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信阳县第一中学 韩永义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程越来越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且以“家国情怀”为重要价值观。“家国情怀”主要指高中生在生活与学习方面要具有的价值关怀,基于人文关怀关注实际生活,把助力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以及社会进步视为重要使命。当前,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时,应根据新时期创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对国家优秀民族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落实社会主义重要价值观,这也是把时代精神、国家精神弘扬光大的重要途径。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家国情怀是国家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基于高中历史学科能体现华夏发展历程,使高中生理解国家的精神内涵,有助于高中生从历史脉络中汲取良好的民族精神且能积极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浓烈的民族自豪感。
在学生中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等的教育,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对学生提出的特别要求。”高中历史课堂上不断融入“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发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挥家国情怀的价值,这和培养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殊途同归。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赋予了历史课程新的定义。唯有开阔历史视野,重新审视世界,方可立于更高角度,掌握不同历史阶段每个国家间的相互联系和对人类历史进步所起到的巨大作用。高中历史课程的世界史内容较多、鲜活生动。教师如果能基于课堂,为学生讲述各国风土人情、展开分析探讨世界热点问题等,立于世界高度,以发展眼光对待历史课程教学,采取科学的价值观对高中生展开历史教学,如此可让高中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与时俱进。此外,指引学生基于世界角度了解本国的作用与地位,让学生认识自身今后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拓展高中生认知,培育全球意识。
在原来的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讲述为主,高中生则被动接受,传统授课方式以语言讲述与行为示意为途径展开灌输式教学,授课方式较简单。从授课内容上来说,教师只注重考试知识点,有些与高中生综合发展相关的内容被忽略。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言堂”问题较突出,教师也没能很好地将家国情怀的内容渗透至历史教学过程,缺乏一定的人文性。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比较简单、方法僵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高中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营造学生自学、自主活动的环境,指引高中生在学习环节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使高中生既会学,还乐学。但是,当前一些教师因为受教学工作计划性、预设性束缚,师生活动也会受教学程序规范化的制约。教师根据课前规划好的教学计划展开教学工作,大部分情况下,学生仅仅充当“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尽管这种方式看似井然有序,但会使课堂缺少生机,氛围沉闷,难以创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程序规范化也会使家国情怀的渗透教育缺少吸引力与感染力。
因为高中生受被动性学习模式的制约,加上以往的教学评价比较重视结果的终结性评定,高中生的创造力与探索力无法得到锻炼及培养,学习自信和热情较低,自学、自主发展水平及品质不能得到提高。很多高中生将各类辅导班、竞赛班视为速成途径,他们会习惯性被动接受教师的速成方法,长此以往,会形成固化的、依赖性的思维模式及特性,从而不能真正培养对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应用能力。简言之,学生的学习思维僵化,存在被动性、接受性特征,无法用心感知与思考,历史课程授课中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目标也很难顺利实现。
教师在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时,需要引导他们形成较强的民族认同感。比如,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出现过很多次大一统事件,如高中历史教材中“促进民族大融合”这一课,在讲解历史教材时,应引导高中生了解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体,促进民族融合属于民族形成的关键途径,在学习时高中生逐渐掌握民族融合、促进民族发展的相关知识,促使华夏文化更为丰富多彩,从而深刻了解到民族统一、团结属于历史发展重要趋势,由此增强高中生民族认同感。再如,在关于“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内容中,经过深度学习,高中生知道了需在满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制定国家制度,中国少数民族的布局存在“大杂居、小聚居”特征,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国情,民族特色鲜明。从中国多民族历史视角着手,在培育高中生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上,引导高中生形成高尚的“家国情怀”涵养。
高中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时代性以及思想性,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课本,引导高中生对世界文明形成多样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引导高中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采用古今中外比较的方法深度拓展内容,培育高中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在讲解“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内容时,带领高中生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状况:由夏商周创建的学在官府、至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私学、然后到汉朝主要思想是儒学直至近代逐渐批判儒学……再根据历史课本,总结和归纳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教育发展状况,使高中生深刻了解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给现代化社会建设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繁荣富强作出了贡献,从而产生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再如,教学“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内容时,为了使学生更清楚经济全球化发展,能根据“一带一路”的实行以及前后发展状况,深度探讨我国在全球化发展阶段的特殊地位与贡献,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尊心。课后还能给高中生展示各种关于中美贸易战的信息,组织学生展开探讨沟通,各抒己见,逐步了解到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成为与美国谈判的关键筹码,指引高中生形成为国家持续强大而坚持奋斗的决心及毅力,有效地融入“家国情怀”素养。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重要的原因便是中华儿女有着不屈的精神支撑。新时代背景下,也产生了许多发扬和继承民族精神的优秀时代精神,如“特区精神”“女排精神”“工匠精神”……唐山市曾经历过大地震灾难,如今发展成了新兴城市,也由于地震而闻名全球。唐山大地震虽然给唐山人民造成了创伤,但锻造了他们坚贞不屈的优良品质,这种精神凝聚成“抗震精神”。高中历史课堂上将唐山地震历史知识融进教学中,特别是让高中生体验到唐山大地震出现后,党与政府以及各族人民对该地区群众的无私帮助,正因如此,唐山才可以在震后快速崛起。一些学生的家长或亲人是震后的幸存者,学生能通过身边的亲人了解这段历史,由此真切感受到正是由于有了党与政府的关怀,才形成了震后新唐山城市形象。抗震精神不仅是坚韧不屈的精神,还是感恩图报的精神,进而让高中生深刻体会“家国情怀”。
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需要帮助高中生形成完善人格、树立良好态度、形成科学“三观”,课内外实践是融入“家国情怀”的有效举措,多样化的活动对培育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转变枯燥的教学气氛,提升历史学科活力。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注意与“家国情怀”相结合,教学活动包含两类,即竞赛类与角色扮演类。若采取竞赛类活动,教师要选取课本内容中的某个片段规划有关家国情怀问题,且严格根据规则实行。例如,对全班学生展开科学分组,且挑选小组代表进行抢答,其余人员组建成“后援智囊团”,配合学生答题。另外,还能设计一些测试题,讲课之前将问题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他们讨论和解答,且最后评定出最佳答案,其能作为学科导入环节的重要部分,基于该活动融入“家国情怀”内容,也可以根据某个主题展开竞赛活动,比如,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民族自信”为主题,组织高中生参与历史知识竞赛,让他们主动收集竞赛资料,综合整理,再在课堂上系统展示出来,让高中生评定出其中的最佳作品,教师给予适当奖励与鼓励。若采取角色扮演方式,可将涉及“家国情怀”素养的资料整合出来,编成一个小型剧本,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出来。例如,将“致远舰撞击吉野号”这种充满爱国精神的事件合理地改编成小剧本,租赁服装,引导学生表演,重现历史场景,深刻领会家国情怀作用。若条件不足,可分角色朗读,将学生分为敌寇、官兵与邓世昌等人物角色,引导高中生展开分角色朗读。
培育高中生“家国情怀”责任重大,简单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与渗透难以获得良好的教学质量。所以,需要教师在做好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激发高中生兴趣,积极组织社团活动,由此作为教学延伸的有效补充,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与高中生的学情,如高中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喜好等,在课后带领学生参与历史社团活动,可以到历史博物馆等地方展览,使学生亲身体会先烈的高尚品格、英勇事迹与博大胸怀,掌握中国各个时代产生的伟大发明及创造,这一过程,熏陶与感染高中生的思想意识,接受更为深刻且丰富的家国情怀教学。依靠历史故事,使英雄精神与品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积极学习先辈的优秀品格,并将其践行到自己的实践,形成报效祖国、为民服务的宏伟志向,不断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师要形成终身学习思想,提高自己的学科涵养,道德水平及社会责任心,要注重增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心,锤炼学生高尚的品格。高中历史课堂上,一些教师受功利性等多因素干扰,没有重视高中生价值观和人格的形成教育,高中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困扰。教师在德育教学目标上也有偏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个错误,深知历史教育是培育高中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场所,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终身学习思想,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教师要为高中生树立优良榜样,为高中生传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用自身良好的言行感染学生,使高中生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养成担当意识,发展成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以及社会有价值的人。
高中历史课堂上融入“家国情怀”核心素质,需要激发高中生自主性,唤醒高中生的主体思想,引导他们深刻理解,从而形成“家国情怀”核心素质。教师要重视学科间的融合,历史是文科课程,不应简单地从历史课程着手融入家国情怀,要重视各学科间的结合交叉,引导学生发挥自主性,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调动已有经验进行深度探究。例如,历史课本必修三中有关百家争鸣的知识点也在语文课程中也有涉及,都出现了孔孟老庄等重要人物,对这种情况,要让高中生全面整理这两部分内容,提高他们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而且,在地理学习方面,地图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每个国家的地理部位,民俗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人文风俗,这同样与历史学科家国情怀要求的地区史观一样。政治学科中也有许多内容可以契合历史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渗入,如价值观、人生观、国家自信心、国家认同感与社会主义重要价值观等。引导高中生促进课程融合,提高探究能力,是融入“家国情怀”素质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大范围普及开来。教师可以结合史料,选取合适的视频资料,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感染学生情绪,有利于家国情怀的渗透。比如,在教学“叩响现代文明的打门”这节内容时,教师通过视频资料,给高中生分析了现代科技,进而使高中生注重科学发展,增强他们的科学意识,而且还接受“家国情怀”培养。教师在分析完教材内容后向高中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学完这节内容后,大家了解到古代文明和科学,及其人民的智慧结晶,现今,我们在科技领域又取得了何种成就呢?下面就用一段视频了解了解。”视频播放结束后,学生会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许多见解。可让他们表达个人观点,或以小组方式展开探讨,学生在家国情怀的感染下,同时也能培养求索意识和分析能力。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及方式,培育高中生整体素养,增强他们的爱国意识与责任心。帮助高中生形成“家国情怀”素养,由此教师要注重文化渗透,精准掌握教学方向,坚持将培育“家国情怀”的目标融入历史教学,灵活采取多种方法及渠道渗入“家国情怀”,以期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养。