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梅,边丽鹏
(1.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系统到系统的整合。2005 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明确了该学科的学科归属和学科定位。在国家大力支持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科建设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科学性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该学科的认同度仍然有待提高,有必要探索其认同建构理路。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肇始于21世纪初,在此期间,学界不断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这些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关注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概念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指受教育者基于自身的需要,在教育者引导和教育环境影响下,主动认可、同意和接受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和一致性,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构成要素研究,分别是认同主体、认同客体和认同中介。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心理结构研究,包括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2]。第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生成机制研究,有的学者指出,需要契合、利益关系、社会参照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生成的前提、动力、社会尺度[2]。第五,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危机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危机具体表现为“精神空场”“生态断裂”“自信危机”[3]。第六,关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研究,学者们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角度归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途径。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表现在:第一,现有研究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认同和实践认同混同的现象,并没有严格区分,而且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同,对学科认同探索较少。第二,现有研究不成系统,过于庞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部分研究者往往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同、内容认同、方法认同、活动认同、目标认同、效果认同等方面展开叙述。第三,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因素和提高认同的路径来说,学者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等角度讨论,这些讨论具有趋同性,多停留在表面,不具有彻底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存在的问题和长期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刻板印象有关,怎样消除这种刻板印象是促使认同形成的关键。只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和自省,才能实现认同的建构。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间的关系,便于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首先,两者在形态上不同,前者是理论形态,后者是实践形态;其次,两者起源的时间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依托,在实践中设立;再次,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关注学科建设,后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但是对两者作严格区分比较困难,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建设、发展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完成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同紧密相关,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危机和建构学科认同都需要立足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但是这两者又存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涉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它表示人们对该学科的情感态度和行为倾向。认同主体不必达成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点,不对人的行为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维度的指导意义,这两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完成的任务,这种实际行为又可以转换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推崇、引荐。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是社会成员在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和满足自身某些需求的基础上,自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特殊性、学科价值等持肯定态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生认可、赞美的情感倾向,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推荐。这里的认同主体是一定的社会成员,认同客体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中介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的内涵包括以下4 点:第一,这种自发性的肯定态度是在外部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内部因素(个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评价与满足需求)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但更重要的是外部因素,通过外部变化改变自我评价,只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诊断和反思,分析其遭遇的认同危机,才能更好地实现认同建构。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的核心是对该学科独立性、特殊性和学科价值的承认,这是一个学科之所以存在的依据,也是学科合法性的证明。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和实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存在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涉及人的思想和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要求的思想和行为存在区别。第四,要在实践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
判断一个学科是否独立的标准有三个:第一,该学科是否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对象和领域;第二,该学科是否有特定的理论知识体系;第三,该学科是否有独立的研究方法[4]121。从这些判定标准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独立性,影响着社会成员对这一学科的认同。
1.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领域并没有达成共识,影响着学科的成熟度。围绕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界先后形成了“现象论”“关系论”“问题论”“规律论”等观点[5]。对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有特定的学科边界、研究范围是其具有独立性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似乎显得无穷广,成为了什么都能装的“口袋学科”,这影响了该学科的社会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对国家政策方针展开讨论,也可以对政治观教育、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展开研究,还可以对个人品德和心理健康进行探索。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大到国家的意识形态,都可以成为该学科的研究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也存在突破学科边界的问题,一些选题几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没有研究关联,生拉硬扯,牵强附会[6]。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缺乏自主性,主要是由理论以外的力量来推动学科知识增长。首先,这种外部力量表现为政治话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热点与政治话语的变化有着非常明显的关系,这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其次,这种外部力量表现为其他学科的理论知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时间较短,不可避免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表现为简单的移植、嫁接其他学科的理论。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就是改写了教育学的相关概念。再次,这种外部力量表现为实践操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没有特别清晰的划分,学术话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实践话语,突出表现为宣传话语、政治实践成为该学科的重要理论观点。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方法缺乏独立性。是否有特定的研究方法是学科独立的重要标志之一。现阶段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似乎都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这些方法具体表现为或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或将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如把教育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形态,工具理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追求社会实效;价值理性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既满足社会(国家)的需要,也满足个人的需要,努力做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但是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却存在工具理性逾越价值理性的现象。
1.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表现出工具化的特征。在政治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阶级统治和阶级利益的工具,它可以传递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政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意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工具性最大的体现。在经济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为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提供工具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表现出应试化的特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让受教育者“知道”某种价值观的知识理论,更是让受教育者理解、体验和认同这些价值观,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让受教育者“知道”。如在考试中,如果受教育者能够记忆某些知识理论的具体内容,那么意味着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受教育者是否真正理解和赞同这些知识理论,受教育者是否在道德情感方面发生变化却无从知晓。只注重知识的传递,不会使受教育者增加对生活的感悟,对价值的追求。越注重认知的目的,就会越削弱思想的地位,将知识转化为信念的目标也会变得遥不可及。
3.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表现出标准化的特征。“标准化教育用一样的内容、一样的方法、一样的评价标准去培养一样的人,走的是‘将生而不同的人培养成相同的人’的道路”[7]。这种标准化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体现为: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制订上,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对不同的接受主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较少关注他们的差异性,目标要求体现出较高的一致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采取灌输教育为主的方法,较少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教育内容上,追求政治性内容优先。这种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可以取得非常明显的教育效果,但随着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遭受了不少的诘问。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可以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正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独立性,学科价值没有得到完全意义上的认可,使得学科自信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影响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同。
从外部评价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实践形态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自信,具体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也没有从中获得充分的精神力量和借鉴作用,他们认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或许比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实用。外部评价影响内部评价,一位教授在自己的专著中写道:一位博士生说这个学科每年发表那么多文章,却依然被别人看不起,自己在学科认同方面很自卑。这位教授表示,其他学科人员非但看轻我们,而且他们或许根本没有看到我们[8]。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人员都感到不自信,何谈他人对这一学科的认同?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自信还与研究人员泛化有莫大的关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学术成员(研究人员)是学科主体,是这一共同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科发展的活力直接来自于学术成员的质量和数量[4]111。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人员构成存在着“名不副实”的现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门槛较低,一些高校的行政人员借此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他们通常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供活力,也缓解了人员紧张的状况,但是由于其缺乏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带来一些负面的作用,不利于学科自信的确立。
1.应该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哲学上的反思。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哲学,这是书写学科自身的历史和学科独立的依据。用哲学的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应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第一,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独立性的根本原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定义是根据其对社会、个人的价值和功能抽离出来的,这仅能够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依附性、辅助性,缺乏本体性思维。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的问题,有利于确定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还是意识形态性,抑或是理论灌输、价值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不同回答,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侧重点。第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展开追问,不仅要以哲学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展开研究,还要以唯物史观的眼光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这对确立思想政治教育本体有重要的意义。
2.学科的理论生产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正如前文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缺乏自主性,这导致学科的认同度不高。因此,有必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生产建立一定的标准。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研究不应该过分依赖政治话语的变化,应该自觉在学科内部寻找问题意识,从事理论研究与创新。第二,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出现用实践操作代替学科话语的现象。第三,在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时,应该考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性,使其成为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知识理论。第四,自觉对该学科的理论研究作选择,通过自觉选择将一些不属于范围之内的学术研究排除在外,有利于缩小学科的研究范围。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种基本价值形态,片面强调工具理性会削弱人的主体性,不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刻意追求价值理性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只有做到将两者相统一,才能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上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
1.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工具理性的同时要兼顾公共性,这里的公共性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马克思主义从社会主体和时间两方面阐述公共性,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具有最广泛而真实的社会基础——人的历史实践和劳动解放”[9],并以全人类解放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作为最终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发挥工具理性时表现出的工具化、应试化和标准化特征,影响人们对这一学科的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为指导,既要把伟大的人类解放作为终极理想,又要具有公共关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有用工具”到“解放灵魂”的转变。
2.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的人”。只有立足“现实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价值理性才能真正发挥,从而在实践中获得人们的认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10]。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必须以具体的历史状况为基准。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这表明人民的需求更加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要注意这一主要矛盾的变化,通过理论创新,努力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法治的需求。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缓解人的精神焦虑,最大程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相互促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可以提高人们对该学科的认同。上文所叙述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立性和深入挖掘学科价值与学科自信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学科自信的内在基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还要依托现实基础,这个现实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这个现实基础。伴随社会的转型,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密切关注社会出现的现实问题,才能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科的发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满足社会意识形态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组成部分,在政治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要努力承担意识形态教育的责任,将具有中国具体实践的、通俗易懂的中国故事传递给人们,完成关照现实的使命,才能在根本上增强学科自信。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人们出现的思想问题和思想迷惑。自改革开放以来,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此起彼伏。这给社会文明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也给人们的思想品德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我国人民现在仍然面临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和疑惑,如泛娱乐化、内卷化等。思想政治教育应关注这些重大思想问题,化解、消除人们的思想迷惑,才能在现实中塑造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事实上,该学科的认同问题自学科建立伊始就存在。本文在借鉴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理论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的概念做出较为清晰的界定,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诊断”,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认同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路径。提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认同度和改变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刻板印象,并不能依靠简单的说理教育,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不仅需要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存在的问题,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