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2-03-17 15:33甘肃省酒泉市南苑小学张建军
天津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教科餐具双减

■甘肃省酒泉市南苑小学 张建军

“双减”政策的实施,让更多人的眼光注意到了小学科学等非主流学科,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抽象性、思维性较强,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双减”政策的实施也给小学科学教学带来了挑战,本文结合目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就如何开展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深入探究。

一、注重以学生为本——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理念

随着“双减”等政策的实施,通过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切实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此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经验,技能与本领,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是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就小学科学学科来说,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科学教育的本身,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精心设计、打磨每个教学环节,减少课堂无用提问、无用探索,提高教学效能,提高小学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运用——精心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小学科学学科的实践性、抽象性较强,很多知识要点的学习如果仅依靠教材的白纸黑字、图片是难以理解里面的内容,无法理解,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兴趣是学生参与一切科学探究活动的动力源泉。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集图片、声音、视频、文字为一体的功能和作用,可以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可以把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简单的、通俗易懂的。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水结冰了”为例,结合今夏热门的冬奥会,借助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冰墩墩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冬奥赛场上有很多很多的冰对不对?你们知道这些冰是怎么来的吗?现在就带你们去揭晓。”接着就借助多媒体展示了水逐渐结成冰的现象:在温度零下的某城市,拿出矿泉水往外洒马上变成冰沙、把饮料瓶放在冰箱的冷冻层约一个小时后会慢慢结冰、在温度越来越低的某城市,河水逐渐变成冰。同时借助“冰墩墩”创设“冰墩墩博士”情境,以有趣的、生动的动画形式再现了“水在温度变低时,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教材中死板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变成丰富有趣的动画情境,这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积极性,也让原来死气沉沉的课堂变得有生机和活力。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突破小学科学重难点

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科学实验是教学重点,很多科学实验要通过演示学生才能理解,才能进一步探究。譬如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混合与分离”这一知识点为例,这一节课的重点之一是:掌握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探究实验。教材中设计了食盐和沙、食盐和水两个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刚开始,由于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足,在进入探究活动,笔者就让学生进行了直接的操作,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述实验的注意事项,在分离食盐和沙时如何进行加水搅拌、如何进行过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学生无法理解。同样的在分离食盐和水时如何进行加热、如何进行搅拌,怎么收集蒸发器的白色粉末,学生也同样无法理解。当笔者注意到学生遇到了科学探究上的“困难”,立刻调整教学策略,把这两个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借助多媒体技术录制成动画形式,配以每一个实验步骤的完整“解说”,学生有了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后,明白了这两个科学实验的具体步骤,操作变得简单、明了,这也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和质量。

又以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为例。这一知识点的重点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了解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这是一个抽象性过程,如果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或者是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学生是难以理解“馒头”在口腔里的变化过程,尤其是食物的消化过程。这就要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用视频加动画的形式,把“馒头”通过牙齿咀嚼、舌头搅拌进入消化道消化的过程十分详尽地展现出来,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便能把整个过程“一目了然”,这就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注重活动的层次性——精心设计有层次性的、有效的教学活动

在小学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一般来说包括:科学探索活动、科学实践活动、科学阅读活动这三大活动。这三大基本活动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兴趣、开展教学的基本途径,更是发展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索、发展科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层次性的教学活动,是指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难逐步递进的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从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促进学生思考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

小学科学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材中具有重要联系的活动进行重新安排,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对科学探究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形成有层次的教学,保障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不同材料的餐具”一课为例,笔者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把餐具根据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类;二是对餐具进行敲一敲、听一听、闻一闻;三是开展神秘盒子游戏,描述餐具材料特点,教师回答“是”或者“不是”,最后猜出盒子里的餐具是什么。三个活动息息相关,环环相扣。其目的是让学生从观察着手,让学生通过对比和体验,知道餐具是由不同的材料做成的,帮助学生构建“餐具的材料多样性”的认知。不过在第一次上课时却遇到了问题,小学二年级学生认知经验不足,在给餐具分类时,总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经验,按照餐具的大小、颜色进行材料分类,无法关注到材料本身,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无法准确说出餐具材料特点,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困难。由于活动完成度不高,使整节课的科学探究活动无法顺利完成,活动效率低下。

为提高活动的效率,笔者对这节课的科学实践活动进行了“改良”,以“帮助熊大收拾餐具”为主题,开展具有层次性、有效性的科学实践探究活动。一是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到了“熊大”的家,找一找、看一看,“熊大”家的餐具是由哪些不同的材料做成的,进行分类。二是对分类出的餐具进行摸一摸、敲一敲、听一听、闻一闻,再用自己的话,告诉“熊大”自己的发现。三是跟自己的小伙伴分享不同的材料作出的餐具有什么不同,在这基础上再进行“你说我猜”活动,一名学生描绘,一名学生猜。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里真正地了解到了餐具制作的不同材料,认识到了这几种材料之间的特征。整个活动课,二年级的学生参与积极性高。

四、注重有效性提问——精心设计有效性课堂提问

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抽象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用到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考。课堂提问是小学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提高本节课的课堂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课堂提问应该怎么问,问什么却很少有教师去认真思考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经常存在不少无用、无效的提问。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想不想了解?”“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诸如此类的提问,往往发生在课堂导入结束时,其实根本不用问,学生的回答肯定是“想。”所以此类提问就是无效提问。以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例,在学生还不了解声音的传播方式时,就导入部分提出问题:“宇航员在工作时要运用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有些“超前”,学生无法理解知识要点,自然也就回答不上来,此种也是无效提问。

什么样才是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能起到启发作用的,就是有效的课堂提问。譬如以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制作一个潜望镜”为例,笔者在上这一内容时,以保护校园安全为引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设计一个帮助低年级学生可以看到高地方的设备。笔者设计了问题:1.这些镜子怎么进行固定?2.要选择哪些有用的工具?这两个问题就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接下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问题解答展示,还展示了自己的操作过程、选择工具的过程,通过这样提问——解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科学思考。

又以教科版小学五年级“风的作用”为例,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思考,笔者设计了问题:1.是什么力量让“岩石”发生了变化?2.你们认为敦煌地区的地表特点是怎样形成的?3.地球表面的变化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行有效的小组交流、小组合作、小组探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提问不是为了“问而问”,必须有目的,有质量,能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能对学生进行启发。

五、注重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精心设计多元化科学探究活动

在小学科学中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十分的重要,教师要尽可能调动一切教学资源,让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科学实践研究活动中来。还是以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制作一个潜望镜”为例,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潜水艇的潜望镜视频,让学生用心观察,用心看,激发学生进行潜望镜制作积极性和兴趣,在这基础上观察潜望镜的构造、部位,了解潜望镜是怎么进行工作的。然后让学生开始进行动手操作,制作潜望镜,再把制作好的潜望镜用于生活使用中。在课堂中笔者还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探究,用脑想,用手设计制作出更多五花八门的潜望镜。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笔者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各项感觉器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再以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其他动物的卵”为例,借助多媒体视频播放不同动物的卵(鸡卵、鱼卵、蛙卵、龟卵)引导学生用眼睛观察这些动物的卵和蚕卵有什么区别,并给这些卵分类。借助拿着生鸡蛋和熟鸡蛋进行对比,比较两者之间的结构,找一找、说一说、闻一闻、摸一摸这两者之间的区别:生鸡蛋里还有蛋清、蛋白,熟鸡蛋还有气室。生鸡蛋的壳摸起来比较粗糙,熟鸡蛋的壳摸起来比较光滑。通过看一看、说一说、闻一闻、摸一摸让学生能动手、动脑,听、说、看、摸、嗅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了解到其他动物的卵与蚕卵的区别,认识鸡蛋的结构、外观等知识内容。

六、注重科学课堂作业设计——精心设计多元化科学作业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和其他学科一样课堂作业也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课堂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要点,查漏补缺。与此同时,课堂作业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在以往小学科学的作业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是通过大量的抄、写、背让学生进行知识要点的强行记忆。抄科学原理、写科学原理,背科学原理,重复地、机械化的训练,这无疑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让学生对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产生“厌恶”心理。有效的课堂作业应该是看“质”而不是看“量”。以教科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要点,掌握声音的传播途径,设计了两道作业:第一题:在操场上,我们可以清楚地听到声音;在游泳池里,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听到声音;面对面说悄悄话,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听到声音,所以说声音___________。A.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进行传播;B.在空气里,声音不能传播;C.在操场里,声音不能传播;D.传播的途径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第二题:声音是通过气体、液体、固体传播的,这个说法____。A.正确

B.不正确。同样的作业内容,显然是第一道题比第二道题要好。第一道题还考察了学生的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学生要对题目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推理,才能得到答案,完成这个题目需要一定的能力。第二道题属于基础性的题目,只要记忆就行,不需要分析。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当然科学作业与其他学科作业还是存在极大的区别,科学作业的形式可以多元化,包括观察作业、探究作业、实践作业、观察日记、实验报告等;还可以是生动有趣的,包括观察有趣的科学实验现象,设计有趣的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等等。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生动的、有趣的,充满科学性的,这样的科学课堂让学生有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机会和舞台,在自主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到进行科学实践探究的乐趣,让教学回归科学的本身。

猜你喜欢
教科餐具双减
南京国民政府教科图书出版审查审定法律制度初探
——从行政法角度
严摇恺
——教科双馨铸丰碑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看餐具,识鸟喙
俄罗斯教科部要求高校取消宵禁
不用自带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