标,认真思考高职院校真正的诉求与渴望,探寻深层的内核与思想,既响应了时代的号召,也谋求了高职院校在我国土壤上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规划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