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云,米增沛
(青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16)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中央依据形势发展、时代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规划。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围绕如何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全面的新理论。2021 年7 月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行动纲领,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提供具体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高校要响应时代之需,充分认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要求、任务作出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诠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在培养各类人才、加强民族团结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使命,应该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聚焦于党和国家宏伟事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引导青年大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建设和实现中国梦。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使命。马克思指出:“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1]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然变化,具体到现实社会是:从注重物质需求转为注重美好生活需要,映射了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生活的强烈心理,尤其是被视为“精神补给站”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遵循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也符合当下人民群众对教育价值的期望。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加强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必然会对教、研、管等工作开展革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立德树人教育的主要抓手,必须贯穿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全过程,发挥其引领协调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接续奋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乎国家命脉、社会发展以及个人的幸福生活,是国家、社会、个人交接而成的“同心圆”。尤其在第二个百年征程开启之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必然会被推向新的发展高度,青年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担起时代重任。因而,高校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强化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激励他们在新时代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2]。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处在我国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各方面“强起来”的阶段。与革命时期相比,当代青年大学生拥有着更幸福的成长环境,同时也肩负着属于这个时代的伟大使命。新时代呼唤青年大学生要沿着历史潮流不断迈步前进,时刻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坚持不懈追求美好的梦想,把个人的梦想追求同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紧密相连。同时,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任何一个时代的新人都有面临属于自己的“天将降大任”的时代使命,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青年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新人,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奋斗力量。青年大学生已然参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部分历史过程,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他们正处在人生奋斗的巅峰。这表明青年大学生会全程参与到“第二个一百年”目标的奋斗中,并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这既是光荣,也是责任和使命。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精确瞄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详尽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发展需求,把握好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时代使命。
培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奋斗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成果不可能一劳永逸,全面小康不仅要实现物质生活的小康,也要实现美好生活的小康。“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3]。巩固拓展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是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经历程,必然需要一大批致力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只有解决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人才匮乏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作为的历史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使大批人才心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勇于追求进步,做时代的奋斗者,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建功立业。这样就可以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谱写无愧于党的期盼和人民期待的精彩人生,为实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
“怎样培养人”是当前高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贯彻“三因”理念、培育“三有”人才、遵循“三全”原则,这样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与目标指向。
古人云:“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378新时代背景下围绕“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三因”理念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路径。一是要因事而化,建设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体系。我国高校要加快建构并完善大思政工作机制,改善并加强目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保障制度,加大人力物力等资源对思政工作的支持力度,设置相应的激励奖励办法,明确相关纪律规矩,确保教师与学生有时间、有动力、有兴趣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二是要因时而进,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承担着关键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新时代的高校必须把握和建设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这个关键,努力塑造出一支高素质、有信仰、讲政治、守规矩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引导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三是要因势而新,改革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互联网信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师生面临着文化多样和社会思潮多元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和价值取向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传统教学形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挑战。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顺应时代发展规律,选取时代化、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坚持教育方法的多样性与教育方向的科学性,从而实现多维与全面的育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5]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首先,要不忘初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我国高校设立的初衷就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使这一初衷在新时代更好地贯彻下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深入思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师生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紧跟时代,更新思想理论知识库。同时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引导高校师生在伟大事业的奋斗过程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次,要着眼时代,锤炼能力本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这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起点,有新起点就有新征程。我国要想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就要在加强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同时,激发青年大学生自觉提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源动力。再次,要勇于斗争,强化担当精神。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德育,使学生自觉地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现报国之心,将小我融入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中来,成为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担当使命的时代新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376一是要全员育人。作为实践活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参与,构建出高校党委坚强领导、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各课程及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所有师生积极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机制。同时通过调整和优化各部门之间的组织架构,明确分工,提升全员育人的有效性,发挥育人的作用。二是要全程育人。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6]一方面,高校应坚持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要把“立德树人”引领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有效互动,将“立德树人”嵌入学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达到终身学习、终身受益的效果。三是要全方位育人。学生的成长成才并不是学校一方的单独行为,需要靠家庭的努力、学校的着重培养以及社会的外在保障共同发挥作用。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各个环节协同发力,通过协调联动机制,发挥多方实施者的合力作用,以此来加强各部门对思政活动的影响力,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态势。
“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也是核心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直接关乎教育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必须坚持推进“两个巩固”与“三个事关”、坚持“四个服务”要求、遵从“三大规律”准则,才能更好地把握“为谁培养人”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7]同时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8]这“两个巩固”和“三个事关”充分说明了“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的核心前提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9]。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高校最根本的旗帜与底色,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元文化的传播速度得到极大提升,这给一些消极文化和极端思想有可乘之机。譬如,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沉渣泛起,质疑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以及党的领导人的功绩;别有用心的人针对民族地区高校大力散布其思想和言论,公开否定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等。这些因素对我国高校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给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我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我国才能繁荣昌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我国高等教育才能稳步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不断取得新成就。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高校育人工作提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377的“四个服务”要求,从人民性、价值性、政治性、方向性等维度全面分析并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其中,前两个服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为高等教育确立的原则和方向,后两个服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提出的,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鲜明的价值取向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明确“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化“为谁培养人”的意识。同时,要突出“四个服务”价值取向,有的放矢培养人。在“四个服务”中,为人民服务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民立场,即人民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即思想政治教育与治国理政息息相关;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体现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体现了聚焦社会主义事业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追求。坚持“四个服务”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前推进的实践目标,同时也要特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和青年工作等重要论述的学习,引导高校师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将共同理想与个人理想联系起来,将人民幸福和国家富强始终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向“四个服务”看齐靠拢,做到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向、与人民同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4]378。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显著实效就必须遵循“三大规律”这一客观前提。同时“三大规律”也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提供了实践指引。一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思想与行为的转化规律、外部灌输规律、教育与管理相统一规律等主要规律,运用好相关规律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于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使命,以此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二是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教师的“主业”,高校教师不仅是专门给学生传授专业课知识的老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当代青年大学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作为教学实践活动主导者的教师,要想提升高校教学的有效性,遵循教书育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三是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不管何时何地,人才总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开展的教育事业及其人才培育总是有着极强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必须向我国的发展主题和发展目标看齐,引导青年大学生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投身到实现宏伟事业的建设中。同时,要求青年大学生慎独修身,投身于自我教育与全面发展中,自觉完善自己,不断强化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